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國內要聞

寫給一個人的47萬余封信

2022年03月05日12:06 | 來源:人民網-遼寧頻道
小字號

  在今后的日子裡,

  每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

  我們就要想想雷鋒,

  想想他身患重病,義務勞動,

  想想他省吃儉用,捐獻為公。

  每當我們想出風頭,耍耍才能,

  我們就想想雷鋒,

  想想他謙虛精神的可敬,

  想想他做了好事不肯露名。

  我們要永遠記住他,

  永遠學習他,

  永遠用他的精神,

  鞭策自己的行動!

  致以 革命的敬禮

  北京外國語學校西班牙語系高二六班全體同學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兩天后,北京外國語學校西班牙語系高二六班全班三十九名同學寄出了這封寫給雷鋒的信。

  1962年8月15日,雷鋒因公犧牲,距今已經過去了60年。

  60年裡,總有來自大江南北甚至世界各地的人給雷鋒寫信。很多人並不知道通信地址,隻能在信封上寫上“雷鋒收”,這些信件幾經輾轉最終都發給了“雷鋒班”,如今已經超過47萬封。

  60年,47萬余封信,訴說著一代又一代人心聲,雷鋒精神一脈相承。

  走進“雷鋒班”的展室,一摞摞寫給雷鋒的信碼放得整整齊齊。盡管戰士們每天都用心清掃擦拭著,但仍然掩藏不住歲月塵封的印痕。這些信件中,有急需幫助的“雞毛信”,有需要破譯的“盲文信”,也有漂洋過海的“國際信”。最長的,用16開紙寫滿了128頁,分裝在6個信封裡,寫的是對弘揚雷鋒精神的建議和希望。內容最短的隻有兩行字,是北京一位8歲小朋友寄來的:“聽了解放軍叔叔的報告,我決心做雷鋒叔叔那樣的人。”

  在“雷鋒班”的展室裡,除了信件,還陳列著西藏的白哈達,蒙古族編織的羊毯小工藝,青海土族小朋友的紅領巾,還有江蘇無錫的泥娃和南京的雨花石…… 這是全國各地、社會各界的人們郵寄給“雷鋒班”的。每一封信件,每一件紀念品,都包含著他們對雷鋒精神的敬仰和向往。

  撫順雷鋒學院特聘研究員周道海曾是雷鋒旅的一員,一直致力於挖掘這些信件背后的故事。 “這幾十萬封書信是幾代中國人弘揚雷鋒精神的心靈史。時代需要雷鋒,人民呼喚雷鋒,雷鋒精神一直是鼓舞我們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

  47萬余封寫給雷鋒的信,記錄著人們對雷鋒精神的傳承。

  雷鋒生前擔任過多所學校的校外輔導員,他最關心孩子們,孩子們也很崇敬雷鋒。在47萬余封來信中,青少年的來信幾乎佔70%以上,“寫給雷鋒叔叔的信”是他們敞開心扉的地方。孩子們寫信的形式多種多樣,有手繪的圖畫信、錄音帶裡的有聲信……一些老師和校外輔導員也立志以雷鋒為榜樣,將雷鋒精神播種在孩子們心中。

  看了幾遍“雷鋒”電影和介紹“雷鋒和紅領巾”的書籍,使我一次又一次受到深深地感動和鞭策。三年多來,我沒有做出什麼成績,做的工作還不多,但雷鋒鼓舞著我前進,我一定以雷鋒為榜樣,當好輔導員。

  黑龍江省北安縣健康小學校外輔導員 王緒貴

  1966年3月15日

  雷鋒這個名字對別人來說或許沒有什麼,但他對我的影響很大,他使我漸漸懂得了什麼是善與惡,丑與美,漸漸地懂得了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更使我懂得了人活著的真正價值是什麼。

  甘肅省山丹一中高三(18班)楊梅

  1997年8月25日

  學者英明一直關注和研究不同時期雷鋒精神對青少年學生的影響,在她眼中這47萬多封信件是一筆無比寶貴的財富。“它們厚度不同,形式各異,有著鮮明的年代印跡。我們小心地翻開每一封信,讀著信上充滿真情實感的話語,感受到雷鋒精神深刻地影響和激勵了幾代人,至今依然熠熠生輝!”英明說。

  47萬余封寫給雷鋒的信,書寫著雷鋒精神永恆的真諦。

  雷鋒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是“雷鋒精神”卻沒有消失,相反,這種精神時時激勵著、帶動著人們。我想,“雷鋒精神”會一直被人們所傳頌,隨著時代的發展,也會將這種精神不斷發揚,不斷升華。

  北京三帆中學初二(3班)董曉

  2004年1月19日

  在我眼裡,英雄不只是在硝煙中拼殺的勇士,更是像你們一樣先人后己,無私奉獻的人,即使身在和平中,我們也不會忘記英雄的存在,無論何時何地,面對何種困難,請您記住,在您身邊,億萬人民會永遠支持著解放軍戰士,永遠敬愛著你,雷鋒同志一樣無私的戰士們!

  沈陽第二十中學2017級13班王碩

  2019年2月27日

  47萬余封信件,從時間上看有三個明顯的高峰期,一是在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雷鋒同志題詞后﹔二是在改革開放后﹔三是新時代以來。特別是2018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撫順市雷鋒紀念館參觀雷鋒生平和事跡展發表重要講話后,全國各地掀起了學雷鋒的新一輪熱潮,雷鋒班收到的信件短短幾年間就達到上萬封。而這其中“新時代”“榜樣”“道路”“偉大復興”“奉獻”“傳承”等詞是高頻詞,映射出鮮明的時代特色。

  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田鵬穎教授解讀說,這些來信不僅代表著社會各界對雷鋒精神的追隨和認同,也從一個側面回答了“雷鋒精神是什麼”的追問。“雷鋒精神是有機的、與時俱進的, 47萬多封來信所蘊含的精神,映射出雷鋒精神跨越時代的永恆魅力。” 田鵬穎教授說。(張磊)

  (信件內容及影印件來源北部戰區陸軍政治工作部《向雷鋒學習》公眾號)

(責編:李淑靜、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