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軍區烈士陵園,一名小學生向烈士墓敬禮。記者 傅聰 攝
“為國犧牲永垂不朽!”河北省石家庄市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內,毛澤東同志親筆題寫的8個遒勁大字,鐫刻在高聳的紀念碑上,熠熠生輝。在廣闊的燕趙大地上,這8個大字是對為中國獨立解放拋頭顱洒熱血英烈們的至高褒揚。
高天厚土,忠魂永駐。11位湘籍烈士就安眠於此,留下了永恆的壯麗詩篇。
一封來信引發千裡尋訪
今年5月中旬,一封由烈士尋親志願者寄出的信件送至省委主要領導案頭,來信指出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安葬著“12名”湘籍烈士,建議湖南進行信息核實,開展尋親祭掃、走訪慰問親屬等工作。
湖南紅色資源豐富,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在黨史學習教育深入開展之際,摸清紅色家底,對於傳承紅色基因,講好紅色故事十分重要。
省委主要領導立即作出明確指示,要求省退役軍人事務廳抓緊核實情況,做好相關工作。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迅速成立工作組, 5月24日急赴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尋訪安眠在此的湘籍烈士。
於1954年建成的華北軍區烈士陵園,佔地21萬平方米,樹木蔥蘢間,安葬著眾多革命烈士,是緬懷在華北地區犧牲烈士的主要紀念陵園。
通過座談、翻閱檔案等方式,工作組認真核查發現,來信中提到的“12名”湘籍烈士,其中一位為江西籍,11位烈士湘籍身份信息核定清楚。
鬆柏蒼翠,聳立包圍。烈士陵園東西兩個墓地裡,庄重肅靜,一排排烈士墓整齊如隊列。
工作組分別在東墓區找到劉貴榮、吳強、喻忠良、周萬成、范堅才、蔣鴻高、譚雲烈士墓。在西墓區找到了郭陸順、歐陽波平、藍芳、袁子清烈士墓。
據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管理處工作人員介紹,從1952年3月開始,郭陸順、吳強烈士墓先期遷入陵園,此后,其余9位烈士陸續遷入。
湘籍烈士已在此長眠近70年。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管理處負責人表示,每年都會有各界群眾前來祭掃,傳承烈士精神,相信工作組前來核查認定后,會推動更多湖南家鄉人民前來祭掃緬懷。
湘冀聯動為烈士尋親
為烈士找家鄉,尋親人。跨越千裡湘冀,烈士尋親工作旋即同步聯動展開。
翻開11位湘籍烈士檔案,泛黃的紙頁上,有的籍貫非常詳實,明確到了村。通過湖南省、市、縣、鄉、村五級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很快找到了劉貴榮、郭陸順、吳強、喻忠良、周萬成、范堅才、藍芳7位烈士的后代和旁系親屬,還初步認定了譚雲、袁子清、歐陽波平和蔣鴻高烈士的家鄉。
為烈士蔣鴻高“尋親”可謂跌宕起伏。
蔣鴻高烈士檔案籍貫上隻寫著“湖南省”,沒有詳細信息,犧牲一欄填著“平定縣”。正當工作組人員一籌莫展時,檔案下面一行字引起了他們注意:“山西黨史辦提出,犧牲地點應為昔陽縣閆庄村,不是平定縣”。
烈士犧牲地有了明確信息,是否意味著當地有烈士信息?
強烈的責任心驅使,工作組立刻從石家庄出發,奔赴120公裡外的山西省昔陽縣,找到昔陽縣退役軍人事務局。沒料到,當地對蔣鴻高烈士的事跡非常熟悉,並提供了重要信息:住在縣城裡的趙滿倉老人曾是村裡兒童團團員,1939年曾跟隨蔣鴻高前后。
工作組十分欣喜,立即登門拜訪。97歲高齡的趙滿倉老人清晰記得蔣鴻高當年在村裡訓練新兵的點點滴滴。老人說,他曾聽到蔣鴻高本人說起參加平江起義的往事。工作組認為這一線索可靠,初步認定蔣鴻高為平江縣人。
同時,工作組將在河北管理的蔣鴻高、歐陽波平、譚雲、袁子清4位烈士信息轉為湖南管理。至此,11位湘籍烈士信息全部“回湘”,更加方便親友祭掃和各地走訪慰問活動開展,也為烈士后續尋親提供便利。
“以前隻知道爺爺犧牲在山西,但從不知道爺爺墓在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現在知道了,可以圓多年想去卻不知在何地祭掃的夢了。”劉貴榮烈士的孫子、茶陵縣洣江鄉諸睦村村民劉二來無比歡喜地說道。
生命定格永恆輝煌
抗日戰爭爆發后,華北大地成為敵后抗日戰爭和全國持久抗戰的“堅強堡壘”。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廣大軍民共同抵御外侮,取得了一次次抗戰勝利,這片土地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11位湘籍烈士就是代表,他們用生命定格永恆的輝煌。
1930年,19歲的茶陵縣洣江鄉人劉貴榮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7年,他奔赴晉察冀邊區抗日前線,1941年任晉察冀軍區第二軍分區第十九團團長,帶領部隊曾一度收復了靈壽縣城,在車輪東一役中,痛殲日寇200多人。1943年10月10日拂曉,劉貴榮和一連戰士遭日軍合圍,與敵人進行殊死戰斗,不幸中彈犧牲,年僅32歲。
郭陸順,瀏陽市永安鎮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8年底隨120師挺進冀中,調任冀中回民支隊政委,經過艱苦細致的思想工作,使支隊的面貌煥然一新。1942年,郭陸順率部參加五一反“掃蕩”,在青縣大城地區戰斗中光榮犧牲,年僅28歲。
喻忠良,平江縣加義鎮人。1928年參加平江起義,曾任延安衛生學校政治部主任、白求恩學校政委、晉察冀軍區三分區六區隊政委等職。1943年在河北曲陽縣小甲山戰斗中英勇犧牲,時年33歲。
吳強,平江縣長壽鎮人。1930年7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參加長征到達陝北,1944年3月任抗日軍政大學總校組織部長、干部部長。因積勞成疾病逝,時年39歲。
周萬成,寧遠縣保安鄉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參加二萬五千裡長征,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后勤輜重三隊政委等職。1951年6月病故,時年41歲。
范堅才,汝城縣土橋鄉橫逕村人。1946年秋,調任張北軍分區政治部副主任。1948年9月,他隨軍分區急行軍趕到張北縣雙愛堂時,被國民黨軍隊團團包圍。他與敵展開激戰時英勇犧牲,年僅28歲。
歐陽波平,平江縣人,參加二萬五千裡長征。他堅持邊打仗,邊教學,為部隊培養了一批軍事素質較好的干部。1942年7月,歐陽波平率領全營參加了干河草伏擊戰,一舉殲滅了日軍100余名。1942年,歐陽波平在戰斗中不幸犧牲,年僅30歲。
蔣鴻高,平江縣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抗日戰爭爆發后,隨八路軍129師挺進太行,在昔陽建立抗日根據地,任九龍支隊支隊長。1939年3月26日,在訓練新兵時,為救護新兵壯烈犧牲,時年30歲。
譚雲,長沙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曾任晉察冀軍區獨七旅二十一團團長等職,在戰斗中一隻眼睛被打瞎,身體多處受傷,1948年病故,時年36歲。
袁子清,永順縣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后任熱河隆化支隊支隊長。1946年在熱河豐寧八間房戰斗中犧牲,時年31歲。
藍芳,平江縣漢昌鎮人。1928年參加革命,曾任八路軍一二O師三五九旅團政委,1946年在陝西省延安作戰時犧牲,時年37歲。
他們都是頂天立地的革命戰士,革命精神永駐天地間,讓家鄉人民為之驕傲自豪,永遠銘記緬懷。(記者 沙兆華 梁可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