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經開區:志在高地 加速犇跑

2021年03月05日10:23  來源:長沙晚報
 

志在高地 加速犇跑

長沙經開區以發展新坐標解答“時代之問”

  長沙經開區鳥瞰圖。

長沙經開區鳥瞰圖。

  作為湖南自貿區長沙片區核心區塊,長沙經開區切實擔當為國家試制度、為地方謀發展的使命。

作為湖南自貿區長沙片區核心區塊,長沙經開區切實擔當為國家試制度、為地方謀發展的使命。

  2月21日,隨著首批次SWK90礦卡駕駛室順利發貨,山河智能駕駛室開發紀錄得到刷新,山河智能薄板件事業部也正式進入全新的礦卡領域。

2月21日,隨著首批次SWK90礦卡駕駛室順利發貨,山河智能駕駛室開發紀錄得到刷新,山河智能薄板件事業部也正式進入全新的礦卡領域。

  新春第一天上班,三一集團超10億元產品發往全國各地。  均為長沙經開區供圖

新春第一天上班,三一集團超10億元產品發往全國各地。 均為長沙經開區供圖

壯闊征程,有砥柱中流而波瀾壯闊﹔千年長沙,因初心不改而一往無前。

在今年“新春第一會”——全市奮力實施“三高四新”戰略全面推進高質量發展大會上,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長、市委書記吳桂英強調,全市上下要深化認識,進一步強化政治站位、強化目標引領、強化創新實干,以更堅定的決心實施“三高四新”戰略、推進高質量發展。

誰是長沙實施“三高四新”戰略的中流砥柱,誰又能讓長沙秉持初心而無所畏懼?

是工業園區,還是工業園區。

在長沙1.18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十余個工業園區貢獻了全市一半以上的規模工業總產值。其中,長沙經開區獨樹一幟。

1月27日,全國218家國家級經開區上一年“大考”成績出爐,長沙經開區穩居第17位,位列全省第一。

於長沙經開區來說,2021年,是歷史意義非凡的一年——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正式邁入“十四五”,自貿區建設出征開拔,“兩個率先”加速犇跑,“三高四新”豪邁出發。

作為湖南自貿區長沙片區的核心區塊,作為長沙經濟發展主力軍、主陣地和主戰場,在打造“三個高地”征程中,長沙經開區將如何當先鋒走前列?

2月25日,長沙縣、長沙經開區、長沙會展新城在奮力實施“三高四新”戰略全面推進高質量發展中當先鋒走前列工作推進大會舉行。

“星沙應有英雄氣,志在高地勇向前。我們將時刻保持攻堅狀態,與最優者‘對標’、與最強者‘比拼’、與最快者‘賽跑’,以最堅決的姿態去奪取最豐碩的成果。”

長沙市委常委、長沙經開區黨工委書記、長沙縣委書記、長沙高鐵新城黨工委書記沈裕謀表示,在打造“三個高地”方面,長沙經開區、長沙縣不僅有自己的抓手,也有自己的擔當。

抓手和擔當是什麼?是園區的戰略目標。

今年以來,長沙經開區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按照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實踐要求,緊密結合園區和自貿試驗區發展實際,錨定了新發展階段的戰略目標:打造“三個高地”,奮進“兩個率先”,加快“兩區”高質量發展。

今后,這將是長沙經開區高質量發展的精神指引,也將是園區一以貫之的奮斗目標,更是園區爭當排頭兵的動力源泉。

加速“五大產業”邁向“四化”,打造現代化產業高地

2020年,長沙經開區保持昂揚斗志,奮斗姿態,打贏了疫情防控阻擊戰和社會發展保衛戰兩場硬仗,園區發展逆勢而上,各項經濟指標持續飄紅,規模工業總產值達到2530億元。

邁入“十四五”,一家規模工業總產值超2500億元的園區,這個時代和城市賦予它的使命會是什麼?是先進制造業發展的高地,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是城市形象提升的“窗口”。

在“十三五”規劃收官、“十四五”規劃開局的歷史交匯期,長沙經開區提出,要打造“三個高地”,奮進“兩個率先”,加快推進“兩區”高質量發展。這個新戰略目標,既是對“三高四新”戰略的再落實,又是對“兩個率先”發展目標的再提升,更是對國家級經開區、自貿試驗區“兩區疊加”發展的再加力。

這是園區對這一“時代之問”給出的答案。

“作為省市工業經濟發展和自貿試驗區建設的主陣地、主戰場和主力軍,主攻先進制造業、深化改革開放是立區之本、強區之基。”

在長沙經開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張慶紅看來,園區率先打造“三個高地”,尤其是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有基礎、有優勢,更有責任和擔當。

首先,發展先進制造業有基礎。

經過多年積澱,園區形成了工程機械和汽車兩大千億產業集群,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迅速。特別是近年來,以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為核心導向,“兩主一特”內涵日益豐富升級,初步形成了工程機械及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產業、汽車及零部件產業、以新一代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為特色的電子信息產業、以區塊鏈為核心的數字經濟產業、生物技術及生命健康產業“五大產業”。

上述五大產業,或是服務國家戰略、具有支撐作用的支柱產業,或是對國民經濟具有帶動和影響作用的先導產業,或者是在制造產業鏈上有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又或是代表新一代技術發展的趨勢和潮流。

工程機械是園區第一大產業,擁有三一重工、鐵建重工和山河智能3家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企業。2020年工程機械產業產值創歷史新高,達1615億元,比上年增長22.8%。

汽車及零部件產業早在2017年實現了千億產值規模,目前集聚了上汽大眾、廣汽三菱、廣汽菲克、吉利新能源、北汽福田、三一重卡、博世長沙、索恩格等企業。

除此之外,長沙經開區軌道交通企業有鐵建重工、中車通號,新一代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吸引了國科微電子、韶光半導體和比亞迪IGTB項目的入駐,以天河國雲為代表的區塊鏈產業成為園區的“新名片”,中南源品在干細胞領域取得的豐碩成果引領著全省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方向。

其次,打造先進制造業高地有優勢。

今年以來,長沙經開區企業市場表現延續去年火熱態勢,頻頻傳來好消息,為園區一季度實現“開門紅”,奠定了良好基礎。

索恩格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去年11月,索恩格單月產量歷史上首次突破100萬,自2005年起累計產量突破6000萬,這是索恩格中國發展歷史中的重要時刻,是其高質量快速發展的新裡程碑。

1月28日,山河智能舉行2021年開年全球發貨儀式。數十輛大貨車滿載液壓靜力壓樁機、旋挖鑽機、挖掘機、起重機、高空作業設備等200多台套產品,列陣以待,總計金額近6億元,發往全國各地及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去年,山河智能營收增長26.78%,挖掘機增長46.51%,位於行業營收增速第一。

2月17日,三一集團總價值超10億元,首批600多台三一泵車、車載泵、攪拌車、起重機、旋轉鑽機等同時發車。

打造高地,簡單地說,就是要搶佔發展尤其是關鍵技術“制高點”。

張慶紅表示,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長沙經開區將堅守“重要”定位、瞄准“先進”方向、凸顯“高地”要求,深入實施湖南省先進制造業高地“八大工程”和市委、市政府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三年行動計劃,在優勢領域精耕細作,推動中小企業“專精特新”,打造以先進制造業為主導的現代化產業高地。

具體而言,就是要把長沙經開區“六大重點工程”作為打造先進制造業高地的支撐,立足優勢,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加快實施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區建設工程、“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先導區建設工程、智慧園區示范區建設工程、國家區塊鏈試驗區建設工程、生物技術及生命健康產業培育工程、全球裝備維修再制造中心建設工程。通過六大工程,加快“五大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發展,打造世界級工程機械產業集群、比較優勢明顯的全國汽車產業新板塊、集成電路細分領域“芯”高地,建設全國一流的綜合性數字經濟產業示范區、一流生物技術及生命健康產業集群。

突破關鍵核心環節瓶頸,打造科技創新高地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居於核心地位。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河智能時強調,自主創新是企業的生命,是企業爬坡過坎、發展壯大的根本。關鍵核心技術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此前,長沙經開區出台一系列科技創新政策,用“真金白銀”鼓勵和扶持企業加大創新力度,加強校企合作,增加研發投入,形成原始創新、集成創新、開放創新、持續創新的技術創新體系。湖南自貿試驗區獲批后,第一時間發布《關於加快湖南自貿試驗區建設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高科技園區的實施辦法》,加大園區企業在科技創新、知識產權方面的扶持力度。

去年8月,長沙市工程機械(裝備制造)關鍵技術供需對接會暨長沙市技術轉移轉化基地授牌儀式在長沙經開區舉行。

會上,來自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7家高校院所和企業共發布超寬帶雷達、高端制造機器人、慣性導航以及礦山機械、液壓技術等產業關鍵技術29項﹔三一集團、恆天九五、鐵建重工、啟泰傳感等4家裝備制造企業發布了技術需求16項。與會的80余家鏈上企業和高校院所在現場達成技術接洽意向十余項。

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指示,山河智能持續踐行“先導式創新”戰略。2月21日,隨著首批次SWK90礦卡駕駛室順利發貨,山河智能駕駛室開發紀錄得到刷新,山河智能薄板件事業部也正式進入全新的礦卡領域。

筆者了解到,SWK90礦卡駕駛室從項目立項啟動會議至產品下線僅耗時78天。把開發速度由半年大幅縮短至78天,山河速度領跑行業。

長沙經開區要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就要在關鍵核心環節,尤其是受制於人的重大瓶頸問題上有所發展、有所突破、有所作為、有所建樹,形成“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的生動局面,方能真正在科技自立自強中形成核心競爭力。

在實施“三高四新”戰略,揚帆再出發的號角吹響后,長沙經開區迅速動起來、干起來、嚴起來,上緊“發條”,開足馬力,堅持“四個面向”,大力實施科技創新“七大計劃”,加快重大創新平台建設,積極引進高端創新人才,激發企業自主創新活力,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打造以產學研協同為主方向的科技創新高地。

大力構筑創新平台。加大校企、院企對接力度,推動與軍科院、國防科大、湖南大學、中南大學的進一步深度合作,爭取有大科學裝置或國家實驗室落戶﹔積極支持企業科研專家參選工程院院士,爭取早日實現工程機械院士“零的突破”。鼓勵相關企業借鑒復制鐵建重工國產首台新型千米級水平取芯鑽機、山河智能國內首台液壓混合動力挖掘機等研發經驗,加大自主研發力度,搶佔技術制高點。

大力提升本地供應配套率。突出抓好三一集團銷軸項目實施,為區縣城乃至全市工程機械產業解決零部件銷軸的共性供應問題﹔積極推進比亞迪IGBT等項目,重點發展集成電路設計和功率半導體器件,協同推進制造、封裝測試、新材料等上下游產業發展。

大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搶先布局5G、人工智能、新材料、生命科學和生物科技等戰略新興產業,加快形成新的增長極。全面落實《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5G+”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指南》,積極推進基於5G的設備智能控制與參數優化、5G+機器視覺質量檢測等十大應用場景落地,建設三一集團、鐵建重工等一批“5G+工業互聯網”示范工廠,採用自動化、柔性生產、現代工業軟件、AI、大數據等技術對生產線進行技術改造,加大智能化裝備研發力度,加速培育星沙“智造”新品牌,全力打造以智能化、數字化為方向的制造業產業集群。

到2025年,預計長沙經開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佔主營業務收入比例達3.8,高新技術企業產值佔規模工業總產值的比例達85,每萬產業人口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00件。

搶抓“兩區”疊加機遇,打造改革開放高地

去年9月,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獲批,長沙經開區成為湖南自貿試驗區長沙片區的核心區塊。

湖南自貿試驗區的獲批,是園區繼2000年升格成為國家級經開區之后,又一次重要的歷史發展機遇,推動園區發展站上新的戰略高度。

面對這一歷史性機遇,長沙經開區深刻認識到國家級經開區“前有標兵、后有追兵”的激烈競爭態勢,深刻把握國家級經開區、自貿試驗區疊加特征優勢,切實擔當國家級經開區在產業發展、科技創新、對外開放的使命,以及自貿試驗區在為國家試制度、為地方謀發展的使命。

恰逢國家級經開區、自貿試驗區“兩區”建設重要發展機遇,長沙經開區在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中將展現怎樣的新擔當,做出怎樣的新作為?

——繪好藍圖建設自貿區平台。

當前,三一科學城、國際金融港、國際人才港、國際先進制造業總部經濟中心、國際人才公寓、湖南(長沙經開區)知識產權服務中心等重大功能性平台項目已編制好實施方案,開始前期場地選址、規劃設計、招商宣傳等工作,金融、人才、總部經濟等政策正抓緊完善。

新春以來,三一科學城向陽而生。這個由三一集團與長沙經開區聯合打造的平台,總投資180億元,將集聚高端裝配制造業核心零部件研發,技術總部中心、科技港、國際社區等。

三一集團副總經理陸犇介紹,作為湖南自貿區長沙片區最核心的區塊,長沙經開區板塊重點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產業。而三一科學城將聚集最尖端的產業和人才資源,有望成為長沙經開區板塊的“智慧大腦”。

國際金融港、國際人才港、國際總部經濟中心等三大功能性平台也快馬加鞭,逐漸成型,將成長為長沙經開區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的重要引擎。

國際金融港通過打造“金融機構+金融配套+金融人才”的金融產業集群,致力建設金融資源集聚區,打造金融與高端制造業融合發展生態圈和建設金融改革創新活力區,從而引導金融創新,為先進制造業高質量高端化發展賦能。

國際人才港擬用三年左右時間,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模式,按照“一廊三區多點”規劃布局,在人民東路東六路至東十一路約四公裡范圍,建設一條“國際人才走廊”。

國際總部經濟中心定下了一個小目標:到2023年,國際總部經濟發展政策和服務環境更趨完善,新引進和培育各類國際總部企業不少於20家,新引進和培育行業商協會和貿促機構等組織不低於5家,國際總部經濟的貢獻佔比超過20%,形成集聚效益明顯、特色鮮明的國際總部經濟發展格局。

——推動自貿區案例創新成為常態。

1月1日起,長沙經開區、長沙縣在自貿區范圍內正式施行了涉企檢查“雲備案”制度。由區縣優化部門牽頭,打造涉企檢查“雲備案”平台,用信息化手段“碼”上規范入企檢查流程,並作為自貿區改革創新案例推進實施,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

“碼”上規范如何體現?具體如何操作?平台呈現方式分為PC后台管理端、微信公眾號應用端兩部分,應用端即相關職能部門在執法檢查前需利用涉企檢查“雲備案”平台,填寫一個備案表,然后線上提交給優化部門進行備案,完成備案后會生成一個不可篡改的二維碼,企業在接受執法檢查時可驗証此二維碼並填寫反饋評價及建議。職能部門在執法過程中可以填寫檢查內容、記錄檢查工作中的信息,供各級部門共享結果。管理端則是監管部門可以通過二維碼對檢查事項內容進行整理、形成規范有依據的檢查事項,查詢各職能部門檢查工作的落實情況。

——加速自貿區制度創新成果落地。

湖南自貿試驗區長沙片區涉及的113項改革事項中,長沙經開區區塊可承接98項,其中牽頭或責任改革事項14項。

未來,長沙經開區將聚焦制度創新,圍繞113項改革事項,特別是14項改革任務,依托商務部研究院等智庫機構,前期報送了25項案例經驗,經反復論証,首批確定了工程機械二手設備出口、融資租賃服務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數字知識產權保護、打造涉企檢查“雲備案”平台、“5G+工業互聯網”等5個作為重點突破的改革課題先行先試,其中有3個課題已經啟動實施。

一系列平台建設、案例創新和制度創新,讓湖南自貿區長沙片區長沙經開區區塊活力迸射。至2021年1月28日,該區塊累計擁有市場主體7595戶,其中2020年9月21日至今,累計新增市場主體794家。

“園區是‘三高四新’戰略的承載地。制造業是‘本’,制造業是星沙的靈魂,實體經濟是星沙人民的使命和追求。以制造業為本,以創新與開放為兩翼,這架飛機就會行穩致遠,因為開放和創新,最終要體現在制造業的發展和壯大。”

志在高地,加速犇跑!這份“時代之問”的園區解答題,請收好。(黃姿 胡鴿 李廣軍)

(責編:羅帥、彭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