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湖之南丨常益長高鐵今日開通,湖南實現高鐵“雙環”驅動
大湖之南丨常益長高鐵今日開通,湖南實現高鐵“雙環”驅動
人民日報客戶端湖南頻道 申智林
12月26日上午10點06分,G9699次動車組從常德站緩緩開出,向著154公裡外的長沙站進發。
列車飛馳經過沅江特大橋跨石長鐵路拱承斜拉橋時,不少乘客拿出手機對著窗外拍下這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刻——從橋下時速一百多公裡的“普鐵”,到橋上時速300公裡的高鐵,是許多常德人夢寐多年的飛躍。
不惟常德希冀已久,整個湖南亦為之振奮。
“常益長鐵路是國家‘八縱八橫’高速鐵路主通道——‘渝廈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發展、優化湖南西北部交通的重大戰略工程,更是進一步深化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重大區域戰略的具體體現。” 線路開通儀式上,湖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李殿勛表示。
鐵路的開通運營,對推動沿線經濟社會發展、促進湖南融入“一帶一路”、全面擴大對外開放,加速產業轉型升級也將起到重要作用。
沅江特大橋跨石長鐵路拱承斜拉橋。廣鐵集團融媒體中心供圖
一條技術之路
歷時4年,提前9月,3萬名建設者共同鑄就
常益長鐵路線全長154公裡,其中正線橋梁80座共計126.8公裡,隧道9座累計長5.4公裡,橋隧比83.94%,設計時速350公裡,於2019年6月開工建設。
據廣鐵集團介紹,線路整體穿越沖湖積平原區和剝蝕丘陵區,線路所經區域地形復雜,地質作用強烈,可溶岩、砂頁岩、板岩及岩漿岩均有出露。沿線分布有大量岩溶、採空、順層、地震液化等不良地質地段,條件錯綜復雜,施工難度大。
有施工單位形容,部分區域地質基礎“像一鍋粥一樣”。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修建高鐵新線,地基是基礎,要在這樣復雜的地質環境中修建一條高鐵新線,勢必要將樁基基礎先打造成“磐石”一般堅固。
為了解決溶槽區樁基礎施工的技術難題及成樁功效,保証所有樁基一次成型、質量達標,建設主體廣鐵集團黔張常鐵路公司與多家參建單位統籌協調,開展岩溶區大直徑超樁樁基施工技術攻關研究。通過地質理論分析、面波物體、電磁波CT地質掃描等研究手段,結合現場施工,對相關區域空間幾何特征進行快速勘察,在全面調研掌握不良地質地段基礎信息后,因地制宜採用多種不同成樁工藝,最終將錯綜復雜的地質條件化為了堅實的樁基基礎。
“全線路中,最大最困難的工程是沅江特大橋。”黔張常鐵路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孫彥英介紹,“大橋跨河段全長544m,是目前國內設計時速350km/h高速鐵路中水深最深、跨度最大的無砟軌道連續剛構斜拉橋。”
施工期間,湖南汛期頻繁,對施工過程提出了更高要求,確保關鍵工序超高雙壁鋼圍堰分節拼裝下沉施工控制精度至關重要。
“圍堰下沉過程中平面位置偏差、傾斜度、壁板應力及變形、圍堰艙壁內外水頭差等都會直接影響圍堰著床的最終姿態及受力情況。”中鐵三局總工程師員利軍表示。
對此,相關單位開展系列創新實踐,施工團隊多次演練,研發出用於深水圍堰下沉施工的智能化監控系統和方法,為深水圍堰下沉施工提供了准確、可靠的數據支撐與直觀的姿態顯示,最終確保圍堰安全、准確地下沉到設計位置,如期推進了工程實施。
乘客乘坐常益長首列動車組出行。申智林攝
一條民生之路
出行時間更短、城市距離更近,居民生活連為一個整體
線路開通,效果立竿見影。
“以前隻有綠皮火車和速度相對較慢的城際動車可以選擇,100多公裡,要兩三個小時。”剛剛放寒假從常德經長沙中轉回家的湖南文理學院大四學生小周告訴記者,她前一天從學校得知新線路將開通的消息,特意換到了這趟車出行。
10點多從常德出發,11點剛到即抵達長沙,全程59分鐘的旅程,與以往的乘車體驗已大為不同。
同樣為交通時間縮短而興奮的,還有常德市鼎城區花岩溪鎮花溪灣鄉村度假客棧負責人楊介軍。作為湖南省五星級鄉村旅游點,近三年,花溪灣客棧日均客流量保持在300人次左右。
“梳理客流來源發現,我們絕大多數的游客都是從長沙方向過來。”楊介軍說,此前交通通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客流的進一步增長。而高鐵開通后,從長沙抵達客棧所在的花岩溪鎮新庵沖村,時間將直接縮短一半。
這幾天,楊介軍請了二十幾個村民,忙著將自己客棧的客房再度進行提質升級。“滿打滿算,我們每日接待500人次不在話下。”他說。
實際上,隨著常益長高鐵的開通運行,安全、快速、便捷、綠色的出行新體驗,拉近了城市之間的距離,沿線周邊居民和企業勢必從中受益。自常德至長沙一線,特別是漢壽、益陽南、寧鄉等站點,從產業發展到居民生活,已經自然連成一個整體。
益陽市謝林港鎮清溪村民卜雪斌說:“因為工作原因,我平時經常去常德出差,以前都是坐大巴或者火車,耗時比較長。現在高鐵開通后,半天就能跑個來回,晚上回來還不耽誤給孩子輔導功課。”
融入高鐵時代,人才流動更便利。
“我一直關注著常益長高鐵建設和開通的動向,由衷地為湘西北地區進入高鐵時代拍手叫好!”益陽市2022年人才引進的竇金熙十分關注長益常高鐵。他是工學博士,主要從事水利工程基礎處理方面的研究,來益陽工作前已定居長沙,因此不得不每周在長沙和益陽之間往返。
“之前每次用在路上的時間3個小時打底,現在高鐵開通了,半小時內可以直達,家與業可以更好地兼顧,我可以在益陽安心工作、舒心生活、放心發展。” 竇金熙說。
停駐常德站待發的G9699次動車組。資料圖片
一條開放之路
西入川渝,東接閩贛,有利於湖南進一步發揮區位優勢
作為國家“八縱八橫”高鐵網重要一“橫”的渝廈高鐵,是連接海峽西岸、中南、西南地區,貫通海峽西岸、長江中游、成渝等城市群的重要大通道。
湖南省“十四五”規劃中提出構建“一核兩副三帶四區”的區域經濟格局,“三帶”即指沿武廣、滬昆、渝長廈通道建設的經濟發展帶,於湖南而言,渝廈高鐵是滬昆高鐵之外,再度拓展東西向人員、物流、資源和產業鏈接的戰略要道。西入川渝,東接閩贛,這條線路的貫通,有助於湖南進一步發揮一帶一部區位優勢。
湖南大學經貿學院教授李琳提出,依托渝長廈高鐵經濟帶,全面激發益陽、常德、張家界、湘西等地經濟活力,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生態文化旅游帶、優質農產品供應帶、中部消費經濟帶。
11月23日,渝廈高鐵東向的長贛高鐵建設正式啟動。相比之下,此次通車的常益長鐵路,連同此前建成的黔張常鐵路,則率先將整個湘西北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快速通道上來。
漢壽縣是聞名全國的“中國甲魚之鄉”,有“漢壽甲魚”“漢壽玉臂藕”兩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是 “中國生態甲魚品質強縣”、全國蔬菜重點縣、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漢壽縣副縣長曾峰表示,高鐵開通以后,漢壽將正式融入全國高鐵“八縱八橫”的“通勤圈”,與全國各地的時空距離也極大縮短。“目前,漢壽正全力打造甲魚和蔬菜兩個百億產業,高鐵的建成,將推動人流、物流、資金流在漢壽周邊聚集,我們將借力高鐵速度,推動漢壽甲魚、漢壽蔬菜等特色產品‘乘風出海’,走進千家萬戶。”
與對外鏈接發展同步,常益長鐵路建成通車,也帶來省內交通的重大升級。
“常益長高鐵常益段開通運營后,補上了湘北高鐵最后一段,省域內高鐵、普鐵、城際等路網進一步緊密銜接,發展形成全省高鐵‘雙環’驅動和‘4 小時經濟生活圈’新格局。” 國鐵集團副總經理李文新表示。
產業資源,正隨著交通提升逐步由省域中心向市州輻射。
“今年8月,因為打算拓展鄉村振興方面的業務,我們把在武漢和長沙兩地的一部分技術力量轉移了常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湖南泓日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田少奇告訴記者,“一開始還擔心交通不便,運營起來有壓力,但隨著高鐵的開通,所有疑慮都得到化解。”
常德經開區作為位居湖南省前列的國家級園區,此前,依托合理規劃,積極招商,推動信息、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流動,總部經濟、電子商務等生產型服務業加速推進,園區醫藥化工、裝備制造、輕工食品、電子電力四大主導產業已成體系。
“高鐵的開通,為我們全面接軌長株潭,加速融入洞庭湖經濟圈和長江經濟帶,吸引更多優質企業落戶經開區,帶來全新的機遇。” 常德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何彥兵說。
總策劃:吳齊強
本期統籌:申智林
文字作者:申智林
視頻來源:廣鐵集團融媒體中心
出品:人民日報客戶端湖南頻道、人民網湖南頻道
投稿郵箱:rmrbkhdhnpd@163.com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