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湖南要聞

湖南多所高校公布2022級新生大數據,幫助新生融入學校

2022年08月28日09:33 | 來源:長沙晚報
小字號

湖南多所高校公布2022級新生大數據,幫助新生融入學校

師大女生超六成 長理“老李家”最多

開學在即,湖南多所高校公布2022級新生大數據,包括錄取人數、生日、年齡、性別比例等,部分高校還將生源分布數據精確到了新生所讀高中。這些數據為“萌新”們盡快融入新的集體、了解學校特色起到了積極作用。

高校生源分布“揭秘”,湖南生源高居榜首

從在長高校發布的新生大數據來看,湖南省是生源大戶。除此之外,河南、廣西、廣東、湖北等地考生喜歡來長沙求學。

在中南大學的9007名本科新生中,有1483人來自湖南,550人來自河南,395人來自廣西,還有來自香港、澳門、台灣的新生。

湖南大學也公布了生源數據,在該校的5648名本科新生中,有904人來自湖南,排在第二和第三的河南、廣西均為300余人,有14位新生來自台灣。該校今年有6122名研究生新生入學,碩士研究生5048人,博士研究生首次突破千人,達1074人。研究生新生中,湖南人數依舊最多,其次為河南、江西、湖北、山東、安徽。

在長沙理工大學,生源輸送最多的依舊是湖南省,為6030人,佔比達66%,最遠的同學來自4787公裡以外的新疆喀什。省內生源中,來自寧鄉市第一高級中學的有86人,澧縣第一中學的有82人,長沙市南雅中學的有75人﹔省外生源中,來自宜昌市第一中學、柳州鐵一中學柳東校區、柳州高級中學的均有10人。

記者看到,在湖南工商大學公布的生源數據中,新生來自全國1409所不同的學校,省內生源佔80.52%,為4688人,其中省內新生生源學校TOP5分別為長沙市明達中學、邵東創新實驗學校、桂陽縣第三中學、耒陽市第一中學、新化縣第一中學。

有的學院男女比例9︰1,有的新生姓氏很少見

記者梳理各大高校的新生大數據發現,更多男生選擇機械類、計算機類、土木類等專業,更多女生選擇語言類、新聞類等專業。

今年,長沙理工大學汽車與機械工程學院男生比例最高,達90.6%。全校所有新生中,“老李家”有686人,再次成為長理新生的“第一大家族”。

中南大學本科新生中,機械類、航空航天類、軟件工程類、土木安全類的男生佔比均超過80%,女生佔比超過80%的專業為外國語言文學類、中國語言文學類、哲學類。該校姓氏人數TOP5分別是李姓、張姓、王姓、劉姓及陳姓。

長沙學院2022級新生的男女比例約為55︰45,共有2371位男生和1919位女生。其中男生佔比最高的為機電工程學院,達89%,緊跟其后的電子信息與電氣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男生比例分別為84%、81%﹔女生佔比最高的為馬欄山新媒體學院,達81%。

師范類院校依舊受女生青睞。湖南師范大學的7887名本科新生中,女生佔比為63.9%﹔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的3433名本科新生中,女生佔比高達75%。

湖南工商大學還別出心裁地公布了新生的身高數據,在今年該校的“萌新”中,男生平均身高為172.63厘米,最高的男生身高為195厘米﹔女生的平均身高為160.95厘米,最高的女生身高為180厘米。該校今年新生中共有303個姓氏,佔比前五的姓氏是李、劉、陳、王、張,而虢、呙、嵇、冀、蒯、綦、羿、陟等84個小眾姓氏隻有1人。

有趣之余,新生大數據助力新生成長

近年來,越來越多高校加入晒新生大數據的隊伍,生源數據、男女比例、各學院情況是“標配”,還有的學校關注了新生的身體素質、興趣特長等,新生很容易了解自身的情況並進行參照對比。

新生大數據除了滿足同學們的好奇心以外,還可以發揮哪些作用?

“去年自己作為大一新生入學時,看到學校發布的新生大數據,還向好朋友感嘆‘我們專業女生這麼多啊’。”長沙學院經管學院大二學生鄭宇璨負責本次該校新生大數據的數據分析和制圖設計,作為“過來人”,她更了解大一新生的需求。“除了教學條件和宿舍環境之外,大家還很關注同學來自哪些地方,尤其是省外學生,他們希望在學校遇到老鄉。”她說。

“長沙學院以生為本,做好招生服務。今年招生宣傳及招生錄取期間,學校除了線上線下全方位、多層次為考生提供志願填報和咨詢答疑服務外,還給每一位進檔考生一一致電,提前告知考生開學注意事項,給予溫馨提醒。”長沙學院招生與就業指導處副處長謝艷告訴記者,在與考生聯系的過程中,他們感受到考生對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活的向往,新生大數據的發布,正是為了讓學生擁有對學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幫助學生一步一個腳印成長。除此之外, 學校還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長大印象——衣食住行》《最全新生攻略》等多篇推文,幫助新生更好適應新環境、規劃大學生活。

“新生大數據可以對制定宏觀教育政策提供參考,方便學校有針對性地根據新生情況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同時幫助新生在同齡人當中更好地找准自我定位,揚長避短地把握自身發展方向。”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馬陸亭表示。(記者 劉俊)

(責編:羅帥、彭應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