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湖南要聞

保護“地球之腎”,湖南在行動

2022年01月18日08:34 | 來源:湖南日報
小字號

臘月湖南,熱鬧非凡。每天都有冬候鳥飛抵、安家,選擇在我省越冬的候鳥數量已經連續10年增長,黑鸛、白鶴、青頭潛鴨、白琵鷺、小天鵝……一大批國家重點保護鳥類身影頻現。

在洞庭湖區域,冬日撒歡的不止候鳥,還有麋鹿。曾因逃難而來的少量野生種群,在這裡繁衍生息,如今達到200多頭,成為全球自然野化程度最高的麋鹿種群。

百鳥低旋,雁鴨游弋,麋鹿馳騁……在湖南1530萬畝濕地上,洋溢著生命的歡唱。

“我省對濕地生態的修復與保護成效顯著。”省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胡長清表示,濕地、森林和海洋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被譽為“地球之腎”“物種基因庫”,湖南濕地,正逐漸展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圖景。

國家濕地公園數量全國第一

2022年伊始,好消息傳來。永順猛洞河國家濕地公園、臨澧道水河國家濕地公園試點通過驗收,正式被授予“國家濕地公園”稱號。

2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通過驗收,意味著我省已有3處國際重要濕地、5處國家重要濕地、52處省級重要濕地、78處省級以上濕地公園,濕地保護網絡更加完善,濕地保護率達70.54%,國家濕地公園數量名列全國第一。

“我省濕地保護經歷了摸清家底和夯實基礎、搶救性保護、全面保護三個階段。”省濕地保護中心負責人介紹,2005年《湖南省濕地保護條例》頒布,2010年起濕地保護率、濕地保護修復相繼納入省政府對市州政府年度績效考核指標,並進入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

近年來,我省以洞庭湖濕地為重點實施了退耕還濕、濕地保護恢復、濕地生態效益補償等項目,在湘江流域開展了退耕還林還濕試點,並推廣到洞庭湖和湘資沅澧四水流域。“十三五”期間,全省開展退耕還林還濕面積3.85萬畝。

目前,我省大多數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落實了“一區一法”和“一園一法”工作,濕地保護管理工作逐漸步入了規范化、制度化軌道。

濕地生態明顯改善

“植物多樣性逐漸恢復”“越冬水鳥數量大幅上升”“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上逐漸提升”……前不久,省林業局公布《洞庭湖濕地生態狀況監測評估報告(2015-2020)》,對“洞庭湖生態環境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成效進行全面評估。

“隨著歐美黑楊全面清理、非法矮圍徹底拆除,濕地土壤種子庫密度和物種數顯著增加,地上植被物種數從22種增加至30至32種。”參與該監測評估的相關專家表示,洞庭湖濕地生態得到有效修復。

生態修復不止在洞庭湖濕地。湖南是全國濕地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蘊藏著大量的珍稀瀕危濕地植物,如中華水韭、莼菜等,濕地動物資源也特別豐富,如中華秋沙鴨、小白額雁、麋鹿等。“十三五”以來,全省累計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補助項目113個、濕地保護恢復工程8個,修復退化濕地面積約130萬畝。

近年來,我省積極與全球環境基金會(GEF)、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等國際組織合作,實施了多項濕地保護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引進了國外先進技術和經驗,提升了濕地保護與修復水平。

“目前,濕地保護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重要濕地生境及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全部納入了保護范圍。”省濕地保護中心負責人介紹,2021年初來洞庭湖越冬水鳥達28.8萬隻,為近年來之最,多種一級保護鳥類數量明顯增加,“水中大熊貓”中華秋沙鴨數量逐年創新高,並且分布區域擴大到“一湖四水”流域。

構建“一區四帶一網多點”保護空間

“《濕地保護法》將自2022年6月1日起施行。”省林業局副局長李林山表示,“十四五”期間我省濕地保護將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

在相關法律法規指導下,我省將著力構建更先進的濕地保護空間——“一區四帶一網多點”。

“一區”指以洞庭湖區為核心開展濕地保護與修復﹔“四帶”指以湘資沅澧四水及一級支流為紐帶打造濕地生態涵養帶﹔“一網”指以濕地公園、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重要濕地等為依托,構建全省濕地保護網絡﹔“多點”指以鞏固拓展退耕還林還濕試點成效與小微濕地保護建設相結合,多點提升濕地保護修復成效。

“到2025年底,我省濕地面積將進一步增長,濕地保護率穩定在72%以上。”李林山說,湖南濕地保護修復力度將進一步加強,生態監測體系進一步完善,資源合理利用進一步規范,生態系統質量進一步提升,生態功能進一步改善,全社會濕地保護意識也將明顯提升。(記者 彭雅惠)

(責編:李淑靜、唐李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