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沅江:“二次創業”給“靠水吃水”換個“吃法”

何萌

2021年06月15日08:41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三分垸田三分洲,三分水面一分丘。”自古以來,湖南省沅江市便是洞庭湖邊一顆小小的“明珠”,自帶“老天爺賞飯吃”的氣質。

多面環水、魚游蝦嬉、蘆葦浩蕩……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出豐富的自然資源,沅江市由此發展出採砂、造紙、食品、船舶等產業,縣域經濟發展勢頭強勁,1988年便改縣為市。

沅江市景。冷德祥攝

然而,“靠水吃水”的經濟模式雖撐起了沅江市的經濟發展,卻也給生態環境欠下了一筆巨債:砂石的開採、造紙的污染,魚蝦的絕跡,環繞沅江市的“綠綢帶”也變了顏色。

隨著洞庭湖生態環境整治的推進,面臨經濟轉型、生態重塑關鍵期的沅江市,如何給“靠水吃水”換個“吃法”?2020年,沅江市委書記黃育文堅決表示,“我們必須徹底擺脫過去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的粗放式發展模式,深入推進‘二次創業’。”

7家造紙企業全線關停,三千多個漁民全部上岸,“沅江蘆菇”打響名號,船舶制造刷新成績……如今,從“陣痛”中走出的沅江市“斷臂重生”,正迎來全新的發展拐點,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創業之路越走越寬。

一個漁民的上岸

讓漁民彭正軍做夢也沒想到的是,自己在50多歲的年紀還會“上岸”再創業。

2018年前,一家人還在風浪下起早貪黑捕魚為生。眼下,還沒到飯點,他的魚館就迎來了幾波就餐顧客,一家人的生活穩定而充實。

彭正軍曾是沅江市蓮花島村地地道道的漁民,一艘鋼板船和兩艘小木船,便是家裡最重要的家具。

“我們島上幾乎都是漁民,大家經常凌晨兩三點外出打漁,一去就是一整天。”回憶起之前的捕魚時光,彭正軍腦海中閃過許多驚心動魄的場景,“我們這行都是在死亡線上討生活,風浪大時常有人失足落水,還有人不小心染上血吸虫病,每次外出家人都心驚膽戰。”

同時他也漸漸發現,“近些年來,捕魚的品種少了,數量也不多了。”

“所以我們這一輩人基本不讓子女捕魚。”他感慨道,十年禁漁政策即將出台之時,他作為當時的村主任,第一時間放下了漁船,開起了餐館。

彭正軍為顧客上菜。受訪者供圖

一家人從島上搬到城裡,也從賣魚人變成了買魚人。上岸后為啥想到開餐館?他得意地笑了,“我們從小就吃魚,有研究,做的魚好吃!”

就在上個月,島上的漁船集中拆除,就在現場的彭正軍夫婦倆雖有些惋惜,但也感到解脫。目前的生活,彭正軍很滿意,“政府給我們上岸漁民提供了貼息創業貸款,還有正在建設的漁民新村低價新房,搬新家前給予租房補貼,一年下來餐館收入有20多萬,比起捕魚舒服多了。”

彭正軍的老婆和兒子正在下廚。人民網 何萌攝

他身邊的許多漁民,也從開始的說不通,在看到他的成功轉型后,漸漸轉變了思想,“現在有幾十個漁民都來開餐館啦。”

為了幫助更多漁民就業,推動生態環境修復,沅江市出台幫扶措施,從就業創業、產業發展、教育助學、兜底保障、組織保障等多方面開展幫扶工作﹔同時高標准建設漁民新村,引導漁民集中安置,系統解決漁民搬遷、就業和洲島生態修復、合理利用資源等問題。

作為湖南省禁捕退捕任務最重的縣市之一,沅江市納入湖南省公共就業服務信息管理平台內漁民3762人,截至今年6月初已就業2442人。

一方產業的起飛

同樣是在2018年前,蘆葦造紙產業一直是沅江市拳頭產業之一。而在此時,生態環境的保護,促使造紙企業全面退出,從“財富”變成“包袱”的蘆葦,也有了新的“生命”價值。通過蘆葦基質培育出的“沅江蘆菇”,正成為市民餐桌上的“新寵”。

2018年底,沅江造紙產能陸續退出,蘆葦處置問題和蘆葦產業后續發展問題日益凸顯。

在漉湖蘆葦場工作了30多年的石躍龍,有次在蘆葦地裡意外發現了許多野生菌。眼看著大片蘆葦面臨棄收,他想著,為何不將這些野生菌馴化,讓蘆葦重新變廢為寶呢?

他採集了7、8種食用菌拿去鑒定,送到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和湖南農業大學鑒定和營養成果分析,發現膠狀磷傘、春生田頭菇、大球蓋菇等六個品種的蘆菇,不僅產量高、口感好,還營養豐富。

野生蘆菇。沅江市委宣傳部供圖

於是,2017年開始,石躍龍便聯合專家嘗試栽培馴化野生菌,並在2019年馴化成功后推廣種植。

“蘆菇可在春秋兩季種植,一畝蘆菇可以消耗20噸干蘆葦,利用蘆葦作基質栽培蘆菇,生產后的菌渣制成有機肥,這樣一來就形成了完整的生態循環產業鏈條。”石躍龍介紹,“目前,我們在公司大棚種植150畝,利用農村閑置房種植面積77300平方米,並帶動70多家農戶利用自家閑置房種植。”

2020年3月,沅江市成立蘆筍蘆菇產業管理辦公室(以下簡稱“兩蘆辦”),擔任兩蘆辦科研室主任的石躍龍,又研究起種植模式的調整,去年研發出“稻稻菇”“菇稻菇”等套種新模式,保障蘆菇和水稻的供應,同時帶動農民增收。

為拉長蘆菇的銷售周期,本地多家食品公司對蘆菇深加工,開發出佐餐醬、罐頭、菜式產品等,並獲得市場初步認可。石躍龍認為,“目前蘆菇供應有了保障,最關鍵的是將沅江蘆菇的品牌打響名號,向外界推廣。”

沅江市委副書記、市長楊智勇為蘆菇代言。沅江市委宣傳部供圖

截至2020年底,沅江市收購加工蘆筍2萬多噸,實現綜合產值約20多億元,推動就業約5000人,人均增收約5000元。

對於蘆菇產業的騰飛,石躍龍信心滿滿,“我們計劃到2025年將蘆菇產量增至20萬噸,帶動10萬人就業,力爭培育發展沅江百億蘆菇產業,把沅江市打造成為湖南省最大的食用菌生產縣市之一。”

一艘貨輪的破局

就在今年5月底,滿載超13500噸的雙燃料敞口集裝箱船“湘水運27”,在南洞庭湖成功行河下水,該船由湖南金航船舶制造,是此前湖南首艘雙能源萬噸巨輪“湘水運26”的姊妹船。

俯瞰“湘水運27”。盛擁軍攝

“以前由於港口條件限制,我們都沒有制造過萬噸級巨輪。”金航船舶銷售部長龔迎斌感嘆,“國家環保標准提高后,我們淘汰了很多柴油船型,開始採用新型液化天然氣(LNG)+柴油雙燃料發動機,並對制造方式逐步改進,以前是鋼板一鋪,手工放樣,整體建造,現在我們採用計算機排版,數控切割方式,分段合攏組裝,精度更高,造船周期也縮短了不少。”

金航船舶的創新,正是沅江市船舶產業轉型發展的一個縮影。

作為湖南省唯一的船舶產業園,沅江船舶制造產業園也曾面臨“陣痛期”。

隨著環境整治的大力推進,有污染的灘頭船廠陸續淘汰,整體造船的傳統模式易造成環境污染,單一的柴油船型已不能適應時代需要,船舶制造向“綠色環保、新能源、智能智造”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沅江船舶制造產業園管委會副主任周偉介紹,“我們結合市場需求,多次開展新能源船舶技術交流,幫助船舶企業與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10余所知名高校建立產學研聯盟,還和益陽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共建船舶分院,培養船舶行業新技術人才,湖南省新能源船舶產業聯盟也正在籌建中。”

中海船舶廠區內。人民網 何萌攝

據了解,沅江市目前有亞光科技、海荃游艇、金航船舶等7家新能源船舶研發制造企業,在建海荃清潔能源船艇、金航LNG萬噸集裝箱船、萬駿新能源智能游艇、中海新能源特種船舶等新能源船舶項目,擁有新能源船舶領域專利100余項,相繼研發出太陽能豪華游船、純電動鋁合金高速船、純電動畫舫船等清潔動力船舶,具有低噪音、低震動、零污染、零排放等特點。

今年一季度,沅江新能源船舶產值達7億元,同比增長52.55%,佔沅江船舶產業總產值1/3、全省船舶產業總產值1/5。

在危機中“二次創業”的沅江,正一步步煥發生機。沅江市委書記黃育文表示,“我們制定了‘三年三步走’的目標:2019年走入正軌,2020年走出困境,2021年走上新的高度。目前來看,我們圍繞實施‘產業強市、生態名市、文化特色市’戰略,構建‘湖城、湖島、湖洲、湖鄉’格局,建設‘宜居、宜業、宜讀、宜視、宜游’城市,基本形成了今后一段時期加快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思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繼續加快二次創業步伐,奮力推動沅江經濟社會發展走上新高度,將沅江打造成綠色現代濱湖特色城市、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

(責編:李淑靜、羅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