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南:電力護航超級雜交水稻試驗田 助力實現袁隆平院士“禾下乘涼夢”

人民網長沙4月7日電 保障糧食安全,要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事關國人的飯碗端得穩不穩。“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他和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技術,助力我國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決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飯問題。而今,第三代雜交水稻新組合超高產攻關試驗示范也到了關鍵期。
4月7日,超級雜交水稻雙季畝產1500公斤高產攻關湖南省衡南縣向陽橋街道青竹村基地(以下簡稱衡南基地)。淅淅瀝瀝的春雨滋潤著每一寸土地。7時30分,58歲的陳太佳穿著雨衣、雨鞋,來到衡南基地,他是這塊35畝試驗田的“超級保姆”。
“雜交水稻雙季畝產1500公斤”是袁隆平院士生前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出的攻關目標。從2019年開始,衡南基地就承擔了袁隆平院士團隊研發的第三代雜交水稻新組合超高產攻關試驗示范任務。
18座覆蓋著地膜的小拱棚在一塊試驗田上依次排開,每兩座拱棚之間有一條寬約20厘米的排水溝。陳太佳拿著鐵鍬時不時通一下排水溝。試驗田邊上,供電員工正檢查維護供電線路和設備。
“秧好半年禾。讓今年的水稻產量更上一層樓,以更高的產量告慰袁老,我們就要育好秧。最近幾天連著下雨,田裡要及時抽水,防止淹掉秧苗。我早上給供電公司打電話請他們幫忙看看電力線路,保証到時候用電可靠。”陳太佳說,“他們都是隨叫隨到。”
衡南縣是全國糧食生產大縣。“當時我們在全縣找了10多個地點為衡南基地選址,最后選定了這裡。一是因為這裡能代表衡南縣的氣候條件。二是水源有保証,旁邊有兩個比較大的水塘,而且供電公司幫忙架設了機井線路,有相對獨立的排灌系統,旱澇保收。三是這裡的土壤厚度好,屬於黏質土,保肥保水性能較好。”衡南基地技術負責人甘宗恆介紹。
連綿春雨落在試驗田上,瞬間消失不見。“種水稻最重要的就是水,你看這裡現在還是土地,但到插秧時,田裡要有5∼10厘米的水才行,對試驗田灌溉來說,電力必不可少。”甘宗恆說。
在有限耕地上多產糧、產好糧,種子是關鍵。在早稻種植上,衡南基地選用了由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選育,產量潛力較大、生育期適中、抗性好的早稻品種“柒兩優785”。2022年,該基地早稻畝產達686.89公斤,刷新世界紀錄。
“‘柒兩優785’具有有效穗多、分蘖力強、劍葉直立、谷粒飽滿等特點,而且澱粉含量高,是米粉加工稻品種。”甘宗恆介紹。仔細觀察拱棚裡冒出的星星點點的白色稻芽,他拿出本子記錄:“3月28日,小雨,氣溫12攝氏度,有稻種發芽,白色,剛剛鑽出地皮。”
自3月22日播種以來,他每隔兩天就要來基地觀察、記錄育秧情況。“最近這幾天氣溫偏低,一定要確保地膜完整,不能有孔洞,保証發芽溫度。”記錄完后,他對陳太佳叮囑道。
基地高產攻關,由技術負責人定下具體的技術策略、種植方法。“在播種、移栽、施肥、噴藥、田間管理等環節,我們盡量做到標准化操作,除此之外不會用特殊方法。”甘宗恆總結道,“實施精細化管理,但不特殊化管理。整個過程與普通農民正常種植差別不大,這樣才能體現出示范推廣價值。”
陳太佳作為具體實施人,嚴格按照技術方案的要求執行。“從3月份開始准備播種育秧,一直到11月份晚稻收割完成,我每天都要在田裡。這是關乎飯碗的事,對於老百姓來說,吃飯就是天大的事。”陳太佳對試驗田付出了全部的精力。
“衡南基地的雜交水稻試驗對端牢中國飯碗意義重大。我們制訂了專門的保電方案,定期組織員工巡檢基地供電線路和設備,助力基地水稻穩定高產。”國網湖南衡南縣供電公司黨委副書記嚴標說。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目前,我國雜交水稻育種的主流技術是袁隆平院士團隊提出的第一代和第二代技術,雜交水稻畝產突破1000公斤。
“第三代雙季雜交水稻平均畝產比現有的高產雜交稻要增產10%∼20%,就是增產100公斤以上。我們全國有2億5000萬畝的雜交稻,如果每畝增產100公斤,可以增產幾百億公斤,增產半個湖南省的糧食產量。”2020年11月,在衡南基地種植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公開測產時,袁隆平院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對於袁老提出的雙季畝產1500公斤目標,我們非常有信心。到那時,禾下乘涼將不再是夢。”甘宗恆堅定地說。不遠處,“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標語清晰可見。(林洛頫、高雅)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