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烈日下的江永縣瀟浦鎮和興村,村頭連片種植的地膚子郁郁蔥蔥。
村內,卻是另一番景象。微風吹過村巷,讓人暑意頓消。巷口空地上,20多位老人一邊嘮著家常,一邊扎掃帚。
今年68歲的村民高加宣身患多種疾病,不能干重活,扎掃帚卻是一把好手。他從身邊抓過幾株晒干的地膚子,雙手並用對齊,再用左手抓牢,按在地上,右手手起刀落,把地膚子莖部切整齊。然后右手拿來專用的藤條,固定在地膚子莖端,順勢一圏圈快速纏繞。不一會,一把掃帚就扎好了。地膚子做的掃帚耐用,被人們稱為“鐵掃帚”。
高加宣與老伴每天能扎20多把“鐵掃帚”,每把售價13元,一年可獲純收入10余萬元。
幾年前,和興村是遠近有名的貧困村,全村540戶2009人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10戶404人。現在,村裡家家戶戶扎“鐵掃帚”。2017年,該村整村脫貧出列,去年村民人均純收入達8800元。
和興村扎掃帚,是從2015年興起的。當年,江永縣電視台派工作隊駐村扶貧。調研中,工作隊發現,村庄周邊生長著眾多的野生地膚子。地膚子果實是一種中藥材,其植株是制作掃帚的好材料。每年9月,村民們把成熟的地膚子收割回家,銷售果實,用植株制作掃帚,趁趕集日到集市銷售,補貼家用。
工作隊與村干部商量,何不將地膚子好好培育,發展成脫貧產業呢?但眼下,首先要解決掃帚銷售問題。大家想到了上網售賣。工作隊隊員試著通過網絡平台,賣掉了10多把掃帚。不久,對方追加訂單。
工作隊找到高加宣,要他扎100把掃帚,10天內交貨。高加宣瞪大眼睛問:“我到集市去,一個月賣不了20把,你們能賣得了?”
盡管心存疑問,高加宣還是提前交了貨。沒想到隻過了3天,工作隊又來訂貨了。
當初,大部分村民像高加宣一樣,不敢相信有這樣的好事。后來終於信服,村民們興高採烈趕制掃帚。問題很快又來了,村民家中存放的地膚子很快用完,大家把期望的目光投向工作隊,希望問題得到解決。
2016年,扶貧工作隊引進地膚子種子和人工種植技術,指導村民集中連片種植。地膚子適應性強,當年就獲得豐收。大家將地膚子整株採回、晒干,打下果實賣給醫藥企業,剩下的植株用來扎掃帚。並創建了專門的網店銷售。全村掃帚產業很快發展起來。
今年,和興村種植地膚子2000多畝,可以為村民提供一年制作掃帚的原料。和興村成為“掃帚專業村”,並帶動周邊紫荊村、龍眼廟村等村1200多戶農戶,種植地膚子5000多畝。每畝地膚子可扎掃帚500把,每把13元,加上每畝果實銷售收入近1000元,效益相當可觀。(記者 劉躍兵 通訊員 陳健林 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