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的剿匪戰場,如今是全國法治建設先進縣、湖南省的“平安縣”——

紅色血脈,在湘西熱土流淌

本報記者 鄒雅婷

2021年05月13日12: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一九五一年一月十三日出版的人民日報第二版。

資料圖片

湖南省懷化市辰溪縣長坡新村。

胡 鴻攝

掃碼觀看視頻

從湖南懷化南高鐵站開車去辰溪縣,沿路溪河密布,峰巒疊翠,景色十分秀美。可那些縱橫的溝壑、連綿的洞穴,曾經是土匪的“產床”。

湘西地區山多林密,歷朝皆屬統治薄弱區域,自宋代以來匪患不絕,民國時期為害尤烈。1949年,節節敗退的國民黨殘余,勾結地方土匪,妄圖在此建立反攻基地。同年9月,解放軍挺進當地,拉開了湘西剿匪的序幕。

“一年來我們共殲滅了七萬多土匪”“湘西的匪患問題已基本解決了”——1951年1月13日,人民日報二版刊發了講述湘西剿匪勝利的報道。“爬山越嶺,日以繼夜,忍飢挨凍,風餐露宿,一周半月喝稀飯,沒油沒鹽,赤足行軍,是司空見慣習以為常。”文中寫道,“就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下,我們的軍隊仍堅決維護了人民的利益,嚴格遵守了群眾紀律,並幫助了群眾生產勞作,與人民建立了深厚的階級感情。”

走進辰溪縣湘西剿匪史料陳列館,能看到剿匪戰士用過的手槍、激戰現場的照片、湘西土匪分布圖……眼前的文物、圖片和歷史檔案,把記者帶到了驚心動魄的剿匪戰場。

“這是湘西縱隊司令員陳策用過的。”陳列館講解員鄧海燕指著展櫃內一盞鏽跡斑斑的馬燈告訴記者,湘西剿匪期間,陳策率領的地方武裝湘西縱隊配合解放軍剿匪。在羅子山阻擊戰中,陳策點亮馬燈,吸引敵人火力,給戰友們爭取進攻機會,自己的左腿卻不幸中彈。

剿匪之戰,1000多位戰士埋骨青山。湘西縱隊警衛中隊隊長易鵬飛是烈士之一。講起父親易鵬飛,73歲的易和玉眼淚就忍不住:“爸爸犧牲時我隻有2歲,媽媽正懷著弟弟。”

湘西剿匪的主力是解放軍第47軍。92歲的老戰士張喜和,當年是47軍140師一名班長。他18歲入伍,隨部隊一路南下,參加了湘西剿匪。老人回憶:“老百姓見了土匪就躲,我不怕死,住到土匪頭目家裡,給他反復做工作,讓他把槍交了出來。”

“這份報紙太珍貴了!”在陳列館,細讀記者帶來的70年前人民日報舊報樣,年近七旬的孫赤兵很驚喜,他父親孫紹榮也曾參加過湘西剿匪。“47軍作風優良,能打敢拼,我父母、岳父、妻子、小妹加上我自己,都先后是47軍的人,全家對這支光榮的部隊感情特別深。”孫赤兵家住西安,前些天自駕到辰溪,幫助陳列館整理湘西剿匪史料。

“2017年我來館裡參觀,看到展板上一張張老首長的面孔,還有那熟悉的番號,甭提多親切了。”從此,孫赤兵成了湘西剿匪史料陳列館的鐵杆支持者,館裡工作人員忙不過來時,他還主動為觀眾義務講解。這些年,他走遍先輩們戰斗過的地方。“我想挖掘整理民間散落的史料,盡可能還原湘西剿匪的真實歷史,讓大家更多了解先烈們的故事,讓紅色血脈代代相傳。”孫赤兵笑道,“這裡的土匪早就沒了。不過走在大湘西,甭管哪個地方,隨便問起一個人,或多或少都能說上一段剿匪的故事。”

何止匪患滅絕,辰溪縣如今是全國法治建設先進縣、湖南省園林縣城,連續11年獲得“全省平安縣”稱號。“十三五”期間,辰溪縣地區生產總值增長23%,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5000多元。2019年,全縣99個貧困村全部摘帽,近2萬貧困戶全部脫貧。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企業蓬勃生長,油茶、甜橙、綠殼雞蛋等特色農產品遠銷四方。新城區寬闊整潔、潮味十足,城南建起了時尚的全民健身中心,佔地6萬平方米的國際商貿城內樓宇林立……

“辰溪變化真是蠻大的,留在當地的親友們生活越來越好。湘西再也不是窮山惡水,而是地地道道的青山綠水。”易鵬飛的外孫劉岱說。他早年遷居長沙,時不時回鄉看看。每年清明,易家后人都會去椅子山烈士陵園祭掃。

“好多單位來我們館裡上黨課,重溫這段英雄歷史,不少觀眾是從外地趕來的。”鄧海燕說,她還會到邊遠山區給孩子們講紅色故事,“要讓小朋友曉得,現在的幸福來得多麼不容易,曾經有多少英雄前輩在這打過仗、流過血!”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5月13日 第 01 版)

(責編:李淑靜、彭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