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燭光下召開調度會 。吳畏攝 |
人民網長沙7月8日電 “我們要防止山體滑坡災害范圍擴大,今天清早擴大道路封閉范圍,西到何家灣橋,東到堂皇溝橋沿線1公裡路段全部封閉,禁止通行!”
7月7日凌晨1時35分許,剛在石門縣南北鎮潘坪村臨時指揮部參加完災情處置調度會,黨委書記覃浩又冒雨趕往潘坪村雷家山路段山體滑坡現場,與值守的石門縣交警大隊壺瓶山鎮中隊隊長邵新華商議后決定,擴大沿線交通管控范圍,最大限度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由於連降暴雨,7月6日下午,石門縣南北鎮潘坪村雷家山地質災害隱患點突發山體滑坡自然災害。從發現山體滑坡跡象后封閉道路、到轉移疑似安全區8戶13名村民、再到災情處置調度……石門縣快速反應,第一時間投入到救災搶險之中,在“湖南屋脊”上演了一場豪壯的抗災圖。
7月6日15時55分許,值守在雷家山下、省道S522線K20+100處路段的交警盛孝鬆、公路建設養護中心干部廖崴等人,發現路面下沉明顯,一邊緊急報告,一邊封閉道路。
“別站那裡!快點走!快點走!”盛孝鬆聲嘶力竭的呼喊聲打破了山谷的寧靜。5分鐘內,便清理完車輛和行人。
“咚咚咚!”16時55分,山體出現滑動,頃刻之間,綠樹隨著紅色山土傾瀉而下,半山腰的房屋瞬間垮塌,高壓電杆攔腰折斷,騰起的煙霧頓時繚繞山間。石門縣城通往湖北鶴峰的省道S522線隱患點周邊部分路段旋即下沉。
“趕緊通知電力部門斷電!”覃浩快速反應,一邊上報,一邊管控現場,並安排人手擴大范圍,對疑似危險區的8戶13位村民快速轉移。
然而,山體並沒有就此平靜。18時12分,山體再次出現滑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吞沒省道S522線隱患點周邊部分路段,部分山體夷為平地。7月7日零時30分許,山體滑坡現場隻見警燈在黝黑的山谷裡閃爍,道路已全部封閉,藍色帳篷上的熒光字“救災”特別顯眼。
石門縣應急管理局局長李健介紹,南北鎮是典型的山區,極易引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雷家山是省級監控的重點災害點,去年開始出現山體滑坡跡象。“這次由於暴雨持續時間長,短期之內雨水強度大,山體受雨水侵蝕嚴重。7月1日,道路出現開裂,電子監測發現山體活躍。”
出現這一情況后,鎮村兩級立即派出專人24小時值守,並管控現場。公路建設養護中心主任林波立即安排施工隊,向開裂處填了120多立方米砂石,並及時挖溝排水。“7月5日20時到6日14時45分,不到20個小時,達到168.8mm降雨量,最終誘發山體滑坡。”李健分析說。
進入汛期來,石門縣委、縣政府先后召開多次防汛調度會,精准研判、提前部署,強化值班值守、監測巡查,應急處置等工作,5日晚及時將防汛Ⅳ級應急響應提升為防汛Ⅲ級應急響應。
“早在6月24日上午,接到南北鎮地質災害橙色預警后,我們就轉移安置了危險區的6戶20名村民。如果不是介入早,防范嚴,后果不堪設想。”雖然災情未造成人員傷亡,但回憶起突發山體滑坡的情景,覃浩仍心有余悸。
災情發生后,石門縣委副書記、縣長郭碧勛第一時間調度災情處置,分管國土資源的副縣長龔雲林、分管安全的副縣長韓翼飛火速趕往現場,踏勘處置。據初步勘測,兩次山體滑坡下來,滑動面長度達600米左右,滑坡深度保守估計有30多米,滑坡土方約100萬立方米左右,沖垮約300米路面,毀壞1座小型電站,5間房屋被吞沒。目前,相關專業機構已趕到現場,對災情開展專業評估。
龔雲林、韓翼飛連夜組織縣自然資源局、應急管理局、交通運輸局、交警等10多個職能部門以及南北鎮黨委政府,召開災情處置調度會。沒有電,他們就在會議桌周圍點上20多根蠟燭。燭光中,他們決定成立災情處置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現場管控、救災保障、交通保障等9個工作小組,展開各項救援。接下來,石門縣將嚴管現場,防范災情擴大﹔妥善安置群眾,啟動恢復重建﹔對接保險公司,對受損房屋勘測,並盡快拿出理賠方案﹔盡快恢復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盡快啟動省道重建工程﹔安撫群眾,對受災群眾進行心理疏導。
“石門縣防汛抗災工作扎實,防范到位,措施有力,在突發的山體滑坡自然災害中,確保了無一人傷亡,確保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真正守護了一方百姓。”災害發生當晚,常德市委書記周德睿充分肯定石門縣對災害處置的應急能力。(蘇敏 吳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