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收入增長帶來穩穩的幸福

2020年12月21日08:35  來源:長沙晚報
 
原標題:收入增長帶來穩穩的幸福(奔向現代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特別報道)

  充滿煙火味的“夜經濟”給長沙增添了許多活力,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羅杰科 攝

  充滿煙火味的“夜經濟”給長沙增添了許多活力,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記者 羅杰科 攝

  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資制度,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決定報酬的機制,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

  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事業,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

  ——摘自《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從古到今,群眾收入都和幸福指數息息相關。收入增長了,百姓心裡有底,才能安居樂業。

  日前,《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機制。

  長沙城鄉居民持續增加收入的願望,正在一步步實現。  

  居民對收入保持增長充滿信心

  今年10月,國家統計局長沙調查隊發布的一份調查顯示,在回答“對未來經濟持續恢復、收入保持增長是否充滿信心”時,有93.26%的受訪者選擇“有信心”,其中,表示“非常有信心”的佔60.64%。超八成受訪者表示2020年三季度的家庭收入與疫情初期相比有增加或持平。

  這個夏天開始,充滿煙火味的“夜經濟”給星城增添了許多活力。1995年出生的熊慧敏就是其中一名“手藝人”,她和老公在南門口經營一家手工零食小店,由於口味豐富且獨特,用料干淨又實在,店裡生意很紅火,擁有一批忠實的回頭客。她說:“其實我畢業后就在開店,至今也有3年了,去年一年就賺了20多萬元。”

  “這些零食都是我們手工制作的,加上網購打包,我們每天要忙十來個小時。”熊慧敏笑道,辛苦與回報是成正比的,小兩口用賺來的錢在長沙買房定居,日子過得很充實。

  據《湖南統計年鑒2019》顯示,2018年長沙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93293元,比上年度增長9.5%。

  跑滴滴的孔師傅每天凌晨5時就出車了,據他說,早起給車輛充電更省錢。2015年開始,他就從事網約車行業,至今也有5年了。“如今天氣較冷,我一個月可以跑15000元的訂單,純利潤有8000多元。”孔師傅表示,雖然每天比較辛苦,好在收入還算穩定,家庭條件也在逐步改善。

  今年4月,智聯招聘發布的《2020年春季中國雇主需求與白領人才供給報告》顯示,長沙地區2020年春季十大高薪行業求職期的平均薪酬為8217元/月,在全國38個主要城市的薪酬水平中排名第17位。從薪酬的分布情況來看,長沙地區薪酬水平中等,平均月薪4001元/月至6000元/月的職位佔職位總量的29.2%,8000元以上/月的佔35.5%。

  這些年,長沙居民腰包越來越充實,心裡也愈加安穩。

  為低收入人群提供就業幫扶

  最低工資標准制度就像一把“尚方寶劍”,低收入者可以用它來維護自身的合法利益,保障生活收益和勞動所得。

  記者從長沙市人社局了解到,自2019年10月1日起,該局開始執行新的最低工資標准,芙蓉區、天心區、岳麓區、開福區、雨花區、望城區最低工資標准調整為1700元/月,小時最低工資標准為17元/時﹔長沙縣、瀏陽市、寧鄉市最低工資標准為1540元/月,小時最低工資標准為15元/時。

  “我2006年中專畢業參加工作時,頭三個月工資才300元。”今年32歲的劉創回憶道。2009年,他來到長沙威沃,從事起重機吊臂的鉚焊工作,在這裡一干就是11年。“這期間我經歷了一系列焊工技能提升培訓,學歷從中專升到大專,技能等級從五級升到了二級。”如今劉創已經是焊接技師了,月工資過萬元。不僅晉升到管理崗位,他還在長沙買了房。

  在當前疫情防控常態化局勢下,長沙復工達產深入推進,居民收入快速恢復。據長沙市統計局報告顯示,今年1至9月,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685元,增長5.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60元,增長7.3%。

  在寧鄉,廖志華是遠近聞名的養蜂專家。他不僅技術過硬,還專門開了公司拓展銷路。在他的幫扶下,黃材鎮崔坪村的姜景清爹爹也在家養起了蜜蜂,就在前不久,姜爹爹收獲了30公斤蜂蜜,賺了4200多元。

  自從今年3月參加寧鄉黃材鎮“四跟四走”產業扶貧后,廖志華已幫扶近百名農戶共產出蜂蜜1600多公斤,直接增收20余萬元。鄉親們紛紛夸贊:“廖志華是個好人,耐得煩,霸得蠻,我們養蜂全靠他。”

  巧合的是,23歲的孔垂勝和弟弟也是靠賣蜂蜜掙錢。從今年夏天開始,兩兄弟從偏遠貧困的雲南老家出發,將蜂蜜運到長沙,在湘江世紀城、黃興路步行街、豹子嶺社區市場等地流動擺攤售賣。“行情好的時候,一個月能掙12000元!”孔垂勝感慨道,“勤勞是第一位的,聚集人氣也很重要,長沙很適合我。”

  “要對低收入人群提供實實在在的就業幫扶!”湖南工商大學經濟學教授聶國卿表示,對低收入主體來說,不太可能通過房屋租金、存款利息、証券投資等來發家致富,因此提供工作是其獲取收入的唯一主渠道。為提高幫扶實效,聶國卿建議創辦越來越多的針對全市各地低收入人群的網絡信息平台,想方設法讓低收入人群及時了解就業信息,把握就業機會。

  一直以來,長沙市高度重視農民工、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今年2月28日,省人社廳、市數據資源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打造的“湘就業”就業服務平台在長沙市先行上線試點,提供了大量就業信息,日訪問量達5萬人次。7月25日,長沙市人社局聯合市工信局開展了大型“直播帶崗”活動,用人單位招聘負責人化身主播進入直播間為求職者推薦職位。

  在老百姓眼中,不管金碗銀碗,隻要能增收就是好碗。

  收入分配方式更加多元

  “俗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長沙景嘉微電子公司工程師鄭先生最近很開心,工作越來越順利的同時,他業余投資的股票也是一路走紅。“我把多年的積蓄拿一部分放入股市,通過長線操作,年收益大概有十多萬元。”鄭先生表示,利用錢生錢,學會理財才能夠增加收入,也是對工資單一來源很好的補充。

  “財產性收入佔城鄉居民收入的比重,是衡量一個國家市場化的重要標志,是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指標。”湖南大學副教授蔣海鬆表示,財產性收入不僅可以刺激城鄉居民將已有的生產要素繼續投入生產,而且能夠鼓勵他們將收入積累進一步轉化為生產要素,用於擴大再生產,從而提高市場效率,保障市場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十四五’規劃建議釋放了關於收入增長的許多利好消息,為國家長治久安和民族復興打下重要的經濟基礎。”湖南萬和聯合律師事務所律師李健表示,相信國家接下來會在稅收和勞動保障等法律領域,有針對性地出台調控性法規政策,讓社會群體收支情況保持在合理穩定的狀態。

  記者手記

  據統計,2018年,長沙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93293元。1990年,湖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2014元,連前者的零頭都不及。雖然物價和工資同步在增長,但是廣大群眾的生活條件確實比二三十年前強太多了。

  勤勞致富,多勞多得,這樣的經驗從祖祖輩輩一直流傳下來。記者在採訪中遇到的能工巧匠、勤勞職工,共同的特點都是踏實肯干,收入往往不會虧待他們的付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身兼數職的“斜杠青年”如今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在不久的將來,勞動者的自由擇業權和就業機會將進一步擴大,法律和政策上允許勞動者合法兼職或擁有第二第三職業等途徑來增加報酬。

  由於勤儉節約的原因,老一輩們都擅長財富積累,讓錢生錢。房產租賃、証券投資、存款利息……各種財產要素的收益,不僅讓老百姓的荷包更充盈,也活躍了市場,提高了效率。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是“十四五”時期的重要工作任務。為此,必須切實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從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兩方面入手,切實縮小居民收入差距。就初次分配環節而言,要健全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就再分配環節而言,要增強稅收對收入差距的調節作用,同時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好廣大居民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方面的保障問題。(記者 劉樹源)

(責編:唐李晗、彭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