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發展優勢 增進民生福祉

2021年05月24日09: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韶山紅色旅游火爆。童 迪攝

圖②:南縣稻蝦米豐收。崔志文攝

圖③:株洲時代電氣制造中心,新能源乘用車電機電控生產線上,工人在制作線纜。辜鵬博攝

圖④:美麗的瀏陽河兩岸風光。鄧霞林攝

糧食生產

種糧用上高科技

本報記者 王雲娜

前段時間,受持續降雨影響,早稻一直栽不到田裡。可湖南省益陽市南縣種糧大戶昌建文卻氣定神閑,“有高科技助力,耽誤的時間還能搶回來!”

這不,盼來了晴天,昌建文購置的高速拋秧機立馬派上用場。一株株帶著泥土的秧苗被拋撒到田間,排列整齊,間距均勻。

“手工拋秧,一人一天最多完成20畝,但拋秧機卻能達到五六十畝。”昌建文說,“機器拋秧還能精准控制行距和苗距,有利於穩產高產。”

南縣地處洞庭湖腹地,土壤肥沃。2010年,看准機械化種糧的良好發展勢頭,昌建文回到農村務農。他陸續購買了旋耕機、拋秧機、插秧機、無人噴藥機、收割機和烘干機等農機設備,全程機械化讓種糧效益逐漸提高,去年一畝雙季稻就掙了1400元。今年,昌建文流轉了3000多畝農田,種了1200多畝雙季稻,還種了1800多畝稻蝦田。

讓昌建文感到高興的是,農機補貼的力度很大。在南縣,機械栽植、飛防植保等先進農機都被列入縣級累加補貼范圍。以購買一台總價14萬多元拋秧機為例,中央、省級財政補貼7.5萬元,縣級財政再補貼5萬元,昌建文隻需要出2萬多元。在補貼政策的支持下,今年,他又購置了3台拋秧機和3台高速插秧機。

2020年,南縣水稻種植面積78.1萬畝,當地以30家省級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為龍頭,帶動糧油全程機械化生產,水稻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6.73%。今后,南縣還將進一步推廣智能農機、智慧農機,利用先進的農業機械和規范的作業操作,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就業創業

就業就在家門口

本報記者 何 勇

永州零陵區石山腳鎮五裡堆易地搬遷安置小區,漂亮的徽派風格居民樓引人注目。在一層的車間裡,王娥香正在熟練地對數據線前后部分接口處進行焊接。樓上,就是她的新居。

王娥香之前住在水口山鎮西村,一個山窩窩裡,離縣城坐車需要兩個小時。一大家子12口人擠在一座70多平方米的老宅子裡。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王娥香全家得益於好政策,搬遷到現在居住地,住上了150平方米的房子。

居住解決了,工作怎麼辦?2020年11月,湖南雄耀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車間就在安置小區的一樓,專門生產各種數據線。經過培訓,王娥香上崗了,“計件算工資,一天差不多焊1000多根,一個月能掙2000多元。”和她一樣,公司裡的50多個員工,都是易地安置小區裡的農民。

在衡陽縣三湖鎮眾華扶貧電機加工廠內,30余名周邊村民正在趕制訂單,加工電子元件。脫貧戶王芳熟練地組裝元件。“一個月工資2000多元,沒想到在家門口就能上班掙錢!”

衡陽、永州等地,充分利用毗鄰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在深圳打工的陳名斌,2017年回到衡陽,創辦了湖南新融創科技有限公司。這家以生產功能手機主板和平板電腦主板為主的企業,研發銷售在深圳,生產基地在衡陽,年銷售收入已突破12億元。

近年來,衡陽瞄准粵港澳“大招商、招大商”,先后形成了一批新產業集群。2018年2月,湘南紡織產業基地開工建設,達產后服飾年產量15億件。去年,眼鏡產業小鎮開工建設,集聚了150余家眼鏡企業。目前,衡陽工業稅收超過1/4來自轉移企業。

學有所教

山區裡“芙蓉”綻放

本報記者 孫 超

沿著滬昆高鐵一路往西,出湖南前的最后一站,是新晃侗族自治縣。

在新晃,有一所“芙蓉學校”。走進教室,學生們正通過視頻,與500公裡之外的長沙育英學校的孩子們同上一堂課。

現代化教學設備的教學樓、高標准的學生宿舍、風雨運動場……這所學校,硬件上已與大城市的學校無異。再加上與省城名校在線對接,選強配強管理和教學隊伍,山裡的孩子擁有了身邊的好學校。

優質教育資源不足一直困擾著山區縣。2017年,湖南省決定在武陵山區和羅霄山區支持40個山區縣建設43所芙蓉學校。按照“統一標准、統一設計、統一風格”的要求,以及“好設計、好風格、好形象、好校長、好教師、好學生”的六好標准,把芙蓉學校打造成為優質學校、示范學校,讓芙蓉學校成為湖南教育的一道風景線。到今年9月開學季,新建、改建的100所芙蓉學校將全部使用,能為全省教育資源相對薄弱地區新增學位約14.6萬個。

“現在,芙蓉學校已經是我們當地的好學校、樣板校。”新晃芙蓉學校骨干教師唐海聰說。如今,她不光帶著學生一起向長沙的名校學,還有了一個向縣域內其他鄉村小學送課的任務,讓更多鄉村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服務。

在湖南全省,已經建成投入使用的芙蓉學校,都按照“上聯名校、下聯村小”的要求,成為優質教育資源有效流動的節點。“這對於穩定教育脫貧成果,推動未來鄉村人才振興,都有深遠的意義。”湖南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產業富民

紅色旅游富鄉村

本報記者 申智林

綠樹掩映,白牆青瓦,去往湖南省韶山市滴水洞景區的路上,民宿沿路而立,門口的坪場上停滿了小汽車。

“今年紅色旅游‘火爆’更甚往年。”民宿老板、韶山村老屋組村民毛海龍興奮地說,“半個月前,我家民宿的20個房間就被預訂一空。”

韶山是偉人故裡,紅色旅游資源豐富,每年到這裡旅游的人都很多。“十三五”期間,年均接待游客接近2000萬人次。“村裡70%左右的村民從事與紅色旅游相關的產業。”韶山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毛春山告訴記者。

游客多了,但過去因為村裡接待能力不足,赴韶山的游客多是“半日游”“一日游”。立足鄉村特色,壯大紅色旅游經濟,還得在“留得住游客”上著力。

為補短板,韶山市接連出台民宿發展激勵措施。2017年,韶山市組織村民到浙江參觀,學習杭州西湖、湖州莫干山等地民宿建設、服務理念。2018年,又制定《關於加快推進民宿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和《韶山市民宿管理辦法》,明確民宿審批流程,規范民宿經營行為,推動韶山紅色旅游產業提檔升級。

“統一民居風格,外立面修繕有獎補,農商行還提供信用貸款。”2018年,在政策支持下,毛海龍將自己的老房子改造成精品民宿。通過提供住宿、餐飲、代購景區門票、農副產品銷售等鏈條化服務,民宿月均營業額達15萬元。

旅游服務升級、文化產品也在豐富。隨著“求學之路”“求索之路”等旅游路線相繼完成建設,42家紅色教育培訓機構投入運營,韶山的紅色旅游越來越有活力。

生態環境

水清岸綠新畫卷

本報記者 王雲娜

“五一”小長假,在湖南省岳陽市東風湖生態公園,成群結隊的游客踏青賞景。

“過去臭氣熏天,現在干淨漂亮,時不時還能見到小魚和水鳥。”家住附近的市民張德勝見証了東風湖的巨變,“環境越來越好,心情也更加舒暢!”

東風湖位於岳陽市岳陽樓區,水域面積約3400畝。過去由於周邊無序開發,生產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東風湖整體水質惡化為劣Ⅴ類。令人擔憂的是,污染物進入湖內,不僅讓毗鄰的洞庭湖水質遭到破壞,長江生態也受到威脅。

2017年起,岳陽市開展東風湖水環境綜合整治,打出控源、截污、清淤、復綠等一系列組合拳。

從源頭減少污染物排放,岳陽市大力整治沿湖企業,5家大型污染企業全部關停或搬遷,83家小型污染企業關停或拆除。沿岸建起了全長13.65公裡的環湖截污管網,污水通過管網到達污水處理廠,水質達標后才能排入東風湖。同時,岳陽樓區對湖面垃圾進行常態化打撈,推進沿岸垃圾清理,防止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污染水體。

清除淤泥是對黑臭水體開展內源治理的有效措施。東風湖片區建成淤泥固化場,清運黑臭底泥90萬立方米。通過曝氣增氧等底質改良措施,在湖內種植水生植物、投放水生動物,提高了水體自淨能力。

去年,東風湖全面消除黑臭水體,水質穩定在Ⅳ類。牢記“守護好一江碧水”的囑托,岳陽對東風湖開展岸線整治、堤岸覆綠和生態景觀建設,新建環湖綠道13.3公裡,布置了多處景觀節點。

如今,蝶變為生態公園的東風湖,湖映天光,水清岸綠,一幅美麗新畫卷。

醫療服務

城裡醫生下鄉來

本報記者 杜若原 本報通訊員 葛輝文

“劉奶奶,我來給您做護理了。”5月12日,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醫醫院護士長李佩瑾帶著醫藥箱,來到鼎城區石板灘鎮雷家鋪村劉銀香老人家中。

84歲的劉銀香長期臥床,身上長了褥瘡,需要定期護理。以前,隔三差五就得往20多公裡外的醫院跑,現在醫院開通了“互聯網+護理”服務,網上預約,上門服務,方便多了。這項服務開通僅僅數日,就上門服務近百人次,免去了患者來回奔波之苦。

破解就醫難,常德市大力推行醫療服務下沉,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高質量醫療服務。百名干部下基層、百場義診進鄉村、百名專家傳知識,“三百”行動中,常德10家市直醫療單位深入基層,今年已開展義診160多場。

4月19日,10名“醫衛特派員”奔赴桃源、石門、臨澧、澧縣、漢壽、鼎城、安鄉等7個區縣(市)的10家鄉鎮衛生院,開展為期1年的醫療衛生服務工作。他們將協助鄉鎮衛生院制定發展規劃﹔引進、推廣、應用適宜的醫藥科技成果和先進技術,培育和發展適合派駐單位的重點專科﹔臨床帶教、培訓鄉鎮醫療衛生人才,定期開展義診宣傳活動和送藥上門活動。

今年4月,大山深處的石門縣有一名腦外傷患者就近來到三聖鄉衛生院就醫,石門縣人民醫院醫生通過CT遠程閱片,發現患者有顱內血腫,迅速呼叫神經外科專家遠程會診,通過綠色通道,將患者接到縣人民醫院手術,及時挽救了患者生命。

像石門縣人民醫院一樣,目前常德市各區縣(市)縣域醫共體已全部組建到位,引導醫療資源下沉,真正實現了“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轉變。

版式設計:張芳曼

《人民日報》( 2021年05月24日 第 10 版)

(責編:羅帥、彭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