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人民時評

探索完善科學有效評價機制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2022年11月09日10:03 | 來源:湖南日報
小字號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教育評價機制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指揮棒,也是提高現代教育治理能力的關鍵點。近年來,我省教育系統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決策部署,直面問題、刀刃向內,以教育評價改革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取得了良好成效。當前,我省教育系統應堅持從黨中央關心、群眾關切、社會關注的問題入手,進一步破除不科學、不合理的教育評價制度,積極探索完善分類多元、科學有效的教育評價機制,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增值賦能。

  完善科學化、時代化的教材評價機制,促進教材高標准建設。一是促進“可靠度”評價。將嚴謹性、規范性、清晰性原則納入教材評價指標體系,建立教材質量跟蹤調查檔案,倒逼教材內容實現“零錯誤”﹔成立編制者、使用者、審議者等多主體聯合評審團隊,全方位提升教材評審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二是堅持“符合度”評價。聚焦課程標准、教育政策、國家意志等層面的發展變化,推動打造教材動態考評窗口,破解“千評一面”現象﹔以內容要求、章節次序、邏輯關系等為“微切口”,依據教材各要素之間的匹配值制定量化評議方案,提升教材編排規范化水平。三是強化“服務度”評價。突出教師與學生雙主體視角,拓展教材使用評議通道,及時了解教材能否被學生充分理解、使用,能否在教師教學中起到指導示范作用,進一步增強教材適用性。四是抓好“美感度”評價。加快推進教材審美體系構建,從新穎性、直觀性、趣味性等“靶點”出發,考察教材內容的布局、格式、插圖等元素對教學內容及教學情境的適宜性, 充分釋放教材的美育功能。

  完善專業化、綜合化的教師評價機制,促進教師高素質發展。一方面,以專業化為導向。根據教師所在學科領域建立多元分類、各有側重的差異化評價體系,形成教學型、科研型、教學科研並重型、社會服務型等不同類型教師評價標准,使教師個人專長得以更好發揮﹔完善自我評價、團隊評價、同行評價、社會評價有機結合的多維度評價機制,提升教師評價質量。另一方面,以綜合化為抓手。建立師德第一標准、育人實績為要、科研水平為基、服務社會為重的“四位一體”評價標准,引導教師堅持行為世范准則、踐行教書育人使命﹔加強對教師政治紀律、從業操守與科研誠信等維度的常態化考評,對教師師德師風失范行為實行“一票否決”。

  完善多樣化、有效化的課堂評價機制,促進教學質量提升。一是採用多維度的課堂評價模式。從目標契合度、知識構建度、思維深廣度、現實鏈接度、互動參與度、目標完成度“六個維度”牢牢把握課堂評價的全面性和立體性,引領教學質量提升。二是靈活運用多種課堂評價方式。突出形成性評價、重視系統性評價、落實階段性評價、構建網絡評價、開展自評與互評,通過這“五大評價板塊”綜合評定,使教師強化教學反思意識,對課堂教學方法、內容、組織形式進行動態調整,促使教學質量提高。三是引入人工智能開展課堂評價。利用人工智能的人臉識別、動作識別和語音識別技術,實時觀測學生學習狀態、分析教師教學效果、收集課程進度數據,助力構建多樣化的評價模型及評價指標,提高教學實效。

  完善個性化、全面化的學生評價機制,促進學生全方位成長。一方面,以個性化為指引。根據學科特點、專業方向,設定精細化、多元化、差異化學生評價標准,做到具體學科專業具體分析,合理設置評價指標,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激勵措施,為學校培養的學術型、工程型、技術型、技能型等各類人才開設不同的評價“綠色通道”,摒棄缺乏個性的“一刀切”評價方式,讓學生在不同領域潛心鑽研、充分實現自我價值。另一方面,以全面化為准則。普及全要素發展標准,不論學生是接受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或其他社會教育,都必須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上達到國家規定的標准﹔設立貫通型評價標准,推進學生評價的標准體系貫穿所有教育教學階段,落細落實“一體設計、前后聯通、系統培養”,改變各級各類教育“各管一段”“互不銜接”狀況,以系統性培養更好保障學生全方位成長。(聶智 李靜菲)

  (作者分別系湖南工商大學教授,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名師工作室”建設項目主持人﹔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湖南工商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

(責編:羅帥、彭應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