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大湖之南

大湖之南|花鼓雲中來 裊裊余音繞

人民日報客戶端湖南頻道 王雲娜
2022年12月21日20:13 |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小字號

短視頻:青年演員陳雨晴在直播間表演“打杯子”技巧

“正月採茶是新年,姐妹雙雙進茶園,十指尖尖把茶採,採起細茶轉家園……”

晚上7點半,湖南長沙市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線上直播開場。演員陳雨晴一邊演唱花鼓戲經典劇目《扯蘿卜菜》中的選段《採茶調》,一邊表演技巧“打杯子”——四隻秀氣的白瓷酒杯,優雅地疊放於雙手指尖。隨著活潑的舞蹈,酒杯相互敲擊,節奏有快有慢,響聲清脆動聽。

這一“絕活”大受歡迎,留言點贊接連不斷。觀眾過癮,演員帶勁,直播間裡很是熱鬧。

戲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湖南花鼓戲更是湖湘文化的經典代表之一。為破解花鼓戲保護傳承難題,今年9月,長沙市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入駐短視頻直播平台,每周開展3場線上直播演出。花鼓戲直播俘獲了觀眾“芳心”,場均觀看人數達60萬人次以上。

第十場直播,劉趙黔老師、胡建忠老師和花鼓戲演員們合唱。李洋攝

“我們用好線上平台,堅持守正創新,讓花鼓戲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既承接歷史,又融入未來,不斷煥發新生機。”該中心主任王勇說。

觀眾聚在哪裡,舞台就搭哪裡

首場直播,陳雨晴表演“打杯子”技巧。李洋攝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觀眾喜愛的“打杯子”技巧,陳雨晴師承前輩,苦練七年。為了掌握這門技藝,一練就是一整天,常常手臂、手腕、手指酸痛不已,吃飯時連筷子都拿不住。

“光是讓杯子穩穩立在手指上,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記不清這些年打碎了多少個杯子。”出生於1995年的她告訴記者,“隻有長時間反復練習,才能駕輕就熟,在觀眾面前毫不費力地展現出來。”

在長沙市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像陳雨晴這樣功底扎實、身懷“絕技”的演員不在少數。

該中心前身是長沙市花鼓戲劇團,組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花鼓戲集納了湖南方言和民間音樂,湖湘特色濃郁。多年來,一代又一代優秀演員“接力”,創作編排《劉海砍樵》《梁祝》《秋天的花鼓》等經典劇目,豐富著湖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這一扎根於群眾、活躍在民間的傳統藝術,得以傳承至今。

挑戰一直都在。隨著文化市場多元化,花鼓戲同樣面臨著觀眾老齡化、市場萎縮等問題。“在戲曲的‘黃金年代’,村裡有大小喜事,主家都會出錢請戲,我們也曾應邀下鄉。雖然演出費不高,但總有收入來源。后來,戲曲發展進入‘寒冬’,劇團也出現經濟困難。演員工資很低,難以養家糊口,一些人選擇了離職。”王勇回憶道。

為了更好地保護傳承花鼓戲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21年,長沙市委市政府將該中心從差額撥款事業單位轉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並安排專項經費,支持創作演出。收入待遇有保障,優秀演員留下來,大家把更多注意力放在精品劇目創排和文化惠民演出上。

經過積累沉澱,該中心的演出團隊達到80多人,其中兩名國家一級演員,和30多名擁有高級、中級職稱的演員,能夠演出70個精品非遺劇目,包括11個大型劇目和59個小型劇目。除了登上國家級、省級等重量級舞台,一年下來,團隊至少還會完成160場“文化進萬家”惠民演出,從瀏陽河源頭唱到溈山之巔。

然而,從演出現場反饋的情況來看,觀眾日漸流失的嚴峻形勢,卻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

“現場觀眾以老年人居多。碰上天氣不好,台上演員比台下觀眾還多,場面冷冷清清,大家心裡難免有失落感。”王勇憂心忡忡,“花鼓戲是傳遞價值觀的重要載體。我們有實力獻上一台台好戲,但是,沒有觀眾,演給誰看?蘊含其中的價值觀又如何傳遞?”

近年來,短視頻直播平台日益興起。2019年就在平台上開設個人賬號的陳雨晴,已經擁有40多萬粉絲。這讓王勇很受啟發:觀眾在哪裡,舞台就要搭在哪裡。應當借力短視頻直播平台,讓更多人感受花鼓戲的魅力,擴大傳播面和影響力。

經過大半年籌備,9月11日,該中心在短視頻直播平台注冊官方賬號“長沙花鼓戲”,擁有不受地域限制的全新舞台。直播的頻率為每周三次,採取完整劇目與經典選段穿插的形式開展。

首場直播,演員們演出花鼓戲《書房調叔》。李洋攝

9月15日,首場直播——“瀟湘風流,花鼓有戲”正式開演,《書房調叔》和《五更勸夫》等完整劇目輪番登場,成功吸引了一大幫觀眾。數據顯示,這場直播的觀看人數達到350.5萬人次,實時在線最高人數達到了33萬人。如此高的關注度,讓整個直播間沸騰了!

緊跟時代、投石問路,花鼓戲保護傳承蹚出一條新路子。

適應平台特點,改變演出方式

10月28日晚,直播間搭建的大舞台首次投入使用,該中心6名演員相繼登台,獻上一出《王金龍探監》。

這是花鼓戲劇目《三次八台》中的一折戲。男主角王金龍與女主角玉堂春有白首之盟,玉堂春蒙冤,被押送太原受審。王金龍晚上前去探監,二人互訴衷情。臬台劉炳察覺,赴監查捕,王金龍憑借裝瘋賣傻脫險。

演員丁城歡飾演王金龍,面對代表著封建強權的劉柄,將瘋言、狂語、痴笑、踉蹌等表情動作演繹得十分到位,酸楚之情溢出屏幕。演員賀玲飾演女主角玉堂春,一顰一蹙、舉手投足間感情充沛,將哀愁與無奈展現得淋漓盡致。演員動情,觀眾入迷,有觀眾留言評論,“唱得非常到位,很感動”“演得太好了,看哭我了”……

第三場直播,演員們帶來了花鼓戲《王金龍探監》。李洋攝

“戲劇藝術要想打動人心,人物角色就必須立起來。我們在刻畫人物時,除了唱還要演,離不開許多身段動作。最初在小的舞台上排練這出戲時,大家站在一起都嫌擠,更別說人物之間的互動了。舞台大一點,表演更有感染力。”丁城歡告訴記者。

如何圍繞鏡頭搭舞台,該中心一直在探索。單位二樓有一個面積不到400平方米的大排練廳,決定嘗鮮直播后,王勇將這裡改造成直播間,配上燈光和音響,搭建了一個35平方米的小舞台和25平方米主播台,主要是為了適應短視頻平台豎屏觀看的特點。

沒想到,首場直播就“火出圈”,“點戲”的觀眾也絡繹不絕。為了讓觀眾有更好觀看體驗,該中心決定打造一個相對較大的舞台,既符合豎屏觀看習慣,又能滿足演出需求。10月,經過半個月的改造,這個13米寬、10米深的大舞台與觀眾見面。

記者在現場看到,如今的直播間裡,一大一小兩個舞台組成“L”形,舞台前方分別搭著一座高高的架子,用於擺放攝像機。負責現場伴奏的20多位樂隊老師,則集中在大舞台的右前方,從這一角度,可以清楚洞悉兩個舞台上的狀況。再加上場外主播、音響燈光調試等崗位工作人員,排練廳滿滿當當,空間實現了高效利用。

“主播台和小舞台用來演小節目、唱選段‘串燒’,與觀眾互動,大舞台用於表演場面大、人數多的完整劇目,大家可以盡情釋放戲曲的力量。”丁城歡對直播間的布局十分認可。

演員的生命在舞台,舞台在改變,演出方式在改變,演員也在改變。跟大劇場比起來,直播間舞台實屬“袖珍”,演員們不得不調整步法和動作幅度。舞台“濃縮”的同時,高清鏡頭卻在放大台上的一舉一動。

“屏幕前成千上萬的觀眾,都坐在第一排看戲。我們的唱腔吐字、面部表情、一招一式,來不得半點虛的。這也倒逼著我們不斷揣摩角色,反復練習唱功,確保上台時精彩呈現。”丁城歡說。

直播,還考驗著演員們的綜合素質,對他們提出更高要求。“過去隻需要唱好戲,現在我們還需具備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學會和觀眾互動。”賀玲告訴記者,在單位的鼓勵下,演員們輪流上場主持,人人都有機會。

一般而言,認領主持任務后,賀玲會根據當晚直播的參演人員情況,策劃串燒節目,寫好主持詞。主持時,不僅要把握直播節奏和進度,組織輕鬆活潑的選段‘串燒’,還要能夠臨場應變。“對我們演員而言,客串主持也是一種歷練。”賀玲感慨。

11月8日晚的這場直播,賀玲是主持人之一。在選段“串燒”環節,直播畫面突然黑屏。雖然工作人員很快恢復了直播畫面,但在線觀眾仍然是斷崖式下降,不到一分鐘內從1萬人減少到6000多人。面對觀眾質疑,賀玲耐心解釋“救場”,化解了一次小小的“危機”。

“台前幕后都在適應直播這一新的演出方式,大家不斷總結提煉,解決好各種狀況,絕不能辜負觀眾的信任和支持。”王勇說,以直播間為橋梁紐帶,花鼓戲和觀眾越走越近。截至11月底,該中心已直播29場,‘花粉’漲至10萬人,其中五成以上是40歲以下的年輕人。

堅持守正創新,培育年輕觀眾

短視頻:《打銅鑼》選段

“串燒”環節裡,伴著稍顯歡快的節奏,該中心國家一級演員胡建忠搭檔同事戴哪吒,唱起《打銅鑼》裡的經典選段,喚起不少網友的回憶:“《打銅鑼》太經典了,百看不厭,今后有舞台版嗎?”“《打銅鑼》好聽好看,我一個零零后都覺得津津有味!”

一周三播開啟后,該中心非遺辦主任、青年編劇李旭雲當上直播間管理員,三個多小時的直播時段,她隨時關注著評論區動態,並把觀眾們的意見建議記錄下來。據她介紹,當天觀眾對《打銅鑼》的呼聲很高,首播結束后,她把這一情況反饋給演出團隊,大家決定滿足觀眾需求,優先上演《打銅鑼》。

第八場直播中,演出花鼓戲《打銅鑼》。李洋攝

演出《打銅鑼》,胡建忠和戴哪吒是老搭檔,這次“被點名”,感覺很是不同。

“受到觀眾肯定,心裡當然高興,很久沒有過如此被需要的感覺。”戴哪吒說。得到年輕觀眾的認可,54歲的胡建忠更多的是興奮,“過去‘老戲迷’多,如今觀眾中有新面孔、小戲迷,可不是意義非凡嗎?”

直播《打銅鑼》完整劇目這天,為了不負眾望,胡建忠利用化妝的時間,多吊了會嗓子。戴哪吒更是提前站上大舞台,對著鏡頭找感覺。

“收割季節,谷粒如金,各家各戶,雞鴨小心……”當這句戲迷們耳熟能詳的台詞從男主角蔡九口中說出來,演出正式開始。

這是創作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一出老戲。男主角是生產隊社員蔡九,負責在糧食豐收時打銅鑼,提醒鄉親們管好雞鴨,避免雞鴨去地裡吃稻谷,損害集體利益。可農婦林十娘明知故犯,偷偷放了8隻鴨子外出吃食,二人之間開展了一場斗爭,林十娘花招百出,蔡九堅持原則,絕不上當。最終,在蔡九的引導教育下,林十娘認識到自己的不對,決定改正錯誤。

舞台上,戴哪吒扮演的蔡九幽默風趣,而“胡建忠版”林十娘潑辣自私。通過一段段令人捧腹的唱詞對話,劇情徐徐展開,兩個真實生動的農民形象躍然眼前。

經典一出,人氣大漲, 留言“刷屏”:“我小的時候,爺爺經常給我唱,好像又回到童年時光”“小時候看不懂、不愛看,現在看得停不下來”……

“越是經典,越不過時。”王勇注意到,雖然這場戲隻有一個場景、兩個人物,講的還是發生在五六十年前的故事,但半小時演出時間裡,在線觀看人數卻一直保持穩定,“以人民為中心,給人以力量,就能贏得觀眾。”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家和規模宏大的文化文藝人才隊伍。

“黨的二十大,為我們創作新戲進一步指明了方向,要繼續堅持守正創新,根據群眾需要,不斷豐富花鼓劇目。”王勇說,該中心正圍繞鄉村振興、鄉風文明建設等方面,創作富有鄉土氣息又充滿正能量的花鼓戲作品。

第七場直播,演唱曲調串燒。李洋攝

在文化和旅游部組織開展的“新時代現實題材創作工程”中,該中心與長沙市藝術創作研究院聯合創排的長沙花鼓戲《花豬司令》順利入選為扶持劇目,乃全省唯一。該劇講述的是大學生返鄉創業、投入鄉村振興的正能量故事,已進入立體舞台創排階段,預計在明年1月進行聯排審查。

“我們將不斷努力,創作出更多像《打銅鑼》一樣受歡迎的新時代經典劇目,承載年輕一代的戲曲記憶,培育更多觀眾市場。”從藝36年,胡建忠也有著自己的思考。在她看來,如果不能抓住年輕觀眾,保護傳承就無從談起,必須讓花鼓戲增強服務群眾的能力,徹底融入年輕人的生活。

“花鼓戲擁有幽默風趣的喜劇路子、哀而不傷的正劇傳統、優美動人的曲調旋律,又富有濃濃的生活氣息。在保護傳承過程中,這些藝術特點必須得到提煉,要根據現代人審美,讓劇目更加精美耐看。”胡建忠進一步說道。

記者了解到,該中心的直播演出形式,得到長沙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已被納入文化惠民演出場次。大家謀劃著,今后還要開展細分領域的直播演出,比如樂隊專場、青年專場、名家專場等,尋找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無限空間。

直播間的熱鬧,一度讓胡建忠回想起小時候“追”花鼓戲的時光。鄉下泥地上,臨時戲台前,瘦小的她擠在人群裡,看了一場又一場……

總策劃:吳齊強

本期統籌:王雲娜

文字作者:王雲娜

視頻來源:長沙市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

出品:人民日報客戶端湖南頻道、人民網湖南頻道

投稿郵箱:rmrbkhdhnpd@163.com

相關報道鏈接:人民日報文化版頭條《一曲花鼓“雲”中來》

(責編:唐李晗、彭應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