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株洲:全民治水 向江河湖泊許下一個清澈的諾言

匡瀅 實習生 馬翠鮮

2020年12月09日13:32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碧水清波,幾隻白鷺或飛舞或休憩。“白鷺是一種對生活環境要求很高的鳥類,這幾年河長制政策落實了,環境越來越好了,它們才定居在這裡。”茶陵縣副縣長楊定桃介紹。

洣水至清,於是白鷺在這裡棲息,這是大自然對株洲市河長制工作成效最美的稱贊。

株洲市是全國唯一一座以“洲”命名的城市,境內的“萬塘千庫百河兩水匯一江”形成了一張巨大的水網,這樣的地理環境決定了水環境治理的重要性。株洲市以“全域Ⅱ類水”為總目標,致力以河長制促河長治,目前湘江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全市地表水體水質優於Ⅲ類標准,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被評為“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

“水是生命之源。打造幸福河湖的目的就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麗河湖的向往,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河長制的工作將持續推進,希望能夠得到全民重視、全民參與,從而實現全民受益、全民幸福。”株洲市副市長、市河長辦主任顧峰如是說。

從省內到省際,治水多方聯動配合

洣水茶陵段治理后風光。馬翠鮮攝

近年來,株洲市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河長制的強大動力和總基調,率先進行“四辦合一”體制機制改革,將市兩型辦、市河長辦、市創建辦、市湘江辦整合為生態文明建設服務中心。同時探索出“五化”模式推進河長制工作,即基層建設標准化、河長巡河履職規范化、河湖治理系統化、河湖管護長效化、社會監督多元化,高標准推動河長制工作向縱深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瓷城古韻·一江兩岸”項目是株洲市重點建設項目,項目位於株洲市醴陵市核心區,沿江風觀帶長約6.3公裡。項目開工以來,城市形象穩步提升,市民休憩空間實現質的突破,防洪防汛功能備受贊譽。

家住醴陵五環都會小區的68歲楊青梅老人,出門散步時,總要拉上老伴去家對面的淥江廣場上瞧瞧,她滿心歡喜:“現在和老姐妹們跳廣場舞,就有個好地方了!”這個項目現已成為市民宜居的生活空間、城市文化的形象地標、游人向往的休閑勝地。

而在醴陵東富鎮蓮石村,一支施工隊正對河流岸邊表層植被加快清理。這是淥水樣板河綜合治理工程,不久后,這裡將被打造為綠意盎然的景觀帶,成為當地百姓休閑游玩的好去處。“我們上足人員設備,加班加點搶工期,保証在明年2月初,把現場工程全部完成。”項目經理趙英聯表示。

蓮石村是萍水入湘第一村,是淥水的上游河段。在湘贛交接地,兩省對上下游水質展開了一場“對賭”。去年7月,兩省省政府共同簽署《淥水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即上游當月超標賠付下游100萬元,下游受益每月補償上游100萬元。這是一種必將實現雙贏的良性競爭,上游水質的持續改善,將給下游治水帶來十足的信心。

從行政到民間,全民守護家鄉一江碧水

蘆淞區白關鎮行政河長在巡河。馬翠鮮攝

在株洲市醴陵市王仙鎮河長辦,一幅地圖佔據了辦公室的半面牆。這是王仙鎮的河流分布圖,圖上所有的河段、碼頭、橋梁以及河長公示牌標注得清清楚楚,這樣的河長辦頗有些指點江山的意味。

而一旁的檔案櫃裡整整齊齊擺放了各級河長的巡河聯動記錄本,按照“每旬一巡”的制度,“每十天河長們就要在記錄本上記錄該次巡河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同時提出處理意見,並將動態跟蹤的處理結果記錄在冊。”鎮黨委書記、第一總河長文慶介紹。這是株洲市河長制落實在基層的樣本之一,也是全市5152位河長、警長的日常工作。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株洲市在河長制工作過程中摸索出“創新‘五化’”模式,高標准推動河長制工作向縱深發展。通過河長職責“四字訣”、巡河“三步法”及APP+紙質“兩同時”等制度,要求河長厘清職責、規范流程與記錄,株洲市將河長巡河履職規范化,打通了河長制工作的“最后一公裡”。

此外,株洲市還招募了5000名民間河長,他們是由一批熱衷於河湖守護公益事業的環保志願者組成的,他們大多來自株洲市各環保志願者協會、相關社會公益團隊及離退休干部和一批民間人士。

大雪時節,一群身穿藍色馬甲的志願者來到東陽湖,開始了每月例行的公益活動,他們是行政河長最得力的助手和守護河湖健康的另一雙“眼睛”。

“我們這裡年紀最大的有75歲了,最小的還在上中學!”株洲市民間河長茶陵大隊隊長周石文介紹道,“來到這裡就是為了保護我們的母親河,能讓我們家鄉的環境越來越好,讓更多人看到茶陵美麗的風光。”

“河長制+”,治水只是第一步

蘆淞區大京水庫無人機巡河。馬翠鮮攝

楓溪港上,一台無人機時而盤旋在空中,時而掠過河面,靈活自如。這是蘆淞區的在全市率先採用的無人機巡河,開啟“天眼”后,巡視效率更高、效果更直觀,還可以精准定位問題所在地的經緯度。

無人機為河長制插上“科技的翅膀”,與此同時,河長制也為貧困戶帶去了新的希望。

2019年,茶陵遭受嚴重的洪澇災害,洪水給洣江街道渡裡村造成很大影響,沖毀堤岸和土地百余畝,植被破壞、河床凌亂,本就是貧困村的渡裡村更加雪上加霜。

而現在,“河長制不斷推進,環境越來越好,我們有條件運用綠水青山生態河流優勢推動旅游業發展,縣裡打造了農家樂餐飲業、火龍果扶貧產業基地,帶動不少農戶富起來,許多貧困戶在基地務工,並且簽訂協議直接享受產業分紅。”茶陵縣副縣長楊定桃介紹。

河道治理后的渡裡村,美麗的河堤已成為村裡的一道靚麗風景,與村內的火龍果產業基地、農家飯店一起吸引了不少縣內外游客的到來。

不僅如此,茶陵縣還提供了公益崗位讓農民增收。

茶陵縣一貧苦戶譚偉兵高興地說道,“我在洣水河邊作河道保潔三年多了,政府給我們發了工資,加上另外的扶貧補助,家裡三口人一年能收入15000元,生活明顯好了!”。

目前,茶陵縣以共安排河長制公益崗位649個,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佔70%以上,全年為貧困人口發放公益崗位工資約450萬元。

助力脫貧攻堅是河長制推進過程中的重要貢獻,但“河長制+”絕不僅限於此,治水的同時,蘆淞區的服裝產業也不斷向好。

新蘆淞洗水工業園內機器轟鳴,各式各樣的服飾經過洗水工業變得色澤鮮艷,而工業污水經過集中處理也變得干淨透明。

株洲市蘆淞區是中南地區最大的服飾生產和交易基地,年產值近800億元。服飾產業帶動洗水行業迅速發展,曾經,洗水行業門檻低、生產企業眾多,為提高效益不少洗水廠偷排漏排廢水廢氣,成為了影響湘江水質的痼疾。

針對洗水行業存在的問題,蘆淞區提出了“三統兩集”的綠色轉型之路。2017年7月,蘆淞區洗水工業園投產運營,引導洗水企業兼並重組,全面實施設備技術升級,這是全省唯一的洗水工業園。

目前,工業園工業污水100%處理,排放達到國家污水處理一級A標。不僅如此,蘆淞服飾產業從業人員超10萬人,市場年成交額超過500億元。“全國每四條女褲中就有一條來自蘆淞區。”蘆淞區水利局黨組書記黃永立介紹道。

在除水害、提水質的同時實現了保民生、促產業,轉型升級后的洗水行業,從根本上改善行業的環境污染問題,將“黑產業”成功轉變為“綠產業”。

治水只是第一步,水清景美也只是河長制工作的“第一塊獎牌”,“河長制+”將為株洲的發展帶來無限可能。

(責編:李淑靜、彭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