天下矮寨:跨越歷史,擁抱未來

2021年03月18日08:40  來源:湖南日報
 

▲吉首市矮寨鎮,朝霞映照下的矮寨大橋格外壯美。記者 郭立亮 攝

編者按

一橋飛架,拔地通天,也成為中國脫貧攻堅時代史詩的見証者,刻錄了一個時代的標高。

被譽為國際橋梁界“珠穆朗瑪峰”的矮寨大橋,如一隻搭在山崖上的巨臂,連通萬年峽谷風光,千年苗寨風情,百年路橋奇觀,也見証了8年脫貧攻堅的山鄉巨變。距其僅19公裡路程的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貧的首倡地,也是人類減貧史上的村級標本。矮寨大橋周邊的鳳凰古城、芙蓉古鎮等馳名天下的旅游勝地,亦如一顆顆閃亮的明珠,串連起大美湘西。

在北緯30度的地球最美緯線上,在終於戰勝了千年貧困的如畫江山裡,一座跨越歷史與未來之橋,一個首倡精准扶貧之村,它們所聯結與輻射的時空之能、時代之光,凝聚著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百年初心使命,也標記著精神的高度,奮斗的姿態。

2021年的這個春天,站在中國奮斗歷程的新起點,乘著中國夢揚帆再起航的東風,湖南日報從今天起推出《矮寨不矮 時代標高》系列報道,讓我們一起走進湘西,走進矮寨,走進時光深處,走進百姓之中,感受新時代的新變化、新希望。

山,隔著山,重巒疊嶂,雲翻霧卷。2012年3月31日,一座被譽為國際橋梁界“珠穆朗瑪峰”的矮寨大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2013年11月3日,距矮寨大橋19公裡,一個名叫十八洞的湘西苗寨,成為全球媒體聚焦之地。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貧戰略思想。一場人類歷史上波瀾壯闊的扶貧大戰,在中華大地打響。

那一天,這座世界峽谷跨徑最大的鋼桁梁懸索橋,傾聽浩蕩山風傳來的出征戰鼓,見証江山如畫,眾志成城。這座橋,這個村,這方從貧困落后走向現代文明的湘西山水,都已超出單純的物理和地理意義。它們所經歷的百年滄桑巨變,沉澱著中國智慧,中國精神,書寫了人類減貧史上的中國奇跡,樹起了一個醒目的時代標高,也將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版圖中,一個更耀眼的坐標。

2021年3月15日,來自中央、湖南省以及香港地區30多家主流媒體的90多名記者走進湘西。在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的第一個春天,在建黨百年這個中國奮斗歷程的新起點上,全方位、多視角重新感受矮寨之“變”、丈量矮寨之“高”。

從突圍到跨越的路橋奇觀

遠遠望去,矮寨大橋如一道彩虹,拔地通天,在崇山峻嶺之間牽起一方勝境。

走上大橋,向下俯瞰,是雲遮霧罩的矮寨鎮和蜿蜒盤桓的矮寨公路。山頂的“開路先鋒”銅像,銘記著當年筑路者們的艱苦卓絕,見証了中華民族團結抗日的悲壯之舉。公路建成於1936年,八年抗戰中,矮寨公路是銜接粵漢、湘桂黔路通向西南大后方的唯一通道。2000多人櫛風沐雨奮戰了7個月,200多人將青春和生命永遠留在了這裡。矮寨公路也成為世界公路建造史上最艱巨的工程奇跡之一。

半個世紀之后,橫跨公路之上、峽谷之巔的矮寨大橋,改寫了中國和世界橋梁建設史。

地形極其險要、地質極其復雜、氣候極其多變、吊裝極其困難、運輸極其不便,這五大世界級難題,一開始就困擾著大橋建設者。1000多名建設者晝夜苦戰1800多天,硬是征服了所有困難,創造了四個“世界第一”,尤其創造了“軌索滑移法”——世界上第五種橋梁架設工藝。矮寨大橋採用的塔梁分離式結構應用,減少了53%山體開挖,石漠化邊坡植被覆蓋率達到了85%,實現橋梁與自然、地域景觀特色、人文環境協調發展,保護了“十八洞村”等數十個苗族村寨的綠水青山和數千年的苗族文化。

2012年3月31日,矮寨大橋建成通車后,交通運輸部門和地方政府共同探索推進“交通+旅游+扶貧”模式,以矮寨大橋為核心,打造“百年路橋奇觀,千年苗寨風情,萬年峽谷風光”旅游景區。“到湘西,游鳳凰,看大橋”,成了去大湘西旅游的新理念。湖南高速集團湘西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涂征宇介紹,目前,矮寨大橋的日均車流量達到14040台/次,旅客車流以及農產品貨運等物流運輸車輛約佔比40%。據統計,2019年1-8月,湘西州接待游客3484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311億元,其中矮寨奇觀景區接待旅客350萬人/次,旅游收入超過3億元。

21歲的矮寨鎮姑娘吳曉,一畢業就來到矮寨大橋當導游。她說,這些年家鄉發展旅游,讀書時特意選擇了旅游專業,“小時候曾經以為要遠離家鄉謀生,沒想到現在能在家門口工作。小時候坐車走矮寨公路,需要半個小時,現在從這頭到那頭,隻要一分鐘。”吳曉指著大橋對岸說。

一分鐘,把原本遙遙相對的兩個村寨連接到了一起。“過去,長在絕壁上的家庭村和幸福村隔著一個大峽谷,現在,矮寨大橋讓‘幸福家庭’真正牽手了。”德夯風景名勝管理處黨工委書記說。

一條抗戰路、勝利路﹔一座連心橋、致富橋。從公路到大橋,兩個跨越時空的壯舉,形成奇妙的呼應。矗立在矮寨之上的路橋奇觀隔空相望,相互映襯,在峽谷之上、高山之巔,折射歷史的突圍,見証時代的跨越,凝聚著不畏艱苦、自主創新、為幸福生活不斷奮斗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

從矮寨大橋到十八洞村:見証了人類減貧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分鐘,跨過矮寨大橋,沿209國道行駛19公裡,便來到了十八洞村。

細雨清潤,春天又一次停在梨子寨那棵雪白的梨樹上。

開辦了村裡第一家農家樂、率先脫貧致富的83歲村民施成富,正在家門前招呼來往游客。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正是在這裡,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貧”重要論述。

首倡之地,必有首倡之為。一場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戰,在三湘大地全面展開。十八洞村積極探索的精准扶貧經驗,在三湘大地開花結果。十八洞村成為全國脫貧攻堅典型。臨近矮寨大橋的矮寨鎮排兄村,依托矮寨大橋景區發展“褳帶”旅游產業,探索農旅融合模式,發展農家樂108家,農家客棧47家,帶動當地400多人就近就業,2019年,排兄村實現完全脫貧。而新化縣油溪橋村,永順縣科皮村、高坪村,桑植縣紅軍村等一大批“十八洞姊妹村”脫穎而出,從省級貧困村一躍成為全國特色村庄。

2021年2月25日,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花垣縣十八洞村黨支部書記施金通,從習近平總書記手中接過“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獎牌。

十八洞村脫貧致富的成功經驗,走出武陵山區、走向大江南北,引發國際關注。2018年夏天,老撾人民革命黨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本揚·沃拉吉,專門趕到村裡,實地探尋“精准扶貧”的經驗。2020年11月,來自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世界糧食計劃署的官員以及塞拉利昂、智利、埃塞俄比亞等10個國家駐華使節,來到鳳凰縣廖家橋鎮菖蒲塘村考察交流。在精准扶貧政策指引下,這座小村庄走上了以科技興農、鄉村振興的康庄大道,成為遠近聞名的水果村。

習近平總書記當年與鄉親們圍坐一起的這塊小小地坪,成為中國精准扶貧的啟航地,人類減貧史上的新地標。

從矮寨大橋到十八洞村的19公裡路程,也見証了人類減貧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站在橋上舉目四望,山巒、苗寨、峽谷、公路一覽無余。大橋像從廣闊時空中延伸出來的臂膀,庇護著群山裡的人們,給他們帶來恩惠,帶來滋養。大山裡的人帶著家鄉特產“走出來”,大山外的人帶著驚艷的目光“走進去”,就在這“高速”帶來的史無前例的緊密互動中,群山裡的族群不斷擁抱融合,苗、漢、土家等多民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2021年是建黨100周年,在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這些從深山中脫穎而出的千年苗寨,迎來了幸福生活的新起點。

湘西州人民政府州長龍曉華介紹,“十四五”期間,湘西州將著力開展優勢產業、基礎設施、美麗鄉村、新型城鎮、生態文明、民生事業“六大建設”,實現在武陵山區率先振興、率先崛起,加快創新提質、特色趕超,建設美麗開放幸福新湘西,打造國內外知名生態文化公園和旅游目的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湘西開好局、起好步。

站在人類文明的原鄉,與歷史謀面,和未來擁抱

十八洞村對面,有一顆著名的“金釘子”,形成於寒武紀時期。所謂“金釘子”,是全球地質學家為地球大演化編年史“斷代”使用的共同語言。

目前,全球共建立了72顆“金釘子”,中國有11顆,其中湖南2顆,一顆在花垣,一顆在古丈,都在湘西。2020年7月,中國湘西地質公園被正式列入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名錄,成為我國第40個世界地質公園。

在位於連通世界最高珠穆朗瑪峰、最低馬裡亞納海溝,貫穿四大文明古國的地球最神秘的北緯30度,在這部寒武紀時形成的4.8億年的地質史書裡,矮寨大橋和十八洞村所聯結而成的時空,匯聚了天、地、人最慷慨的饋贈,打下地球最美緯線的湖南印記,讓人們得以親近地球億萬年的歷史,走進人類文明的原鄉。

從矮寨大橋到十八洞村的19公裡路程,也像一顆強壯的心臟,跳動在湘貴黔的腹地,讓千山萬壑聲氣相通。

曾經的矮寨,猶如一片遺落在天邊的落葉,趴在湘西崇山峻嶺的褶皺深處。今天的矮寨,陡地飛升,八方矚目,天下馳名。突變,緣自這座雲端之上的天橋,也緣自精准扶貧這項曠世的偉大工程。矮寨,用她的滄桑巨變樹起了時代標高。那是中國人不屈不撓奮斗精神的標高,是改天換地偉大創造和輝煌成就的標高,是“敢上九天攬月”壯志豪情的標高,也是通向未來無限美好的標高。

山水依存,輻散久遠﹔路橋相通,鏈接世界。打開4.8億年的“地質史書”,站在人類文明的原鄉,矮寨所標高的時代精神,民族精神,已融入更遼闊的天地之間。行走其中,仿佛古今疊加,時空連通,與歷史謀面,和未來擁抱。 (記者 李婷婷)

(責編:唐李晗、羅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