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紫鵲界的神奇密碼——田在雲端鵲在飛

2020年08月07日09:20  來源:湖南日報
 

  從“養在深閨人不知”的“止客界”,到被認定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紫鵲界”,綿延沉寂2000年,名聲遠揚在今朝。解讀紫鵲界的神奇密碼——

  田在雲端鵲在飛

  紫鵲界梯田稻谷飄香。羅中山 攝

  婁底市新化縣的紫鵲界,近年來聲名鵲起:梯田景區入選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名錄、中國首批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成為新化、湖南甚至全國的“文旅名片”。紫鵲界所在的水車鎮域內,還有中國最美鄉村正龍村、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楊氏宗祠等。

  然而,從這些入手解碼紫鵲界的神奇,於游客而言,總感覺不得全部要領。

  水車鎮黨委書記肖勇平比一般人更熱愛紫鵲界,他的一篇論文就是寫紫鵲界。他說:“遠古先民開創了獨特的自流灌溉系統,滿山梯田,無一處水庫,無一口山塘,自流灌溉旱澇保收,2014年9月,被國際灌排委員會授牌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千百年來,村民們在雲端耕種,形成極具本土氣息的農耕、美食、山歌、武術、儺戲等特色文化,吸引著中外游客。”

  解碼神奇紫鵲界,不妨從一丘梯田、一汪山泉、一碗農家菜、一首山歌、一段儺戲、一棵古樹開始。

  梯田密碼:小而多VS長又高

  清晨,薄霧籠罩著寧靜的紫鵲界,日光紅暈慢慢為山峰披上華裳。動物們醒了,秧苗紛紛舒展身姿,住在山間的農戶也在鳥鳴、流水聲中醒來——新的一天,從勞動開始。

  80后小伙奉玉輝早早起床,走上半小時的山路到田間勞作。回鄉5年,他帶領村民開荒種田,在合作社務工的85名貧困戶摘掉了“窮帽子”。他說:“家鄉的山水,自然的饋贈,是我們最珍貴的財富。”

  紫鵲界梯田小,小到耕牛無法轉身,小到最窄處隻插得下一蔸禾,小到傳說中老農的蓑衣斗笠能蓋住兩丘田。雨中,老農披挂蓑衣斗笠耕田。出太陽了,老農將蓑衣斗笠一丟,繼續耕田。活兒干完了,老農卻懵了,數來數去,怎麼少了兩丘田?撿起雨具怏怏而歸。此時,丟失的兩丘稻田“回來”了,原來就“藏”在他丟下的蓑衣斗笠下面。

  紫鵲界梯田多,至今無法統計有多少丘。

  紫鵲界梯田長。農戶奉美新指著家門口的一丘田說,3分地狹長似腰帶,繞著山腰長達20余米。這位63歲的老人分了2畝8分地,有大大小小72丘田,最遠的一丘要走上一小時山路才能到。田小,田埂窄,最窄處僅一腳寬。“田太寶貴了,我們保存著這種方式,增加水田的面積。”奉美新說,“這些年全鎮搞規模種植,把分散的田承包給合作社,種田收入有了保障,人也不累。”

  紫鵲界梯田高。8萬畝梯田在海拔500米至1200米之間,層疊達400多級,會突然出現在屋角檐邊,也常年掩映在雲霧之中。

  紫鵲界梯田老。經考証,宋代建縣之后漢族人大量遷入之前,這裡居住的是梅山峒蠻,漁獵為主。1000多年后,農耕文明逐漸取代漁獵生活成為紫鵲界主流。為了生存,紫鵲界一帶的瑤、漢等多民族向高山要糧,大量開墾梯田。至明代,這個“大地雕塑”基本成形。

  灌溉密碼:隱形水庫VS山高水高

  晨曦,炊煙起,氤氳開歷史的氣息。晨光下,梯田猶如明鏡,依山勢而“舞長纓”,順坡度而“連雲飛”。走近看時,田埂雖窄,但周邊綠草茂盛,根系發達,抓住田埂使其堅固。每塊田埂邊,均有往下淌水的出口,由上而下,層層涵養。水從何來?

  “外人都難以相信,8萬畝梯田,沒有一座水庫塘壩。”奉玉輝介紹。山上流傳著一句老話:山高而水常在。“水從石頭縫裡迸出來,從土壤中滲出來。”水車鎮文化站站長羅中山笑著說,“紫鵲界的靈魂是梯田,而梯田的靈魂是水,這裡的水庫是隱形的。”

  隱形水庫,是紫鵲界梯田與其他梯田的最大不同:山頂植被土壤涵養水分,通過泉眼滲透,循著毛細血管般的簡易水圳,潤澤萬畝梯田。在瑤人沖山頂,有一丘梯田四季不干,那是當地人劈開綠竹,從兩側搭起細長的竹橋,將水引來。這水,也是從山體中流出。

  紫鵲界坐落於雪峰山脈的東麓,地處低海拔向高海拔過度的亞熱帶,雨水較多,山體系不滲水的花崗岩,地表是花崗岩風化物與黏土混合形成的土壤,蓄水性能強,哪裡需要水,就在哪裡挖一個缺口,讓地下水從那裡冒出來。加上地表土層厚,土壤黏性強,有利於筑坎。因此,山有多高田便有多高。

  文化密碼:土味情歌VS巫儺草龍

  在月芽山的梯田裡,66歲的羅海秀一邊給地施肥,一邊唱山歌,清亮高亢響遏雲霄。

  在八卦沖的觀景台上,民宿“老牌紫鵲樓”主人楊遠民,熱情地為看日出的游客演唱新化山歌:“太陽出來也就晒壞郎,情妹葛看見叻噫痛肝喃腸。情妹到上街下街買針買線,要幫少年哥哥做個花花綠綠涼涼帽子……”

  “水車鎮的靈與魂,不僅在梯田,也在文化。”山歌記錄者羅紹基說,梯耕稻作文明融化發展,水車鎮也因此成為梅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他用3年時間,走訪50余位歌手,採錄了230余首山歌,但這不是紫鵲界文化全部。

  羅紹基還有一個身份——紫鵲界儺獅隊傳承人。他8歲時加入儺獅隊,耍獅者沒有工資,普通人家喜慶、祈福、求子,接待儺獅隻需燃放兩挂鞭炮,在堂屋桌上擺4至6個糍粑供獅子“銜”走。在還沒有實現溫飽的日子裡,民謠“獅子口啊啊,進屋要粑呷”傳唱著那段歷史。

  “山歌、武術、巫儺、醫藥、草龍舞……讓這些獨特的文化重新煥發異彩,是我們的責任。”肖勇平說。近年來,水車鎮對本土特色文化挖掘整合包裝,形成特色文化產品,豐富著景區內涵。

  紫鵲界開發旅游業以來,隨著政府對非遺保護力度不斷加大,中外游客對以儺獅舞、草龍舞為壓軸戲的民俗演藝的興趣與日俱增。2007年以來,儺獅、草龍在景區演出累計超過200場次。剽悍的舞姿、原始的情節片斷,通過現代影像傳播到70多個國家和地區。

  “舞龍舞獅作為古老的模擬巫術,是研究中國南方稻作民族從史前承傳至今的信仰活化石。”羅紹基說,“看到這些草龍,似乎看到時光在紫鵲界的居民生活中保存下來。”

  植物密碼:報告季節VS提供零食

  “幾乎是一夜之間,葉子就長滿了嘞。”漫步核心景區的田埂,紫鵲界村77歲的老人羅乙科步行至一棵檀樹前,抬頭一望,滿目翠綠。5月中旬,記者初次到訪,隻見一棵枯樹,6月再訪時,枝丫上已是綠葉叢生。

  這是紫鵲界村的“神樹”:每年春天最后一個寒潮過去,它便在人們酣睡的夜晚悄然長出滿樹新綠。老人說:“每年,等到這樹醒了,綠了,氣候也就暖起來了,我們才會播種紅薯。冬衣棉被才會收起來。”樹的年紀有多大?羅乙科估摸著,“得有200多歲。”

  水一股股冒出來,植被一點點繁茂,水車鎮森林覆蓋率高達59%,活立木蓄積量達28萬立方米,南竹2萬余畝,杉木、鬆木隨處可見。

  紫鵲界山腳下有個樓下村,村頭有棵碩大的古樟樹,至少要6個成年人才能合抱住。據考証,樟樹距今至少有1200年歷史。近年來,樟樹又腹孕新株,從樹窟內、凹陷處長出了幾十棵異種小樹,最大的已有碗口粗細。

  “這是樟樹以博大的胸懷,哺育子女茁壯成長的象征。”家住古樟樹旁的村民譚鬆香為游客解說,她小的時候古樹就已巋然不倒,如今她年近古稀,樹還是從前模樣,甚至更為茂盛。

  各異的植株見証著紫鵲界的歷史,哪怕是最小的刺莓。“干活累了渴了,就摘田埂旁的‘雞蛋萢’解渴。”奉玉輝口中的‘萢’,就是個頭較大的刺莓。

  美食密碼:穇子粑蒸雞VS琥珀魚凍

  民以食為天,湘中婁底有“吃在新化”一說,紫鵲界為新化美食提供了非常好的食材。“游客必點的幾樣,三合湯辣得得勁,泥鰍拱豆腐味道鮮美,腐乳顏值高口味佳。”永幸農家樂老板羅鐵平邊下廚邊介紹,“最出名的當然是這個了,上過好幾次央視節目。”她正在准備的是紫鵲界菜品“人氣王”——穇子粑蒸雞。

  磨好的穇子粉和糯米粉混合,加入涼水,攪拌成糊狀,揉成一個個半個掌心大的粑,入鍋油炸至酥脆。再挑選自家喂養的三黃雞,褪毛去內臟,切成兩指寬的雞塊備用。“三黃雞的羽毛、雞爪、喙都是黃色,皮脆骨軟,肉質鮮美。”羅鐵平說。

  燃起柴火,大火炒去雞肉的水分,放適量鹽和姜片翻炒,至雞皮金黃時出鍋。雞肉和穇子粑備好后,找一個盆狀大碗,粑放碗底,肉鋪在上頭。再放入高壓鍋蒸,讓谷物和雞的香氣充分融合。一刻鐘后,穇子粑蒸雞鮮熱出爐。

  一盆蒸雞,再搭配上一碗魚凍解膩,這是食客最愛的吃法之一。紫鵲界的井水魚凍晶瑩剔透,清亮見底,入口而不化,甚至有幾分嚼勁。一旁,羅鐵平的兒子奉曦在制作魚凍。打來溪流裡的鮮魚,洗淨切塊,隻放少許鹽和香葉,用井水燉煮15至25分鐘。冷卻后加蓋置冰櫃,4小時后魚湯便凍結。

  “做魚凍不能沾一點油,鍋是專門的鍋,隻做這一道菜。”奉曦說,紫鵲界的菜看似簡單,他跟母親學徒2年才掌握精髓。奉曦是90后,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當起農家樂的廚師,“出門方知家鄉美,我們要把她裝扮得更美。”

  田在雲端鵲在飛。曾經,這裡山高路遠,讓人望而卻步,被稱為“止客界”﹔如今,這裡紫氣東來鵲踏喜枝,紫鵲界從深閨走向世界。旅游鼓起了村民的腰包,農民洗腳上岸,闖進一個新世界,那裡有歷史和大自然的饋贈,更有時代和潮流的回響。

  “去年,紫鵲界迎來游客72.6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逾5億元,人均收入6766元,全鎮464戶貧困戶1670人全部脫貧。”水車鎮鎮長李勁介紹。

  喜看今朝,幸福的日子在層層疊疊的梯田上迎來新光景。(記者 熊小平 鄒娜妮)

(責編:唐李晗、羅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