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職故事】

全國人大代表文愛華:提升金融科技水平 增強金融普惠性

李芳森

2021年03月08日11:18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建設銀行湖南省分行黨委書記、行長文愛華看來,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提高金融服務覆蓋率,提高金融服務可得性,提高金融服務滿意度,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有利於促進金融業可持續均衡發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助推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升級,增進社會公平和社會和諧。

但文愛華認為,傳統金融並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好普惠金融發展的矛盾:一方面普惠金融是以弱勢群體為重點服務對象,強調金融服務覆蓋面和可得性,重視消除貧困、實現社會公平。另一方面普惠金融屬於金融范疇,既不是慈善金融也不是扶貧金融,應遵循金融資源稀缺性條件下的市場化商業化配置規律,按照金融風險收益相匹配原則實現金融資源供求雙方的有效配對。

“若普惠金融業務收益無法覆蓋風險成本,那麼部分金融機構將缺乏主動配置更多的金融資源來開展普惠金融業務的動力,也難以實現可持續性發展。”雖感普惠金融當下的困境,但文愛華認為,《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出台,給普惠金融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強金融普惠性”。

並且,當前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已在重塑金融業所倚賴的信用基礎,作為基於科技要素驅動的創新,金融科技可以降低金融業務的風險成本、經營成本,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拓展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對普惠金融領域提供了顛覆性動能,為從根本上解決普惠金融基本矛盾提供了可能。

對此,文愛華建議:加快數據立法工作。明確數據的所有權,大數據是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必須進一步對數據權屬問題予以明確,包括數據使用權、數據收益權、數據共享權、數據知情權、數據更正權﹔加強網絡安全與隱私保護,對如何處理好個人隱私與國家社會安全的關系、個人隱私與公民知情權的關系、個人隱私與數字經濟發展的關系等予以明確。

同時,優化金融監管。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適當放寬一些限制,設置一定容忍度,鼓勵銀行大力開展金融創新﹔進一步優化征信環境﹔完善征信系統建設,逐步接入企業的工商、司法、稅務、行政、環保、質監等業務數據。

此外,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從國家層面加強金融科技建設,金融科技事關國家金融競爭力,必須從國家層面加強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和移動互聯等新技術的研究,並對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進行技術輸出﹔建設國家數據統一共享開放平台,在統一的規則下有序開放共享數據資源,加快政府和公共部門的數據開放,推動互聯網企業數據資源的交易與共享,避免形成“數據孤島”。

並且,進一步加強平台建設,服務普羅大眾。銀行應充分利用自身的金融科技能力,助推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深入到智慧政務、互聯網+監管、新型智慧城市等“數字中國”建設的各個領域,助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強化與互聯網平台的合作,以銀行專業金融理念和風控手段工具,與互聯網企業的科技力量、海量交易數據進行對接,共同搭建互聯網消費場景,打造風險可控、符合監管要求的互聯網金融﹔加強與企業的合作,通過搭建平台和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幫助企業提升資源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有效管理風險,以新金融助力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協同發展﹔通過平台建設,盡可能地觸達更多客戶,根植普羅大眾,尤其要服務好傳統銀行業務難以覆蓋的客戶,比如鄉村金融等領域﹔推進平台整合。銀行應該運用大平台、大生態的思維,盡可能融合更多的服務方加入,構建能滿足用戶完整、連續需求的綜合生態。

最后,創新產品服務,賦能小微企業。以金融科技降低風險成本,創新信貸產品﹔以金融科技降低經營成本,提供方便快捷的線上服務﹔以金融科技搭建小微企業綜合服務平台,為小微企業提供功能齊全的金融服務和非金融服務。 

(責編:羅帥、彭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