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文旅

鄉村振興如何錦上添花?看湖南瀏陽打造新樣本《雲上的小店》

2021年12月28日15:41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新河鄉村畫室裡,農民畫師正在工作。在藝術和產業之間找到平衡點,是未來他們所要面對的新課題。胡敏攝
新河鄉村畫室裡,農民畫師正在工作。在藝術和產業之間找到平衡點,是未來他們所要面對的新課題。胡敏攝

人民網長沙12月28日電 近日,《雲上的小店》結束最后一次拍攝。按照每周一期的播放頻率,12期節目將在2022年1月下旬收官。小店是節目的載體,節目是真實傳遞鄉村振興的窗口。作為全國第一檔鄉村振興電視節目,其意義已經超出了節目本身。而於拍攝地而言,無論是對小河,還是對瀏陽,帶來的改變和啟示無疑是多方面的。從這裡,億萬觀眾看到了鄉村振興生動的實踐。

“老書記,村上有多少黨員咯?”汪涵問道。

“涵哥,有170多個呢!”對於村裡的情況,瀏陽市小河鄉新河村黨總支老書記卜傳炎心裡清楚得很。這是72歲的卜傳炎第一次和湖南衛視《雲上的小店》主創對聊。他沒想到,三個月后,自己也成為了“網紅”。

“他這一句問話就讓我覺得,這個節目很正,很講政治。”卜傳炎更覺得,自從節目拍攝、播出以后,“小河的變化是裡裡外外的。”

店內店外

此處原本是一座糧站。屋外那幾棵高大虯勁的楊樹,黝黑而有些許泛白的樹皮,透著一股滄桑。暖冬之下,樹葉翻飛,枝條上不時有鳥兒躍落,和這裡熱鬧的場景互為映襯。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新河村十裡八鄉的村民或肩挑手扛,或用小推車,將糧食運送至此。農業稅取消之后,納糧送糧景象不再,小河糧站便開始沉寂荒涼。具有經營頭腦的村民邱貴榮從廣西引進畫室特色產業,將閑置的糧站變廢為寶,開發成“新河鄉村畫室”。附近村民“放下鋤頭拿起畫筆”,沾滿泥土的雙腳,越過藝術的門檻,邁入這一新興產業。

人來人往,上班下班。畫筆所到之處,山川煙雲、晴嵐雪霽迎面而來,流水線上出品的張張畫作,帶著泥土的芬芳飄向全國,鼓起了這些“農民畫師”的荷包,也實現了脫貧攻堅的目標。

“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又進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階段。”湖南衛視籌劃推出展示鄉村振興的全新節目,《雲上的小店》應運而生。

在湖南省內外多番探尋,湖南衛視陳震團隊和羅煦明團隊輾轉四十余地,目光最終落在距離省會近150公裡之外的小河鄉新河村。

制片人陳震認為,選址小河,緣於其所具備的“三種顏色”:紅色、綠色、谷色。

小河鄉地處湘贛邊陲,是革命老區,有著深厚的紅色基因,這是“紅色”。生態環境絕佳,滿眼皆綠,是為“綠色”。而他所認為的“谷色”,是指小河鄉有著獨特的農耕文化,代表著鄉村振興和新農村建設新發的“萌芽”。

糧站所在的新河鄉村畫室,頓時騰出一間房屋,變身“雲上的小店”。

小店外牆,被描成了一幅山水畫。這家小店,就成為了新河村村民天天打卡的“文體中心”。小店內,柴米油鹽醬醋茶琳琅滿目,“涵哥陪聊”“迪娃跑腿”“辰妹奶茶”三項特色服務吸引村民。

上架實體貨物之外,通過熒屏,小河鄉的好產品、好故事、好人物,以及青山綠水、歷史人文、鄉鄰故事也雲集“上架”。

“把小河鄉優秀內容傳播出去,同時將外面的產品和優質服務內容引進來,為小河鄉的長效發展添磚加瓦。”陳震說。10月29日,第一期節目播出。

接下來的每周五晚10點,守在電視前看自己,成為卜傳炎和妻子沈秧秀雷打不動的事情。而每天清晨早飯后,從新河街上的家中到小店打卡,是老書記卜傳炎必做的另一件事,“我這也是上班。”他患有腿疾,行路難的時候,就搭乘鄰居的小車或摩托,來到數百米外的店裡,每天花80元買一堆東西,“支持他們的工作嘛!”可掬的笑容、可愛的談吐,一下子就讓他“紅”了起來。

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慕小店之名而來,找到卜傳炎要求合影。最多的時候,一天拍了50多次。這讓他有了深刻感受,活了幾十年,在村上工作十幾年,都沒見過這個小山村裡有如此般的熱鬧,新河村乃至整個小河鄉,都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機。

更多的村民因“雲上的小店”而來,他們走進小店、走上電視、走入網絡,“素人”成為“網紅”,每一個人的故事都是獨特的,展現出客家山村裡動人的“鄉村故事匯”。

“90后”鄉干部代表羅明、村情通訊員老書記、做得一手好菜的村廚小胖……鮮活的人物形象,展現在鄉村振興的畫面中,每一個人都不可缺席,是主體,是參與者。

店內,貨物展陳,雲集居住於此的鄉村人物,道不盡交織在一起的鄉村故事,熙熙攘攘之際,關乎鄉村振興的問題、難題顯現,關於鄉村振興的行動、感動呈現在大家面前。

店外,得益於湖南衛視的影響力、號召力,各路大咖紛至沓來,他們或就某一問題支招,或就某一設想建議,或根據節目需要、當地實際需要,拿出一攬子解決辦法,在各自專業領域,為鄉村建設,集思廣益、貢獻力量。

店內店外場景匯聚,形成了一檔家喻戶曉、首播口碑零差評的電視節目。店內店外齊心協力,繪就一幅當下中國鄉村振興建設的互動圖景。

更有奔頭

12月17日下午5時,新河村橋頭組,村民羅銀秀從山上拾掇兔舍歸來,洗過頭,她用一塊毛巾裹著頭發,又沒歇著,走進菜園。

1962年出生的羅銀秀,個子不高,卻是周邊許多人的“精神支柱”。她是留守老人眼中的“好女兒”,是留守兒童眼中的“銀秀媽媽”,更是附近200多戶黑兔養殖戶的致富帶頭人。“銀秀媽媽”的故事走進了“雲上的小店”。

養殖黑兔帶動周邊農戶奔小康,關愛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羅銀秀感動了節目組,也感動了無數觀眾。為了幫助她的黑兔產業走向更加寬廣的未來,節目組邀請了著名鋼琴家、美食家趙胤胤,嘗試通過“一道菜改變一個產業”。

“從來沒有想到黑兔可以做成那麼多道菜。”羅銀秀說,在趙胤胤團隊的群策群力下,她對自己無比熟悉的黑兔產業,又重新研究起來,“我的設想是,以后自己也開一家店,專門做黑兔美食,讓更多的人來品嘗。”

羅銀秀有了更大的奔頭。她背著籮筐,彎腰割下一把喂兔子的青草,臉上堆滿了笑容。此時正晚霞滿天,竹子做的柵欄外,田野裡成群的黑鴨正忙著覓食,天邊已挂起一輪清月。

黑兔、黑鴨、黑山羊,是小河鄉引以為傲的“三黑”產品。但這“三黑”產品並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產業發展仍有很大空間。

在羅銀秀的夢想裡,她朴素地認為,這麼好的東西就會有好的銷路。事實上,不僅僅是“三黑”產品,小河鄉定位為“世外原鄉”,這裡生態資源稟賦一流,但成規模的產業,其銷路也僅僅限於周邊,往來瀏陽,再遠就是長沙。

“有時候就是熟人聯絡,哪裡要米了,就讓我們送一點去。”卜桂林說。

作為小河米廠的掌門人,卜桂林對“玉針香”很有發言權。

生長於一級水源保護區內,米粒均長8.8毫米,甚至有些達到9.1毫米,“玉針香”“白如玉、長如針”,在首批入選“國際一等優質米”的品種中,最優秀的的也是“玉針香”,可謂是湘米振興的功臣。

但即便是如此優秀,“玉針香”並未如“東北五常大米”那般名聞四海,這與其產量規模有關系,而外界對其知之甚少更是重要原因。

一場直播改變了卜桂林的銷售思路。

節目牽線,卜桂林參與了郵樂購的帶貨直播,一次賣出3000多包1千克裝的“玉針香”大米。站在其寬敞的加工車間裡,滿身是米灰的小河漢子雄心壯志:“如果銷路上去了,我就考慮明年把種植規模再擴大一些。”

遍布山野的山山田田,將成就更多人的夢想。

羅銀秀經常銷售黑兔的迪吉山庄,因為節目的播出,住宿餐飲變得異常火爆,188元每晚的標間經常訂不到房。山庄老板羅洪來搓了搓手,十分感慨:“以前住的人都沒有,最多就吃餐飯,現在20間房還滿足不了需求。”

他也准備對黑兔這道菜動手了。爆炒兔肉、蒸臘兔是傳統的兩個典型做法,為了讓游客有更好的口味體驗,羅洪來在趙胤胤團隊啟發下,決定對包括“三黑”產品在內的菜品進行改良。

對於菜名和具體做法,羅洪來賣了個關子:“暫時保密”。

在“雲上的小店”圍牆上,精心布置的裝飾畫中,“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等標語很是醒目。圍牆之內,數十名畫師正在辛勤耕耘,一筆一劃,筆墨間構建起小河鄉“農民畫室”這一特色產業。

全鄉發展了國畫、油畫和創意畫,形成6家畫室,培養了農民畫師460人,銷售收入超2000萬元。但客觀存在的問題是,畫師水平還不高,畫作附加值也普遍較低。

基於此,在節目組的聯系下,段江華、李亞輝等一批名畫家走進這裡,開展培訓、現場指導、外出觀摩,就是想通過提高畫師的技藝水平,來提升畫室產業的價值。

邱貴榮說,期待通過節目影響,為畫室引進更多資源,開拓更廣思路,實現產品多元化發展。他對未來充滿信心。1991年出生的“紅薯哥”黃尚文同樣充滿信心。回到皇碑村種植、加工紅薯的他,此前在短視頻平台賣貨不溫不火。可最近隨著小河鄉知名度的打開,他的紅薯還上架了郵樂購平台,不到一個月時間,訂單增加數千件,收入超過11萬元。

產業的協奏曲已經奏響,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干勁更足了。

文化種子

或許是巧合,以烏石為名的畫村,在中國至少有兩處:一個是著名的廈門烏石浦,始於1992年,數千名油畫家棲居於此,盛名一時﹔而另一處,即是人口不過2300人的湘贛邊界小村烏石。

行走在烏石,你一定會驚訝於這座尋常村落中絕不尋常的藝術氣息。

飛鳥,竄上了屋牆,展翅滑翔。巨鯨,染藍了農房,如墜汪洋。路邊的鋼鐵駿馬插上翅膀,振蹄奔忙。銅粉涂抹的孔雀,對著一池殘荷,深情回望。12月19日清晨,白霜打在田野上,鳳崗河靜靜地從村中流過,現代創意畫和現代雕塑時刻提醒來客,烏石有著濃郁的文化藝術氣息。

節目組新改造的“烏石空間”和村中原有的當代藝術館隔河相望。“烏石空間”由村中閑置的老榨油坊改造而來。根據設想,其將成為烏石村文化地標,集文創展、農產品展、藝術展、旅游參觀和活動體驗於一體的文創空間。而周邊的區域,將打造成“藝術農田”,做一些類似音樂節、大地藝術展之類的活動。

北京安哲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創始人、主持建筑師王求安受邀而來,設計改造這個“烏石空間”。在鄉、村兩級和節目組共同努力下,僅僅用了13天,就把一棟400平方米的老房子改成現代藝術展館,他直言打破了自己以往的紀錄。

作為常年穿行中國鄉村大地,風格自成一體,在國內多地成功規建諸多鄉村民宿的“大師級”鄉建設計師,王求安認為建筑應遵循當地民居風貌,希望改造不要過於強調“新”的存在感,要融於村庄,能夠消隱在場地中。

這無疑給小河鄉意欲通過節目振興民宿產業,植入一顆能夠生根發芽的“文化種子”。

按照這個思路,在田心村中院組,節目組又將一棟閑置民房,稍加改造,便成為“栗柿民宿”。此案例,希望給中國廣大鄉村建筑改造提供一個可以借鑒的樣板。

在田心完小,“文化的種子”通過美學體驗,植入到師生心中。

王求安從“田”“心”兩字入手,改造學生活動場地,操場被劃分成諸多田字格,用大幅色塊填充,五彩斑斕,鄉村小學便可感受到色彩帶來的美學體驗。

學生們面對拍攝侃侃而談,從開始躲避鏡頭到毫不羞澀,校長趙君全認為孩子們“眼界是大大地提高,自信心明顯不同,對學生全面發展起到更大作用”。

而這位小河鄉第一位“90后”校長說,學校裡留守兒童佔很大部分,“甚至你無法想象,他們第一次到瀏陽參加比賽住賓館時的那種興奮,興奮得一晚上睡不著。”

很多孩子還從未走出過大山,但他們的夢想早已飛向了更廣的天空。6歲時,第一次從電視上看到乒乓球運動員張繼科打球,女孩郭為笑撿來一塊木板做成球拍,並暗暗在心中許下願望,希望“有一天能打進國家隊”。

當有一天張繼科出現在她面前,和她對打時,“打不倒的乒乓女孩”感到自己離夢想更近了。這顆“夢想的種子”蘊藏了那麼多年,並且將一直持續下去。

雖然有時會頗感夢想無力,但木活字印刷非遺傳承人吳漢涌說,自己還會努力堅持,把這份手藝傳承下去。在參與拍攝《雲上的小店》節目之前,他就經常參與各類電視節目制作,“名氣是很大,但做這一行還是很清苦。”

小眾化、邊緣化、表演化……這是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逃不過的“宿命”,正是因為行走在現代生活之外,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才需要保護起來。吳漢涌說,流量給木活字印刷這門已傳承六代的手藝帶來了榮光,而要將這一門徒日益稀少的技藝流傳下去,則需要更多的關注,“這種關注是方方面面的。”

“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教子孫兩件事曰耕曰讀。”流傳千年的耕讀文化在此間得以傳承,吳漢涌奔走在鄉村之間,用木和刀雕刻著自己的人生,也是在用一顆匠心雕琢“文化的種子”。

養在深閨的獨特資源迎來了無限流量的網紅時代、耕讀文化交織著客家文化、舶來的現代藝術碰撞著鄉村舊俗,創新和傳承在這塊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雲上的小店”就如一根一點即燃的引線,生發出更多種可能。

一種自信

新河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王春球清晰記得節目組第一次進村拍攝的日期,“是10月7日!”連續三個月,支村兩委干部放棄節假日休息為節目服務,忙碌的日子又恍惚而去,他發現“新河村人臉上的笑容也多了”!

深深的自豪感,洋溢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臉上。羅洪來則用一種表演式的感受,生動展現了這種自豪感。

以前,別人問他:“你是小河的啊?”對方撅著嘴、皺著眉。他小聲答道:“我是小河的。”聲如細蚊,生怕別人聽清,自信不足。

現在,別人問他:“你是小河的啊!”對方眉頭舒展,嘴巴張得老開。他朗聲回應:“我是小河的!”聲如洪鐘,生怕別人聽不見,言語中透出一種深深的自信。

從前偏居一隅,交通極為不便,干部群眾普遍缺乏發展的信心。而隨著交通改變,區位劣勢也隨之一變,生態資源優勢立馬凸顯,“到小河去玩!”成為追求鄉村慢游的好去處。12月19日下午,《雲上的小店》節目拍攝即將殺青。

趁著難得的歇場間隙,從片場抽身回來,小河鄉黨委副書記羅明把頭靠在辦公椅上,眼睛微閉小憩。隨后慢騰騰地說出一句:“整個小河,增加了一種自信。”

“90后鄉干部”羅明作為鄉鎮干部代表,自始至終參與節目拍攝之中,還要負責協調各方,“每天打電話都是200個以上。”節目組選定在小河拍攝,羅明當初十分期待:“希望通過湖南衛視的流量宣傳推介小河,提高美譽度。”

隨著節目往深裡走,深度介入當地的鄉村振興,許多具體問題都要落地,“這時候才感受到巨大的壓力。”

羅明坦言,自己也會點開網絡評論,看熱搜榜“90后鄉書記”下方的網友留言。“整個主題是鄉村振興,我作為鄉鎮干部代表出鏡,我一定得自信。”從開始的稍顯緊張,到后面收放自如,“本身也是一種鍛煉。”

而拍攝行將結束,羅明卻發出“節目組怎麼就走了”的感喟,他覺得三個月時間過得太快了。因為,他發現節目火熱的這段時間,“好像小河人渾身上下都有干不完的勁!”

時光如烏石村裡那鳳崗河流水一般,不舍晝夜,逝者如斯。

烏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賴平就想抓住這易逝的時光,以及這難得的機會。他戴著一副黑框眼鏡,說話斯文有條理,“機會隻會留給有准備的人。”

他以前是瀏陽城區一家小店老板,幾年前回到村上,當選為村干部。

為了讓節目在烏石拍攝,為了讓“烏石空間”改造按時完成,整整13天,賴平都守在工地上,生怕有一點耽誤。一天,凌晨1點多了,他給導演組發去一條信息:“可以幫我們再多宣傳一下烏石嗎?能否也幫助烏石實現鄉村振興出謀劃策?”

言語之中,是焦急地盼望,和對村上發展的迫切之心。

他的妻子患病在家休養,無法兩邊兼顧。這位堅強的漢子卻說:“不管有多困難,為了烏石村的發展,我從沒放棄過,我始終相信一定能讓烏石更好。”

鄉村振興偉業之中,村民是主體,但鄉村兩級黨員干部是關鍵之關鍵。

王求安轉發了賴平發給導演組的那條信息,並配文:“賴書記真不賴!每個村都有一個這樣的書記,鄉村自然振興!”

仰望星空

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關於深邃星空的猜想。10歲的謝天磊也不例外。他抬起頭仰望天空,俯首翻讀課本上沒有的宇宙知識。當《雲上的小店》節目組走進田心完小這所大山深處的學校,驚訝地發現,這裡的孩子並沒有因為時空的距離,而減少對未知宇宙的向往。

“建一座天文台!”——來小河看銀河,在全國最佳觀星地之一的湘贛邊陲,從一個孩子的初衷發軔,項目從紙上走進現實,凝結著各方各面的心血——預計到2022年1月上旬,天文台將揭開面紗,屆時謝天磊將從這裡,看到更加清晰、更加遙遠的星空。

母親陪讀,和他租住在小河集鎮,每周五放學的時候,兩人騎著摩托回到外婆家。每一次經過正在建設的天文台時,他都會在后座上看上幾眼,“看看它長高了多少。”

謝天磊把“隕石獵人”張勃贈給他的那塊隕石,用保鮮膜包了一層又一層,如獲至寶。仰望星空,他想當一名天文學家,在小河遙望銀河,在小河培植研究銀河之夢。

汪涵被謝天磊想當天文學家的夢想所深深感動。在他拍攝期間所住小店二樓的房間內,挂著一幅字,上面寫著“眾蟬無歸響,來雁有余聲”。他認為,此番來到小河,不是為了做節目而做節目,而是真正地要為鄉村振興做點實事。

“鄉村振興是時代的新命題,每一個人都應該去思考去創造,在這個偉大時代、偉大命題面前如何跟鄉村振興產生關聯,所以我們來到了這裡。”12月19日,在科大訊飛AI醫療公益計劃對小河鄉衛生院捐贈儀式上,汪涵動情地講了一番感言。

節目已經超越綜藝的范疇,而是以一種服務者的視角,來深度參與鄉村振興,在宏大敘事、偉大命題背景下,用一個個具體的方案和項目,去一點一滴解決鄉村振興中存在的問題和難題。

而這,是拍攝地在體驗到巨大的“網紅”流量,帶來的前所未有關注度之外的另一種切實感受。如果說,節目帶來的巨大流量是曾經想都不敢想的小河人所“仰望的星空”,而腳踏實地站在“小河看銀河”,則是真切地以這片土地為耕耘,去振興腳下的鄉村。

“怎麼才能讓網紅變長紅?”小河鄉黨委書記邵劭有著一番思考。“心情從開始的激動,到現在的憂心和充滿希望。”激動的是迎來了熱門節目,小河的鄉村振興工作得到了外界認可,湖南衛視的加持,必將為小河發展助力。

憂心的是節目拍攝完之后,如何持續發揮網紅效應,“把我們的好物、好產、好景繼續宣傳下去,需要我們認真思考。”他憂心小河鄉村振興缺配套、缺人才、缺資金、缺營銷,“我們要認真思考怎麼把小河的資源轉化為資本和資金,把網紅知名度、美譽度轉化為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邵劭對未來更是充滿信心。在各界關注下,各方資源已經匯聚到小河鄉。“給我們探索了一條如何通過文化振興和文旅融合,去推動鄉村振興的路,提供了一個思考的方向。”邵劭表示,下一步全鄉推進新鄉村振興的路徑肯定是走文旅融合之路、文創發展之路、特色振興之路。

具體而言,就是在成功創建“畫裡小河”國家3A級旅游景區基礎上,把小河鄉各個網紅景點串珠成線,形成精品一日游、兩日游線路,“解決配套問題,推動民宿產業規范發展,開發系列文創產品,全面打造省會農產品供應基地、打造長株潭慢生活休閑度假基地、打造湘贛邊農民畫室產業基地。”

抬頭仰望星空,俯身腳踏實地。俯仰之間,就已穿行在歷史的長河。

瀏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高志在與節目組的深度接觸中,遇到的“各種感動、碰撞與契合,堅定了對‘鄉村善治’的期待”。她觀察認為,如何深入鄉土中國的文化肌理,在激活社會信任資本的基礎上完成真正意義的向內求索和秩序重建,“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胡敏)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