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湖南要聞

乘風破浪再攀“高”——全面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長沙答卷

2021年09月05日09:01 | 來源:湖南日報
小字號

乘風破浪再攀“高”

——奮力實施“三高四新”戰略、全面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長沙答卷 

去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對湖南作出科學指引,要求湖南著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內陸地區改革開放的高地,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彰顯新擔當,奮力譜寫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湖南新篇章。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旗幟鮮明提出,大力實施“三高四新”戰略,奮力建設現代化新湖南。省會長沙更是被賦予“當好領頭雁、建設示范區”的定位和使命。

近一年來,長沙立足新發展階段,踐行新發展理念,乘風破浪再攀“高”,以新擔當、新作為構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由“一枝獨秀”到“春色滿園”——著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

8月11日,長遠鋰科上市和長株潭先進儲能材料聯盟揭牌儀式在長沙高新區舉行。喜氣洋洋的現場點亮了3個“關鍵詞”——“A股上市”“世界500強企業”和一個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廣的“先進制造業集群”。

制造業是全社會基礎物質生產和產業創新的“脊梁”。

2015年,長沙率先吹響以智能制造為統領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號角,引導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制造業發展。長沙先進制造業在生產規模、企業規模、發展動能方面實現持續擴張。

5年后,長沙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3016家,位居中部6個省會城市第一。今年上半年,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5%,高於全年目標3個百分點。

工程機械曾是長沙的支柱產業,而隨著全市先進制造業發展質量不斷提升,長沙已建立起覆蓋155個“行業中類”、比較完備的工業生產體系。

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一個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崛起,長沙制造業形成了多點支撐“春色滿園”的喜人態勢。

尤其是三一、山河、藍思、聖湘、澳優等一批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為“制造長沙”“智造長沙”注入澎湃動力。

三一、中聯、山河、鐵建蟬聯全球工程機械50強,工程機械集群入圍工信部首批先進制造業集群決賽優勝者名單。

比亞迪、天際、上海大眾、廣汽三菱……長沙擁有規模以上汽車及零部件企業約160家。

三一根雲、中科雲谷、博世、長城金融……截至2020年,長沙擁有工業APP數量突破3000個。

華為、比亞迪、德賽電池、恆茂高科等一大批優質智能終端產業鏈,正打造“1小時物料供應生態圈”。

智能裝備、智能汽車、智能終端和功率芯片“三智一芯”智能制造布局,在長沙初步成型。

長沙成為全國唯一獲得智能網聯汽車領域3塊國家級牌照的城市、全國唯一實現芯片三大件設計國產自主的城市……

無論是傳統制造業智能化升級,還是新興產業風起雲涌,近年來,長沙先進制造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共有1041家企業(項目)入選國家、省、市智能制造示范點,其中27個企業(項目)獲批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點,數量位居中部省會首位。長沙制造業正朝著精密化、智能化、數字化、集群化、全球化方向發展。

2020年,長沙制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27.2%,制造業佔比在中部省會城市排名第二。一個“1+2+N”(工程機械+先進儲能和信創產業集群)的長沙智造產業集群日漸壯大。

由“科創大市”到“科創強市”——著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近日,長沙工程機械“四大金剛”半年報相繼出爐,在基數巨大的前提下,4家企業上半年增長率仍保持在30%以上,其中山河智能實現營收約69億元,同比增長超過47%,在4家企業中增速最快。科技創新,是拉動“大塊頭”跑出高速度的制勝法寶。

長沙是科創資源豐沛的大市。全市共有58所高校、99個獨立科研機構、61位兩院院士和165萬各類人才,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40.05件﹔有效高新技術企業4142家,各級研發平台1502家。

長沙有良好的科創傳統。1981年,袁隆平團隊研究的全國籼型雜交水稻獲得新中國首個特等發明獎。在信息技術“芯”時代,長沙又錨定“三智一芯”持續發力。

從全市召開軟件業發展專題研究會,明確長沙邁入“軟件定義硬件、軟件定義制造”時代,到發布“火炬計劃”“頭羊計劃”,以湖南湘江新區為重點,打造“智能汽車與智慧交通融合發展長沙模式”﹔從長沙惠科投入全國首條8.6代大尺寸OLED面板生產線,到湖南啟泰傳感建成我國唯一的一條金屬基壓敏芯片量產線,徹底改變我國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成功攻克耐高溫壓力傳感器等關鍵技術﹔從“天河3號”、第3代雙季雜交稻到重卡高端發動機、全斷面岩石隧道掘進裝備、6U立方衛星等一項項關鍵核心技術破冰,都為長沙科創強市增添有力注腳。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項技術能夠創造一個奇跡。實施“三高四新”戰略,推進高質量發展,必須用好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

6月29日,長沙市高規格召開科技創新大會,要求“以戰略思維謀劃新時代科技創新工作,以科技帶動產業強、推動經濟強、實現城市強”。

會上,科技部戰略規劃司負責人宣讀了科技部關於支持長沙市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的函。長沙市“建設國際自主創新示范區三年行動”“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創高地實施方案”成為熱議話題。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長沙擁有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湘江新區、自貿試驗區三大國家級發展平台。未來5年,長沙計劃緊緊圍繞“三超三深”“三智一芯”、生物育種、數字技術等領域,實施50項“揭榜挂帥”重大科技攻關項目。

“十四五”期間,長沙力爭科研經費投入年均增長10.5%以上,努力攻克10項左右關鍵核心技術,不斷深化與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合作,在長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率提高5個以上百分點。到2025年,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達到3.2%,構建完善企業創新、平台建設、產業發展、人才支撐的創新全鏈條。

由“內陸腹地”到“開放前沿”——著力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

9月1日,喜訊從商務部傳來,長沙獲批全國首批加工貿易產業園,這塊新的“國字號”招牌必將為湖南梯度承接加工貿易、壯大加工貿易企業規模贏得廣闊空間。

不久前,8月12日中午,一列滿載著汽車零配件、電子產品、日用百貨以及防疫物資等“湖南制造”的中歐班列,從長沙國際鐵路港呼嘯駛出。這是今年長沙開行的第535列中歐班列,發班數量超過去年全年開行總量。

而離此不到3公裡遠的湘江東岸,長沙新港碼頭也一派繁忙。今年1至7月,長沙新港完成貨物吞吐量765.48萬噸,同比增長30.66%。

發展開放型經濟是長沙打造內陸開放高地的核心內容。“十三五”期間,長沙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突破內陸城市思維,開放意識、市場意識、機遇意識不斷增強,出台了“開放型經濟2+4”“人才政策22條”“工業30條”“外資16條”等系列措施。

長沙立足“一帶一部”區位優勢,敞開懷抱,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在搶抓國家戰略機遇上不斷實現突破。中國(湖南)自貿試驗區長沙片區揭牌,中非經貿博覽會長期落戶,黃花綜合保稅區成功獲批,數字人民幣改革試點走在全國前列,中非跨境人民幣中心等平台啟動運營……長沙逐漸由內陸腹地城市變成開放前沿陣地,站到了全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新高點。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

8月26日,湖南自貿試驗區長沙片區外商投資企業“一站式”服務聯絡點正式挂牌,這是長沙進一步提升外商投資便利化水平、優化投資環境的又一有力舉措。近年來,長沙外經貿實力穩步提升,全市外貿進出口額從2016年109.4億美元增長到2020年340.2億美元,年均增長32.79%﹔全市實際利用外資累計達295億美元,年均增長10.57%。今年1至7月,新設立外資企業143家、同比增長38.8%,實際利用外資11.03億美元。

“三類500強”企業紛紛搶灘長沙,博世、百事、卡斯馬、益海嘉裡、巴斯夫、日本永旺……截至目前,已有173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涵蓋先進制造業、食品深加工、批發和零售、高端服務業等。

隨著國際市場不斷拓展,長沙高質量、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外貿主體不斷壯大。阿治曼中國城、老撾炫燁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園、隆平高科巴西陶氏益農等境外合作項目競爭優勢不斷凸顯。“十三五”期間,長沙累計新增對外投資項目275個,對“一帶一路”國家貿易額達274.05億美元。(記者 曹輝 張頤佳)

(責編:羅帥、彭應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