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湖南要聞

吉首乾州古城:仰觀夏商秦漢 俯讀宋元明清

2022年05月16日09:02 | 來源:湖南日報
小字號

【老街名片】

乾州古城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城南,是國家4A級景區和省級歷史文化保護街區。這裡三陸橫陳、二水繞洲,狀如乾卦,故稱“乾州”。乾州古城歷史源遠流長,古屬五溪蠻地,夏商時期就有土著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秦漢以后,因水利舟楫之便,這裡成為湘西重要的商埠碼頭。唐宋元明清時期,乾州古城成為苗疆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名列湘西州四大古鎮之首。古城核心區面積約為0.47平方公裡,是神秘湘西的文化窗口,湘西州非遺項目匯聚於此,一串串神秘故事在這裡演繹。

【老街行走】

城外十裡邊牆,城內十裡古街,城中十裡河道。在吉首市市中心,藏著一座古朴典雅的古城——乾州古城。

1938年,沈從文在他的《記乾城》中這樣描述:“乾城雖不大,小小石頭城卻很整齊干淨,且出了幾個近三十年來歷史上有名姓的人物。”

帶著興奮與好奇,記者近日走進乾州古城,探訪這一方鬧市中的秘境。

凝固的歷史:0.47平方公裡土地記錄數千年風雲

“三千煙戶,八百兵房。”乾州作為千裡苗疆長城上一個重要節點,其兵站文化特別突出。街巷青石板,歷經數千年風雨磨洗﹔庭院朱漆樓閣,傳承數百載歷史文化。雕梁畫棟古長廊,布滿街頭巷尾,彰顯著能工巧匠的智慧﹔明磚清瓦馬頭牆,藏著說不完的故事。

乾州古城旅游公司副總經理向乾告訴記者,乾州古城先后孕育出民族英雄楊岳斌、羅榮光,文化名士張一尊、楊味蔬等一大批英才。抗戰時期,翦伯贊、張天翼等學者、作家也曾寄居於此,創作出一批膾炙人口的作品。

走進楊岳斌故居、羅榮光故居,一件件舊時物件,讓人回到了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曾隨曾國藩創建湘軍水師的楊岳斌不顧年邁,率軍赴台灣,協同劉銘傳抗法守台。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駐守天津大沽口炮台的羅榮光率領三千兵勇抗擊八國聯軍,壯烈殉國。

南城門處,傳來陣陣鼓聲。南城門因一面臨水、三面開門,百姓俗稱“三門開”。它屹立於萬溶江畔,雄偉壯觀,昔日攻防兼備,今日又極具觀賞價值,成為我國古代建筑留存的精品。

乾州文廟,庄嚴肅穆,櫺星門、狀元橋、大成殿、崇聖祠等依次呈現。左右兩旁的“鄉賢祠”“名宦祠”,現已改建為“乾州抗日救亡展覽館”“湘西名人名將展覽館”,向世人展示湘西名人事跡。

乾州文廟始建於1729年,佔地4887平方米,為湘西古建筑群之最,2013年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抗戰時期,安徽國立八中遷入湘西,初中女子部就設在乾州文廟。以前供奉孔子,后來當做教室,如今成為文研場所,文脈相傳,生生不息。

活態的傳承:8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青春

5月3日晚,數十位非遺傳承人聚集乾州古城,為游客帶來驚艷的非遺文化展演。土家織錦、苗族挑花、踏虎鑿花等展演一場接一場,游客看得如醉如痴。

“沒想到這麼幸運,能實地感受一把湘西傳統文化的魅力。我用手機錄了好多視頻,回去后分享給朋友們。”觀看完非遺展演,游客徐芳興奮不已。

湘西州民族風情濃郁,世居此地的土家苗漢同胞,共同創造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每逢節慶,陽戲、辰河高腔、儺戲、苗劇等傳統戲曲,會在乾州古城集中演出﹔四月八、六月六、趕秋對歌等民俗活動,也會在這裡舉行。

老字號“九福堂”銀飾店前,傳來陣陣敲擊聲。店主正在現場展示“九福銀”制作,其精彩技藝引來很多游客駐足觀看。苗族自古有佩戴銀飾的風俗,2006年,其銀飾鍛制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乾州古城出產的苗族銀飾,更是遠近聞名。

在能工巧匠創業園,湘西苗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梁德頌細細勾勒描畫,一幅精妙的《雙鳳朝陽》圖快完成了。“這幅畫,是客人花8000元預訂的。”梁德頌告訴記者,國家對非遺越來越重視,他的生意也越來越好,還有不少人前來學藝,每年前來參觀學習的學校師生及外來游學人員超過6000人次。

走進湘西民間土陶藝術館,“湘西泥人李”李德華正在潛心創作。一件件展現湘西州少數民族生產生活場景的泥塑作品,形象生動、朴實憨厚,讓人如身臨其境。

2011年5月,乾州古城“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園”揭牌,88項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聚集於此,18位非遺傳承人及民間工藝大師入駐,非遺展演、學術研討、創作交流等一場接一場舉行。乾州古城,已成為湘西州乃至整個武陵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匯集、展示、保護和傳承的中心。

煙火的氣息:1000多棟古民居留住鄉愁

行走在古城小巷,腳下溫潤悠長的石板路,巷中深藏的1000多棟古民居,是記憶中揮之不去的鄉愁。

一家家古色古香的店鋪前,擺滿了蒿草粑粑、姜糖、臘肉等特色美味,不時有游人購買。當地居民庄素英利用自家老房子開了一家土特產店,制作各式各樣的蒿草粑粑。她說:“忙的時候,女兒、媳婦一起幫忙,要做到凌晨兩三點。”來自長沙的游客羅女士品嘗后說:“這些湘西美味特別好吃,讓人一嘗難忘。”

胡家塘畔,不少老人在柳蔭下聊天。塘裡曲徑通幽,塘邊垂柳依依。四圍房舍多為明清建筑,飛檐翹角、古色古香。環塘人家院中,榴花吐艷。

胡家塘始建於唐宋時期,佔地2800多平方米,由大塘和小塘組成。塘中古井,曰安瀾﹔水上小橋,名清風。“安瀾”古井深不可測,水質清澈甘洌,終年不枯。民國十四年,熊克武率數萬川軍圍攻乾州城半月有余。因城池堅固,城內軍民同仇敵愾,終於打敗了川軍的圍攻。事后,鄉賢楊味蔬將塘中古井取名“安瀾”,有安定風波、力挽狂瀾之意。近百年的題刻,字跡雖有些模糊,仍依稀可辨。

5月的萬溶江,碧波蕩漾、流光溢彩。黃永玉捐資修建的吉首畫橋,像一棟老房子橫臥江上。江中跳岩上,一對對情侶在合影拍照。

清清溶江水,悠悠乾州城,積澱了數千年歷史文化。秦漢風雲,唐宋風雅,明清風情,民國風物,皆在抬眼之間。而碼頭上洗衣的女子,河岸邊垂釣的老人,還有臨水小樓上晾晒的衣裳,是這座小城最真實的人間煙火和市井生活。

入夜,熱鬧了一天的乾州古城復歸寧靜。夜幕深深中,這座飽經滄桑的古城,像孩子般甜甜睡去。(記者 莫成)

(責編:李淑靜、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