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至22日舉辦的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吸引了超過1400家國內外企業,32家全球50強工程機械企業參展。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4家長沙本土企業帶來的新一代產品一亮相,就受到參展者關注。
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正在成為湖南一張新名片,成為湖南展示科技創新、先進制造業和對外開放成就的一個窗口。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時強調,著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內陸地區改革開放的高地,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彰顯新擔當,奮力譜寫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湖南新篇章。
方向決定道路,思想引領未來。打造“三個高地”、踐行“四新”使命,成為這片紅色熱土開局“十四五”、邁向新征程的明確指引。
挺起先進制造業的脊梁
伴隨列車關門,車體微微浮起,“貼地飛行”的長沙磁浮列車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迎來了安全運行5周年、運載旅客超過1600萬人次的裡程碑。
“5年間,時速160公裡的2.0版本磁浮列車測試成功,磁浮3.0版列車也已成功下線。”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磁浮系統研究所所長佟來生說。
制造業的技術突破與應用落地,正以這樣此起彼伏、你追我趕的姿態邁向新高地。目前,湖南基本形成工程機械、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航空動力三大世界級產業集群。
中車株機的年輕員工阮冠華對於這種變化,有著更直觀的感受:1949年底,爺爺阮永望從武漢來到株洲田心,見証了企業逐步恢復生機的歷史。父親阮東臣經歷了對國外技術從跟跑到領跑的超越。阮冠華自己,則親歷了中國制造走出國門,成為“國家名片”。
從株洲乘坐長株潭城際列車一路向北,工程機械企業雲集的長沙,一方面布局全域,輻射帶動長株潭乃至全省的相關產業鏈﹔另一方面,結合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跑出新的賽道。
位於長沙北部的一座砂石礦山,平均坡度8%的道路上,一輛無人礦車正滿載礦石“滑行”而下。抵達山腳下的卸貨點后,礦車將礦石自動卸下,又自動尋路回到山腰。
“下山上山這一趟,消耗的能源理論上為零。”希迪智駕車輛工程事業部總經理劉洲解釋,電動車滿載下坡,制動過程中,能夠用電機回收能量提供給車輛空載上山時使用。經測算,優化改造后的無人礦車相比有人礦車最高可節省92%的運營成本。
湖南“十四五”規劃提出,以先進制造業為主攻方向,著力推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施先進裝備制造業倍增等“八大工程”,建設具有全國競爭優勢的先進制造業示范引領區。
以創新鏈帶動產業鏈
種子被稱作農業的“芯片”,湖南則瞄准種業的“硅谷”。袁隆平院士的水稻雜交品種優勢利用研究在世界上率先獲得成功,雜交水稻走向世界,為解決人類吃飯問題作出貢獻。
在長沙芙蓉區隆平科技園,幾十家種子企業在此扎根生長。長沙市華智生物種業超算中心裡,閃動的是計算機指示燈的美麗藍光。
育種和超算有什麼關系?華智首席數據官賈高峰介紹,未來超算平台將為精准育種、設計育種特別是新一代智能化育種提供充足算力。
橫臥在長沙西側的岳麓山,被20多所高校、50多個重點實驗室環繞,是湖南省自主創新策源地、科技成果轉化地、高端人才集聚地。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的一系列激勵引導機制,成為原創性研究與市場需求發生化學反應的“催化劑”。2020年,大科城科技成果轉化成交額超14億元,獲批國家首批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示范基地。
向著創新高地,湖南不斷攀登。近年來,超高產雜交稻、超級計算機、超高速列車、中低速磁浮、航空新材料等標志性創新成果,隧道掘進裝備、永磁同步牽引電機等尖端產品相繼誕生。以創新鏈帶動產業鏈,株洲、湘潭等老工業基地華麗轉身,岳陽綠色化工園區更新換代,助推長江經濟帶沿線騰籠換鳥。
邁向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2020年,湖南全年進出口總值4874.5億元,同比增長12.3%。回看近年,中非經貿博覽會永久落戶湖南,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中國國際軌道交通和裝備制造產業博覽會、世界計算機大會、互聯網岳麓峰會,令人應接不暇。
不沿海、不沿邊的湖南,正發揮作為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過渡帶、長江開放經濟帶和沿海開放經濟帶結合部的區位優勢,邁向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新高度,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奮勇爭先。
去年9月,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獲批,湖南對外開放邁出新步伐。長沙片區,113項改革應聲落地﹔岳陽片區,一企一策分類指導,出口貨物整體通關時間壓縮到1小時以內﹔郴州片區,建設湘粵港澳區域合作示范區,已承接省、市賦權近300項,制度創新持續推進。
在位於長沙縣的黃花綜合保稅區,湖南自貿區政策的落地,催生出保稅加工貿易等產業集群。在通江達海的岳陽城陵磯港,去年4月,湖南首個鐵路無軌站——城陵磯國際港鐵路集裝箱無軌站建成啟用,水鐵聯運“最后一公裡”被打通。在邵陽,打火機、箱包等出海小商品琳琅滿目,2020年進出口總值達到262.9億元。去年12月26日,地處湘中的婁底海關正式運行,湖南實現各市州海關機構全覆蓋。
與此同時,湖南抓好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要素市場化配置、“放管服”等改革行動落地落實。
湖南正沿著改革不停步、開放不止步的航道,展現新的姿態。
《人民日報》( 2021年05月24日 第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