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人民日報看湖南

最美麗的鄉村圖畫

紀紅建 劉浩宇 
2021年11月17日08:4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最美麗的鄉村圖畫(我們這裡的年輕人·奮斗正青春⑥)

  圖為團山湖景色。望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青春啊,永遠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隻屬於這些永遠力爭上游的人,永遠忘我勞動的人,永遠謙虛的人!

  ——雷 鋒

  一

  初夏,淅淅瀝瀝的雨中,滿是盧潔關於團山湖的溫暖記憶。

  盧潔個頭不算高,有點江南女子的溫婉,還特能吃辣,性格外向,但她卻是正宗的山東女子,說一口標准的普通話。

  “看,那邊就是新田組!”男友指著前方說:“那是當年雷鋒在團山湖開著拖拉機開荒耕地的地方。”

  那是2014年夏天,二十三歲的盧潔第一次來到團山湖。

  綠油油的菜地稻田,與遠處的農家小院相映成趣﹔清澈的湖水,倒映著藍天白雲、青山綠樹。一切都美不勝收,讓她仿佛走進畫卷之中。

  男友告訴她,團山湖原本是一片沼澤地。春天,湖洲上長滿綠茵茵的青草﹔夏天,湖裡漲滿水,一望無際﹔秋天,水鳥回到湖裡,像過年一樣熱鬧﹔冬天,湖裡干涸了,湖土被晒成褐色。以前的團山湖,不僅有洪澇災害帶來的悲傷,還有讓老百姓談之色變的血吸虫。

  男友還說,1957年,人們開始治理溈水河,掀開了團山湖的新篇章。治溈工程結束后,望城人又開始了新的奮斗,誓把荒蕪的湖沼地變成米糧倉。就是在這裡,雷鋒走上全新的崗位,成為望城第一名拖拉機手,駕駛拖拉機開墾家鄉的土地。

  團山湖,是雷鋒家鄉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烏山街道一個普通村庄的名字。沼澤地的荒蕪,早已成為歷史的記憶﹔現在的團山湖,款款走來的是湖光水色、人壽年豐的現代化新農村。

  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篤定了盧潔的選擇。她嫁到了團山湖,投入到團山湖的懷抱之中。

  2015年,聽說街道要公開選拔村級后備干部,盧潔毫不猶豫報了名。

  “怎麼想著放棄城裡大型企業的工作來團山湖工作呢?”街道干部問她。

  她想了想,說了三點理由:“其一,雖然我是山東人,但我是團山湖的兒媳婦,這裡也是我的家鄉,我有責任和義務參加家鄉的建設﹔其二,這裡是雷鋒工作過的地方,老一輩人奮斗的故事,激勵著我們年輕人﹔更主要的,我是一名共產黨員。”

  “村裡工作非常具體,你聽不懂望城方言,肯定有不少困難。”街道干部又說。

  她看了看窗外,堅定地說:“雷鋒那一代人把荒蕪的湖沼地變成了米糧倉,一代代團山湖人把團山湖建成了美麗鄉村,我們現在遇到點困難又算得了什麼?”

  街道干部微笑著點了點頭。

  剛開始,她在村上跟班學習﹔后來,她協助黨建、民政、計生、文明創建等工作﹔現在,她是村黨總支委員兼第一黨支部書記,主要負責黨建和民政工作。

  在團山湖工作,有艱辛,也有困惑,但更多的是希望和感動。

  2017年7月初,因洪水上漲,團山湖部分房屋被洪水淹沒,大部分群眾被轉移到防洪堤上,並成立了一個臨時指揮部。

  盧潔負責轉移群眾的日常生活。政府送過來的物資,各地捐贈來的物資,她都要一一對接、登記,然后公平、精准地分發給群眾﹔轉移到堤上的重要設備、一時分發不出去的物資,放在倉庫裡,需要日夜看管﹔每天,她還要組織工作人員發放近兩千個盒飯……

  整整二十一天,洪水才退去,她便在堤上堅守了二十一天。二十一天,她瘦了八斤,沒有睡過一個囫圇覺,連家裡一歲多的兒子也顧不上照看。但盧潔無怨無悔,她說,這二十一天的奮斗,讓自己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團山湖的有序、團結、溫暖、堅強。

  駐團山湖村第一書記譚婧舒,是望城區委組織部的一名干部,與盧潔一樣,也是一名九〇后。在望城土生土長的她,辦事雷厲風行,說話快言快語。她出身於黨員之家,爸爸、伯伯、叔叔、堂哥、堂姐等,加起來有八名黨員。自從上高中開始,爸爸就鼓勵她好好學習,爭取向黨組織靠攏。剛開始,她還不太能理解爸爸的苦心,后來,慢慢明白了加入黨組織的意義,並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譚婧舒是今年2月到團山湖村當駐村第一書記的。她知道這個村的特殊性。到村裡的第二天,她就去拜訪李湘枚老人。李湘枚是雷鋒的同事,他們曾經一起圍墾團山湖。幾十年來,“學雷鋒”“當雷鋒”已成為他的一種習慣。李老跟她講了很多團山湖的奮斗故事,還囑咐她加強班子隊伍建設,推進移風易俗工作,充分發揮好老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隨后幾天,譚婧舒走訪了村上所有的老黨員、老骨干,與他們促膝交談,傾聽他們的心聲和建議。果然,在隨后的移風易俗、美麗屋場建設等基層治理工作中,這些老黨員紛紛擔任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勸導員等,不僅自己參與,還積極監督。效果立竿見影,團山湖村入選了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剛到村裡,譚婧舒就發現,拿著本子和筆與村民交流,會拉遠與群眾的距離。村裡的工作需要與群眾耐心細致地溝通,需要走進他們內心,才能打開工作局面、化解工作難題。於是,她放下本子和筆,以群眾喜歡的方式與大家交流。回到辦公室后,再將群眾的心裡話記在筆記本上,分類梳理。

  她知道,團山湖不僅要進一步深度挖掘雷鋒精神,更要以新的思維、新的視角來理解、宣傳、傳承雷鋒精神。現在的團山湖,不論是美麗屋場建設、鄉村振興,還是雷鋒精神的傳承與弘揚,都離不開黨員干部發揮模范帶頭作用,離不開鄉風文明的重振。

  稍有閑暇,譚婧舒總愛漫步在流經團山湖的八曲河畔。河水波光粼粼,讓她常常想起雷鋒在團山湖農場寫下的詩篇:

  往日的團山湖——

  湖草叢生,滿目荒涼,

  …………

  如今的團山湖啊——

  良田萬頃,滿壟金黃,

  微風吹過一片稻香。

  二

  “講一講,為什麼不想在村裡干了?”周羅雲不急不慢地問道。

  肖澤南臉一紅,低下頭,不好意思地說:“書記,還是不講了吧。”

  “澤南,雖然你還年輕,但你已經是一名共產黨員了,有什麼事就直接說,不要吞吞吐吐。”周羅雲說。

  “書記,我當時確實是想回家鄉來盡自己一份力,但現實總在改變我的想法。”肖澤南說。

  這是2018年12月底的一天。

  年近六旬的周羅雲,是望城區銅官街道中山村黨總支書記,有著近四十年的黨齡,當了三十年的村干部。1995年出生的肖澤南,一個皮膚黝黑的帥小伙,當時還是村后備干部。在周羅雲眼中,他還只是個孩子,但又是中山村的希望與未來。肖澤南在上大學時就入了黨,而且積極自主創業,是學校自主創業孵化基地的佼佼者,2018年8月回村之前,他的月收入已經達到兩萬多元。

  “澤南,當時你肯回村裡來,我非常欣慰。因為我知道,你在城裡發展很好,但你願意回來,和我們一起建設鄉村,這體現了你的志向和擔當。”周羅雲說。

  肖澤南沉默了。

  周羅雲繼續說:“我們也希望年輕人到外面闖出點名堂來,巴不得你們走得更遠,飛得更高。但農村這個廣闊舞台,同樣很需要年輕人來奮斗。”

  “當年退伍后,也有朋友叫我到廣州、深圳等大城市發展,但我選擇留在村裡。”周羅雲回憶起往事,有點動情地說:“這三十年裡,我帶領村民辦過廠,引進過企業,搞過種植,也發展過養殖業,村裡在一天天變好。我覺得,我的付出是值得的。”

  肖澤南的眼角泛起了淚花。

  后來,肖澤南選擇了留下。他的心越來越踏實,干得越來越好。他想方設法改善村裡的道路交通,招商引資,建設果園,發展農家樂和民宿。他還認識到,中山村要真正振興,必須要有能持續發展的過硬的產業。2019年10月,肖澤南當選為村黨總支委員兼第三黨支部書記。

  令周羅雲欣慰的是,現在的肖澤南已經完全與村民打成一片了。今年春節前夕,肖澤南和村治安主任、老黨員譚宏偉一道,給樟樹灣組尚未硬化的道路鋪小石子。看著他們揮汗如雨地干活,附近的村民都帶上工具自發參與進來,還有一位老奶奶端來了熱氣騰騰的芝麻豆子茶……這一幕讓周羅雲覺得,這就是最美麗的鄉村圖畫。

  三

  “村委會來了個小女孩!”今年初,一個消息在望城區白箬鋪鎮古山村傳開。

  “多大了?”有村民問。

  “才二十歲。”有村民說。

  是的,她就是潘俊,2000年出生的她已經大學畢業了,還當過幾個月輔警,現在不僅是入黨積極分子,還是古山村村委委員、婦聯主任。

  潘俊在村民的議論聲與質疑聲中開始走街串戶。

  雖然個頭瘦小,還有些腼腆,甚至青澀,但她臉上始終洋溢著熱情的笑容。起初,村民不了解她,覺得她太年輕,對村裡情況不了解,也沒有社會經驗。前不久,村裡有個組要選組長,她接到一位村民的電話,說他想當組長,要她投票時“支持一下”。她耐心講解,說選舉組長要按流程來,照規定辦,私下拉票是不行的。但對方不理解,說她膽小怕事,沒有魄力。

  村上搞兩癌(乳腺癌和宮頸癌)篩查,有些婦女害怕,不願接受檢查,有的婦女很自信,說自己不可能患癌症。潘俊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跟“奶奶”“阿姨”“姐姐”們“攀關系”、拉家常,一個一個做思想工作,動員她們參加篩查。

  漸漸的,潘俊得到了村民的信任和認可。進行養老認証時,村裡老人不會用智能手機,她就挨家挨戶上門幫忙。看到潘俊熱情又快速地給他們辦好了認証,老人們很高興,也很感激。眼前這個小姑娘,越看越覺得就像自家孫女一樣親切。

  村鎮領導總是給她鼓勁加油:不要有心理負擔,做好自己,隻要是為老百姓著想的事兒,就可以大膽去做。有困難不要怕,但一定要有信心,村上和鎮上以及其他黨員,都是你堅強的后盾!潘俊聽了,信心更足了。

  與潘俊的腼腆不同,白箬鋪鎮光明村的夏賽男則性格直爽,活潑開朗。

  夏賽男大學時就入了黨,大學畢業后在長沙城裡工作過兩年,也曾想去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工作。但2014年春天父親的一個電話,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賽男,回來跟我搞農業。”父親說。

  “回家搞農業?”夏賽男以為聽錯了。

  雖然夏賽男出生於農村,雖然父親五年前也從城市回到農村,與他的兄弟們一道成立了農業合作社,但她還是無法理解父親的想法。

  父親笑著說:“不要認為隻有城市才是年輕人的舞台,農村也是你們干事創業的好地方。”

  受父親影響,她回到光明村流轉了三百二十畝土地,並在當年就種上了絲瓜、苦瓜、菜薹等,建設起蔬菜種植基地。六年過去了,她經歷了酸甜苦辣,但更多的是豐收的喜悅。

  雖然她是男孩子性格,但她心思細膩,愛琢磨事兒。她覺得,鄉村振興,首先是人才振興﹔單打獨斗已不能適應新時代的變化,合作共贏才能實現利益最大化。

  如何振興?如何合作?

  2020年12月25日,在鎮黨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夏賽男與其他十三位在鄉村創業的年輕人一道,成立了“白箬之光”鄉村創客服務中心。以沙龍為主要形式,利用晚上時間,他們聊創業的經驗和體會,也聊各自的想法和點子﹔立足白箬鋪鎮,也面向全區、全市,甚至全省,隻要有志於到鄉村創業的,他們都會互相鼓勁和賦能。

  在這裡,他們不僅找到了伙伴,學習了經驗,更有了和同齡人交流的機會,拓寬了干事創業的思路。

  在這裡,他們隻要每個人發一點點光,“白箬之光”便可匯聚成耀眼的光芒。

  在白箬鋪鎮,在望城區,夏賽男們只是縮影。據說,無論是鎮上,還是區裡,組織部門都在組織青年干部特訓營,為村鎮干部作儲備。

  四

  “為什麼把城裡好好的工作給辭了?”叔叔質問姚鵬飛。

  “我要回家照顧父母和奶奶!”姚鵬飛回答得很干脆。

  “回家上哪兒掙錢?沒有錢,怎麼照顧你父母和你奶奶?”叔叔問。

  “可以種田。”姚鵬飛說。

  這是2013年12月底望城區茶亭鎮靜慎村珠琳塘組的一幕,也是姚鵬飛艱難的選擇時刻。

  1990年出生的姚鵬飛,父母都是殘疾人,直到四十歲才生下哥哥和他。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姚鵬飛從小就懂事能干。從學校畢業后,雖然在長沙城裡干得風生水起,但殘疾的父母、年邁的奶奶,成了他最大的牽挂。

  “姚叔,我想回村裡種田。”他找到村支部書記姚羅華。

  “年紀輕輕,為什麼想著回家種田呢?”姚羅華有些吃驚。

  “父母和奶奶年紀大了,特別是父母,跟人交流越來越困難了,必須有人在身邊照顧。”姚鵬飛說。

  “你有這樣的想法,我很欣慰,可種田是個辛苦活,你要做好吃苦的准備。”姚羅華點著頭說:“有什麼困難沒有?”

  “有。”姚鵬飛也不客氣,“一是我不懂種田技術,希望得到技術指導﹔二是缺乏資金,村上能否承擔點機械租賃費?”

  2014年,在村裡支持下,姚鵬飛種田四十余畝﹔2015年,擴大到一百七十多畝,並購置了一台收割機﹔2016年,擴大到四百畝,建了烘干機場地,添置了一台烘干機。

  干事業哪有一帆風順的呢?

  2017年夏天,洪水來臨,在河堤上奮力抗洪的姚鵬飛強忍淚水,眼看著自己幾百畝水稻田被淹沒。半個多月后,洪水退了,但水稻也全沒了。

  “鵬飛,不要著急,遇到天災,誰都沒辦法。”姚羅華安慰他說:“你繼續種田,村裡會盡全力支持你。”

  2017年的姚鵬飛,雖然虧損,但收獲了溫暖和感動。來年春天,萬物復蘇,他眼裡的一切又變得生機盎然。

  正是在2017年,姚鵬飛鄭重地向村黨組織提交了入黨申請書。一年后,他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

  現在,姚鵬飛不僅成立了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流轉土地一千四百多畝,購置了拖拉機、插秧機、收割機等大型現代農業裝備,開展農業機械化作業,還注冊了生態米品牌,實行產供銷一條龍服務。每年生產加工糧食一千二百多噸,給二十多名農民群眾提供了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

  在茶亭鎮,像姚鵬飛這樣返鄉創業的青年越來越多,各種微型企業也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創立起來。

  …………

  在望城,有忘我的奮斗,有蓬勃的希望,更有年輕人綻放的青春!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