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東縣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成就展:

我們脫貧了,朝著奔小康的目標再出發

李芳森 曾愛軍 付嬌龍

2020年09月29日10:33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9月28日衡陽市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戰祁東場新聞發布會現場。祁東縣委宣傳部供圖

從易地搬遷的嶄新面貌,到鄉村旅游的熱火朝天,到產業扶貧的持續發力,就業扶貧的不斷探索……當下,奔小康已成為祁東縣脫貧戶生活的新目標,他們正朝著奔小康、致富的目標奮斗。9月28日,湖南省祁東縣召開“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專場新聞發布會,縣委副書記、縣長彭麗堂向中央、省、市媒體介紹祁東縣決戰貧困工作成果。

祁東縣作為衡陽市唯一一個省級貧困縣,2018年4月,獲省政府批復脫貧摘帽,全面小康社會實現程度達99.3%,連續兩年獲評全省“全面小康推進工作優秀縣”,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截至2019年底,該縣累計脫貧74380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2%,獲評全省“脫貧攻堅先進縣”,省扶貧開發工作考核中被綜合評價為“好”的等次。目前,全縣55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2014年的108541人,減少到1740人,貧困發生率由12.36%降至0.198%,剩余貧困人口今年底將實現全面脫貧。

發展農業產業,脫貧戶人均純收入是2014年的3.14倍

馬杜橋鄉樂園村獼猴桃基地。祁東縣委宣傳部供圖

金秋時節碩果累累,農民豐收喜氣洋洋。湖南省祁東縣一年四季豐收場景月月有,6月收黃花,7月黃桃熟、8月中秋棗、9月獼猴桃、10月晒“薯條”、11月芋頭飄香……

祁東縣是農業大縣,黃花菜作為傳統農業產業,一直是西邊區黃土鋪、官家嘴、太和堂等鄉鎮40萬菜農的主要經濟農作物。近年來,該縣多領域發展農業產業,在突出質量安全的前提下,突出科技發展,縱向延伸祁東黃花菜產業鏈,積極引進人才,從技術改造、科技合作、良種推廣、設備引進、品牌打造等方面,努力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時,該縣還融入地域文化內涵,發揚黃花菜精神。

祁東縣委書記杜登峰多次指出,“包容含蓄、頑強拼搏、與人為善”的“祁東黃花菜精神”,為引領祁東全縣干群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夯實思想根基,凝聚正能量,提供源動力。 

目前,祁東黃花菜產量佔全國60%,直接帶動產區內17600多貧困人口發展產業致富。

祁東黃花菜種植歷史已逾500年,近年來,當地結合縣域特點,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全力發展黃花菜產業,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菜”、脫貧致富的“搖錢草”。副縣長龍新林在發布會上答記者問時介紹。

一枝花開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祁東縣還橫向拓寬農業產業結構,包括黃花菜在內,作出持續發展壯大油茶、棗業、中藥材、商品果蔬“五個十萬”農業產業戰略部署,圍繞“四跟四走”產業扶貧發展思路,採取直接幫扶、委托幫扶、股份合作模式,引導和鼓勵農產品龍頭加工企業與貧困戶建立緊密利益聯接機制,增強貧困戶“造血”功能,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促進企業與貧困戶實現“雙贏”。

農產品豐收,農戶家門口銷售,周邊市民上門購買,本區域應季果蔬自給自足,農業產業發展來勢甚好。“今年是我在合作社做事的第6個年頭,一年賺3萬多,6年我賺了18萬,去年還建了房子,比以前的生活過得好多了。”劉春生是祁東縣馬杜橋鄉樂園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014年,村裡能人蔣鬆林回鄉創業成立眾善福種養殖業合作社,種了351畝獼猴桃。劉春生說,現在雖然忙碌,但自己有收入,就越干越有勁,真是越活越有奔頭。

據了解,在獼猴桃基地像劉春生一樣月入三千的貧困戶有20多個。他們做的都是採摘獼猴桃、裝箱、剪枝等應季農活,每年收入兩三萬元。此外,該村已有397個貧困戶在蔣鬆林的基地獲得產業分紅。

發展獼猴桃產業,貧困戶基地就業,這僅是祁東縣通過產業帶動就業扶貧的一個縮影。當前,全縣黃花菜種植面積達16.5萬畝、油茶14萬畝、棗業6萬畝、中藥材3萬畝、商品果蔬20.6萬畝,其中祁東黃花菜和祁東酥脆棗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據統計,祁東全縣累計投入省縣兩級重點產業扶貧資金28337.02萬元,共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22個﹔至2019底,全縣建檔立卡系統人數21581戶75163人,通過與貧困戶簽訂產業(委托幫扶、股份合作、直接幫扶)等協議帶動貧困戶脫貧人口達74380人、脫貧率達98.96%,今年實現全面脫貧目標任務。據悉,2019年全縣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達到8829元,是2014年的3.14倍,貧困群眾收入明顯增加,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落實“雨露計劃”,貧困學子能上學、能就業

靈官鎮集中安置點,貧困戶在樓下扶貧車間工作。祁東縣委宣傳部供圖

培養一個學生,脫貧一個家庭。這句話在城連墟鄉謝剛、謝湘江兄弟倆身上完美詮釋。因為奶奶身體不好,整個家庭久病致貧,但是兄弟倆從未為學費擔心。謝湘江在學校讀書一路“綠燈”,各種補助和學費減免,讓好學的他心無旁騖更加努力學習,今年考取清華大學。另一邊,哥哥謝剛是雨露均沾,進入了職業中專對崗就業班學習,如今走上崗位開啟實習生涯。

據悉,祁東縣“雨露計劃”受益的貧困學子2647人。如白地市鎮香錦坪村女孩劉軼思就是其中一個,她本來已外出打工,扶貧干部多次上門勸解后在職業中專讀書,現在酒店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的她月收入四千。

“在控輟保學上動最深感情,讓適齡學生都能接受教育。”9月28日上午,祁東縣委常委、宣傳部長肖鐘回答記者提問,該縣2014年以來,全縣共勸返輟學學生1225人次,其中勸返建檔立卡等家庭經濟困難輟學學生496人次,而近三年,該縣還為689名病殘兒童送教上門。

此外,祁東縣積極籌措資金促進教育均衡發展。一是投入61831萬元,對全縣191所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進行全面改造,優化農村學校規劃布局,消除義務教育階段大班額688個,實現了超大班額清零,被評估認定為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二是加大力度配強師資力量,2014年到2020年,全縣通過接收省特崗教師、培養免費師范生、自主招聘等方法,共招聘2800多名教師,其中2200多名分配到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

祁東縣在堅守“讓所有城鄉學子都享受到優質教育”理念的同時,在升學就業上出台了政策。對建檔立卡貧困初中畢業生實行中考加5分優惠政策。就業上,自2017年起實施“教育扶貧+就業扶貧”培養模式,對建檔立卡貧困學生,每年免收8000-8500元的學費、1100元住宿費,並免費發放床上用品。受助學生畢業后,也可選擇直接到相應崗位工作。2017年至2019年,該縣共64名建檔立卡貧困學生享受該優惠政策。

就醫“一站式”結算,貧困戶身體好了又脫了貧

全面小康離不開人民健康,發布會上,祁東縣委副書記周志敏介紹,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該縣實行“先診療后付費”和“一站式”結算,貧困人口縣內住院綜合報銷比例達89.3%,大病保險起付線降低50%,特殊病種擴大到43種,為全縣的貧困人口構筑了一道堅實的保障線,真正實現貧困戶看病就醫不愁,贏得了社會的廣泛好評。

歸陽鎮茶園村7組村民李碧桃,是一名糖尿病腎小球腎病患者,時常要到縣人民醫院住院治療。“以前,我必須先交錢才能住院治療,自己墊錢多,籌資壓力大。”李碧桃報賬時感慨道,現在自己住院不用先交錢,出院時一個窗口就能辦理好醫療費用結算,個人隻交自付部分即可,再也不用往各個部門來回跑了,省時節力,這多虧了黨的健康扶貧政策好。

把健康扶貧政策轉化為參數,通過“一站式”結算平台,做到應報盡報。據悉,祁東縣累計投入健康扶貧資金3.5億元,全面消除行政村衛生室“空白村”﹔實行“先診療后付費”和“一站式”結算,“扶貧特惠保”全覆蓋,解決了貧困村人們就醫難問題。分類落實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殘疾人優惠政策,累計發放兜底保障資金1.02億元、貧困殘疾人“兩項補貼”2125萬元,確保“應兜盡兜”“應補盡補”。

萬余人口“挪窮窩”,樓上住“暖心房”樓下打工

馬杜橋鄉延塘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祁東縣委宣傳部供圖

位於祁東縣靈官鎮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一樓的省級扶貧車間愛軍皮具廠裡,80多名工人正有條不紊加工出口皮包。搬遷戶蔣小珍說,她每天加工400多個皮包,月工資收入2000元左右。

3年前,蔣小珍一家4口擠在面積不足50平方米的土坯房裡。2017年底,按照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他們家分配到100平方米的安置房,政府還給她安排就業。

2016年4月,全縣啟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選擇在靈官、馬杜橋、風石堰、鳥江等10處集鎮中心地段,回購用於商品房開發的出讓地,建設集中安置點。投入資金近7億元,建成安置房3298套,建筑面積近30萬平方米,並配套建設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在集中安置點附近,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按每戶安排0.15至0.20畝土地,作為搬遷對象的菜園子,確保蔬菜自給。並免費為搬遷對象戶提供小區管理服務。

祁東在靈官等集中安置點創辦扶貧車間,為貧困戶就近就業提供就業崗位。依托“五個十萬”特色產業,組建國有性質的祁東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縣財政投入專項資金,使全縣3298戶11994名搬遷對象入股該企業,確保搬遷戶每年按股金分紅收入1300元左右。公司還安排300多名搬遷對象在企業務工,人均月收入2000元左右。

2015年底,祁東縣統計有易地扶貧搬遷對象3298戶11994人。目前,全縣11994名搬遷對象簽訂產業幫扶協議,4876名有勞動能力的搬遷對象實現就業,863名搬遷對象實現兜底扶貧,確保了有勞動能力的搬遷對象家庭至少實現了1人穩定就業,真正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搬遷群眾的歸屬感、獲得感和幸福感可觸可感。

一條條平整的水泥路通到家門口,一群眾出行更方便了﹔ 一間間新磚房拔地 而起,貧困戶住得更安心了﹔ 一個個扶貧產業在田野鄉間興起,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信心更足了……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祁東縣將繼續發揚“包容含蓄、頑強拼搏、與人為善”的黃花菜精神,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

(責編:李淑靜、唐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