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长沙,其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一直备受关注。2019年12月,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示《长沙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城市设计》《长沙市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核心区保护规划》。如何在规划建设中更好地打造古城风貌区?如何可持续地保护好这些湖湘文化和城市记忆的主要载体?今日,不少市民向“市民问政直通车”平台“两会”专场就此提出自己的问题及看法。多名政协委员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建议在规划建设中保留历史“韵味”,并同步注重改善民生,相关部门也对此进行了回应。
市民提问
能否深挖内涵,并同步改善民生?
符韧是土生土长的长沙人,家中几辈人都在长沙生活,对“老长沙”情有独钟,也一直关注长沙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2019年12月,他看到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示的《长沙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城市设计》《长沙市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核心区保护规划》时,发现古城风貌区范围都设置在五一大道以南。据其考究了解,历史上的长沙有大片城区位于现今五一大道以北,甚至当时的长沙乃至湖南省的行政中心也在五一大道以北。他建议,古城风貌区范围的划定应从史实出发,将五一大道以北的历史老街区纳入核心区域。
前一段时间,符韧特意走访了长沙多条老街巷和历史步道,也查阅了众多史料,发现有些老街老巷并未把曾经发生在该处的重要史料、历史故事深挖并体现出来。他认为,古城风貌区的规划建设、历史步道的打造,不能单靠琉璃飞瓦式的仿古建筑,成批仿造是“没有灵魂的”,而应潜下心来深挖史实,在规划建设中突出该处在特定历史阶段最有价值最有深远影响和文化内涵的特征。
“历史文化名城的‘韵味’需要历史内涵和历史故事背后的精神来支撑。”符韧说,自己在走访时还发现,一些八九十岁的老长沙人了解很多当地的历史,甚至包括一些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细节,而年轻一辈完全不知,“有关部门能否尽快组织记录整理,留下这些老长沙人有特质的口述历史?”
符韧还发现,有的老街巷的历史陈列室被设置在社区居委会办公区,鲜有游客且周末未开放,历史文化元素被“束之高阁”。他认为,在规划古城风貌区或历史步道时,一定要注意优化路线,并在便于市民参观的公共区域展示相关元素。
“这些区域的打造能否同步注重周边民生的改善?”符韧说,有的街巷虽然改造得古香古色,但周边住户未通天然气,附近缺少停车位,平日游客少,居民生活条件改善不明显,这些街巷将来的可持续维护也将成为难题。他认为:“只有发展才是最好的维护,相关部门在规划时,应注意民生福祉、以人为本,促使这些区域在饱含历史‘韵味’的同时,也能紧跟时代发展。”
委员声音
吸收传统建筑风格,保持城市个性
“长沙老城区的很多建筑是记录这座城市发展历程的符号,是长沙建设发展的时光隧道,极具长沙味道。”市政协委员熊建伟建议,要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有长沙特色风格的民居重修重建改造方案,打造长沙特色建筑群试点区。根据试点经验逐步推广,在有机更新中塑造“有故事、有情怀、有传承、有创新”的城市空间,将长沙市真正打造成有底蕴、有内涵、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
“现在,许多城市在开发建设中毁掉许多古建筑,搬来许多洋建筑,城市逐渐失去个性。在城市建设开发时,应注意吸收传统建筑的风格,这有利于保持和体现城市的个性。”市政协委员刘斌认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多听取群众意见、尊重专家意见,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
刘斌说,只有按照“让老百姓更具幸福感,让老城区更有长沙味”的理念,坚持“生活的宜居性、风貌的完整性、历史的原真性、文化的地域性、街区的活力性”的原则改善市民居住环境,既留住历史“韵味”,又改善当今民生,才能实现城市肌体有序更新。
部门回应
“保护+复兴”,实现古今有机融合
“古城风貌区是长沙老城区所在地,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典故,是长沙城市文脉的根基,是长沙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和特色的体现。”市城市规划研究室主任陈群元介绍,下一步,要处理好古城风貌区的保护与复兴的关系。其中的“保护”主要是通过本次城市设计和核心区保护规划,把刚性保护要求落实到总体规划、名城保护规划和控规等法定规划中,在此基础上,修订《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通过立法,进一步加固保护的防火墙。同时,要同步加强古城风貌区的复兴,通过允许注入新业态,激活老城区的活力;通过改善老城区的市政基础设施,让老城区的水电气和通信等设施现代化;允许老城区依规审批后对旧房进行改造,改善居住条件。
“通过这些措施,让古城风貌区既能保留‘旧’的韵味和风貌,又能享有‘新’的舒适和便捷,实现古今的有机相融。”陈群元说。(记者 聂映荣 李静 陈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