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長沙11月17日電 金秋時節,湖南益陽桃江浮邱山上,一顆千年古杏散落下金黃的銀杏葉,順著浮邱山往下遠眺,大片平整后的土地上村民正抓緊時間播下油菜籽,靜待來年開春油菜花開。
“千年古杏、百畝油菜田,山上山下連成一片,再配上水果、蔬菜採摘體驗,浮邱村將會成為新的鄉村旅游網紅打卡地。”談起明年即將呈現的美景,浮邱山鄉黨委書記夏薇在心中也播下一顆希望的種子。
浮邱鄉裡整潔的村道,規整的菜園,池塘邊垂釣的老人……勾勒出一幅和諧靜謐的鄉村生活場景,這樣的畫面如今在桃江縣農村隨處可見。基層面貌發生的改變,離不開今年初縣裡推行的鄉村網格化管理和志願服務工作,讓美麗鄉村建設“裡子”“面子”都煥然一新。
“網格化”治理促有效溝通
“帶著項目資金來到浮邱山鄉,面對農村99、61、38隊伍, 如何因地制宜發揮優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成為首要解決的問題。”3年前來到浮邱山鄉任職的夏薇,發現農村最缺失的是如何將村民們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地建設家鄉。
農村要建設、發展起來,必須依靠廣大村民配合、支持整體規劃建設,解決基層群眾不理解、不支持、有意見的事,才能讓群眾願意邁著步伐一起前行,通過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提升廣大群眾幸福感。
為從源頭解決這一難題,夏薇和班子成員實地調研走訪、外出學習、多次集體討論后,2019年浮邱山鄉提出探索創新基層治理,率先開展網格化管理的試點工作,打破了當地農村多頭管理、無序治理的現狀。
浮邱山村黨支部書記王俊斌介紹,全村劃分為4個網格,配備“三長”(即黨小組長、村民小組長和婦女組長)、“三員”(即網格員、調解員和保潔員),負責網格內的村民基本信息採集、矛盾調處、檔案管理、環境治理、村情民意收集等工作。
在今年年初的疫情防控過程中,網格化治理發揮出巨大作用。“每個村都要統計從湖北返鄉人員信息,我們‘三長三員’接到通知馬上鋪開工作。”王俊斌介紹,當天僅用3小時就把全村情況排查完畢,全村近3000人口流動信息完全掌握。
網格化治理實施后不但提高了基層工作效率,還減少了村民的矛盾糾紛。
其中,網格化治理將矛盾糾紛調解的職能下移到網格,由與群眾更為熟悉、親近的黨小組長、調解員、網格員等調解群眾之間的矛盾糾紛,使矛盾糾紛化解在網格,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村。
走進黨小組長陳建軍家一樓設置的黨群服務室時,他正在整理群眾意見登記冊。他說:“附近居民閑暇時總來這裡坐一坐、聊一聊,平時看到的問題、個人的小訴求就會不經意間吐露。我們把這些問題收集起來反饋給村一級,使老百姓的聲音有人傾聽,矛盾解決后鄰裡關系也就更融洽。”
翻開群眾意見登記冊反饋欄,發現今年6月份來,浮丘山鄉的村民矛盾糾紛基本化解在網格內,沒有向村委上報過一起,真正讓小網格在基層發揮出了大作用。
“網格化治理的模式通過面對面的有效溝通,讓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也讓干群關系得到柔化,群眾願意攜手邁進步伐是網格化治理的成功。”村裡發生的變化讓夏薇感到十分欣慰。2020年以來浮邱山鄉總結試點模式,在全鄉17個村遍地開花推行網格化管理,打造出“以黨建為引領,以基層自治組織為依托”的基層社會治理新體系。
“規范化”助力提高環境意識
“以前臟亂庭院變成了示范庭院,垃圾隨意堆積轉變為垃圾分類有序,原來不敢想的場景變成了現實,現在村裡環境看上去就是一幅畫。”參與農村環境整治的石牛江鎮村民胡春陽激動地說道。
桃江縣南部的石牛江鎮坐落於桃花江兩岸,秋日裡河流、田地、農庄構成一道靚麗的田園風景,這一切得益於石牛江鎮在網格化治理推動下,對農戶庭院環境提出“千戶示范、萬戶整治”的整治規范。
兩年前,石牛江鎮農村道路兩旁雜草叢生、垃圾堆放隨處可見,蔓延開來地垃圾惡臭讓行人不禁捂住口鼻,村民對此現象頗有意見……讓人堪憂的人居環境,使得解決農村環境問題迫在眉睫。
今年鎮裡推行網格化之后,不僅規范了農戶庭院整治標准,同時還建立起“農戶+村組+公司”生活垃圾三級分類減量處理模式,將垃圾分類“六法”貫穿於三級減量中,徹底改變了農村“三亂”亂象。
“能賣錢的廢品賣給保潔員,能填坑鋪路的灰煤碎磚瓦礫就近填埋,枯枝落葉灰屑則在灶塘燒成草木灰,爛菜葉、果皮等則在菜園挖坑漚制。”石牛江鎮黨委委員溫德民介紹,“三級分類減量”的運轉,實現村鎮垃圾中轉減量40%以上,垃圾減量達810噸,鎮級廢舊物資分揀中心每月回收低值物30噸左右,保潔員回收廢舊物資月人均創收400元以上。
村干部和村民們在網格化制度中分工明確,保潔員負責公共區域衛生清掃、垃圾分類處理和督促﹔村民志願者對孤寡、殘疾等家庭親自上門進行服務,逐步實現由鄉到村、村到農戶網格化管理的全覆蓋。
村民由最初“自掃門前雪”,紛紛變成自主前來參與村裡人居環境整治,家家都是干淨的農家院、規整的蔬菜園、分類式擺放的垃圾桶,農村環境整個變了樣,鄉鎮給人一種充滿活力的感覺。
“垃圾分類、污染減量、舊物利用……石牛江鎮網格化環境治理的成效為其他鄉鎮積累了不少好經驗。”溫德民介紹,農村地區是熟人社會,村民之間做的好不好關系到“面子”問題,我們通過月度排名、手機群裡實時監督發照片、通報表揚先進典型等方式,讓做得好的村民有榮譽感,沒做好的村民想著下次迎頭趕上,從而帶動全體村民參與其中。
一系列的措施讓亂丟、亂扔、亂倒陋習從源頭得到遏制,如今示范農戶、示范屋場、示范小組、示范村庄在桃江縣農村“遍地開花”, 一個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新標杆”得到當地老百姓的肯定和點贊。
“志願化”服務改變村民觀念
“攝像頭不但給村民帶來安全感,也給想要犯案的潛在人員以威懾。”走進浮邱山黨建引領創新基層治理點,一塊監控顯示屏幕映入眼帘,屏幕上以戶為單位實時顯示出村民家門前攝像頭拍攝情況。
今年2月便民服務員熊喜愛查看監控,發現江光榮家門前坪裡有一桌象棋,旁邊多名群眾圍觀,她迅速與村干部上門進行勸散,並對聚集群眾講道理:“現在是疫情防控期間,人員聚集將導致新冠肺炎傳播,我們村從湖北返鄉的有十幾個人,要注意防范,盡量不要串門。”
浮邱山村黨支部書記王俊斌介紹:每戶家庭隻需開通親情號消費就可安裝監控系統,將攝像頭接入村裡設立的“平安鄉村”村級監控平台,村裡外出打工的勞動者利用平台,可以對在家裡的老人們實現“電子保姆”功能,讓他們更放心、更安心。
該平台僅僅是桃江各鄉鎮在推進網格化管理與志願服務工作上的一個“硬核”舉措。
設立黨群服務室,探索志願服務與便民服務相結合新模式﹔將網格化工作納入黨員積分管理與鎮村干部的績效考核﹔制定民情記錄本與網格員工作日志本……這些舉措都有效促進了網格化管理和志願服務工作的落地。
農村相比城市實行網格化管理,更多的需要依靠當地村民進行志願服務,建立志願服務微信群,成立“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志願者服務隊,提供24小時上門服務,有效發揮基層黨組織、黨員引領鄉村治理的先鋒模范作用。
“別人村裡這麼干淨,你們都去那裡參觀,為什麼我們村不能搞好環境衛生呢?”桃江縣鲊埠回族鄉的村民蔣菊娥表示:我抱著改變家門口環境衛生的想法,成為當地一名網格員,志願服務周邊十多戶村民,希望通過為大家打掃衛生帶動全村人進行環境衛生整治。
緊緊依靠黨員、村民共同參與志願服務,優秀村民還將在年底村民代表大會上進行表揚,榮譽感的加持使不少村民積極投身到志願服務中來,從而也帶動更多村民加入其中共同建設美麗家園,大家的觀念也由“不關我的事”向“我們一起努力”的改變。
“我們村民每天晚上都要散步,不少人拿著鉗子出門,一邊走一邊把路邊垃圾夾起來放進垃圾袋,現在已成為大家的一種習慣。”鲊埠回族鄉村民蔣菊娥拿著鉗子跟我們演示的同時露出自豪的表情。
目前,桃江縣247個村(社區)已建立網格2439個,確定網格員12906名,共聯系農戶245301戶,實現全縣人員管理和志願服務活動全覆蓋,黨建引領有效助力“網格化管理+志願化服務”,村干部更有底氣和信心帶領村民們建設和愛護自己的生活家園。
“鄉村振興應該緊緊依靠群眾,真正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才能確保工作富有成效,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桃江縣人居環境推進辦主任張宏說道。(記者 林洛頫 實習生 覃璇子 劉凡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