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矮寨:彩練當空,風景獨好

2021年03月20日09:58  來源:湖南日報
 

3月15日,矮寨奇觀景區,苗族姑娘身著民族服飾在天問台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記者 辜鵬博 郭立亮 攝影報道

3月15日,矮寨奇觀景區,“苗鼓王”龍菊獻(左)在天問台表演苗鼓。矮寨大橋通車后,景區游客多了,龍菊獻回鄉受聘,專職苗鼓表演。記者 辜鵬博 郭立亮 攝影報道

從長沙出發,一路向西,直奔武陵山區而去。過沅陵,山勢大開大合起來。春天的雲由春天的風依依牽著,在山間游來漫去。

在這樣繾綣的前奏之下,乍見矮寨大橋,是一定會發出一聲驚呼的。千丈峽谷,一橋飛跨,山風浩浩,人猶如陡然凌空飛行。

2012年3月,矮寨大橋建成通車,國家8條西部高速大通道之一的湘渝高速全線貫通。

湘西,這方曾經遙遠的秘境從此不再難以抵達。一座飛虹天橋,挽卷著大山深處繽紛多彩的奇美景觀、萬般風情,伸向更美的詩與遠方。

游鳳凰、看大橋,已經成為游客來湘西旅游的“標配”

矮寨大橋,工程力學之美與環境完美融合。設計者創造性地將索塔與梁分離,減少了山體開挖量。遠觀矮寨大橋,紅色的橋身如同一條紅繩,牽起了德夯大峽谷的兩端,“線頭”隱入青蔥的山頭。

“遠觀和諧、簡潔。近看宏偉、震撼!”2021年3月15日,行走在矮寨大橋觀光步道上的常德游客周程評價。步道上,順著路面延伸的方向看,承托橋面的鋼梁將空間切割為一個個三角形,對稱、規整地列著隊,延伸到遠處。超級工程的建筑秩序感和力量感,給人以強烈視覺震撼。

最初,矮寨大橋並沒有設計觀光通道,為了讓游客登上大橋享受“雲中漫步”,建造者們又加上了這一設計。“游鳳凰、看大橋,已經成為游客來湘西旅游的‘標配’啦!”湖南高速集團湘西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涂征宇驕傲地說。

站在觀光通道上,向德夯大峽谷望去。隻見疊疊山影,在綿綿雨霧中被層層推染出去,直至剩下淡漠的痕跡。山體上,彩色盤山公路劃出“之”字,有驚無險地指向谷底。那裡土地平曠,油菜花片片,是矮寨村所在。

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是湘西世界地質公園的組成部分。經歷了多次地質構造運動,在水流沖蝕溶蝕、物理風化、生物作用等影響下,德夯大峽谷被自然之力捏塑出奇峰、溪峒、窪地、飛瀑、洞穴和形態絕美的岩牆岩柱,極具地質科考價值和美學價值。

德夯,在苗語中就是“美麗的大峽谷”的意思。山谷中,則藏著一幅多彩民族畫卷。

在古籍的記載中,武陵山區“鳥不飛度,獸不敢臨”。為了躲避紛爭,苗民先輩們篳路藍縷,在德夯大峽谷開辟了幾十個村寨。它們如同老樹吹落的種子,飄落在大山的肌理裡,長出了自己的枝椏。

吉首大學文學院教授、苗族文化研究學者田茂軍與這片土地結緣30余年。他介紹,德夯大峽谷及其附近的苗民因服飾多彩,被稱為花苗。又因其姑娘們的頭帕包得緊致、小巧,被稱為低帕苗。

“德夯大峽谷中的百獅會,熱鬧非凡。”田茂軍展示了一張照片。每年春節,這裡都要舉行規模盛大的“百獅會”活動,附近的幾十個苗寨都要派出舞獅隊赴會。“百獅會”的高潮是獅子爬桌。數十張高桌疊為7層,最上面的一張桌四腳朝上。“獅子”踩在最頂端的桌子上,表演抖毛、抓痒、跳躍、朝拜等動作。“一般舞獅隊都是年輕小伙子參與。但德夯的各個村寨裡有不少女獅隊。這些苗族女人們真是膽大心細。”

吃上“旅游飯”的人多了,貧困戶收入明顯增加了

美,需要發現的眼睛。因“溪山阻絕、非人際所履者”而藏於深閨的湘西之美,更需要能被看見、被打開的通道。

2012年3月31日,矮寨大橋建成通車。這座力與美完美結合的大橋,也成了神奇的打開美的通道。它猶如彩虹飛渡,將大山深處無盡的美,日夜不息地向著無數愛美的眼睛與心靈流淌。

1987年,德夯大峽谷就被開辟為旅游景區。但囿於交通環境和接待能力,一年的游客量不過10萬人次。矮寨大橋開通,大橋與德夯大峽谷“打包升級”,成為矮寨奇觀旅游區,游客成幾何倍數增長。2019年,矮寨奇觀旅游區累計接待游客547.43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7億元。

矮寨奇觀旅游區員工龍元斌,世世代代都住在附近的苗寨裡。他從未想過,與那些從小仰望的崖壁會有如此親近的一天。如今,距離谷底近400米的峭壁之上,人們修筑了玻璃棧道和崖頂觀景平台。游客貼著懸崖行走,整個峽谷的風光一覽無余。細看身邊崖壁,它們呈現出如書頁般的自然層理,講述著滄海桑田的故事。

像龍元斌一樣吃上“旅游飯”的人多了起來。據統計,矮寨奇觀旅游區延伸的產業鏈條,直接、間接帶動周邊村民從事旅游銷售、農家樂、民俗服務達到200多家,直接帶動1000人就業,間接帶動5000人就業。

在主游客中心、矮寨大橋景區、德夯峽谷景區,我們看到了3處扶貧商業示范街。工作人員表示,通過吸納貧困人口直接就業、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等方式,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創收、增收明顯。

咚咚咚,群山回響。

走進“天下鼓鄉”聞名的德夯苗寨,鼓聲指引著我們見到了苗族第4代鼓王龍菊獻大嫂。2002年秋天,中國苗鼓節女子個人鼓王賽在德夯苗寨舉辦,時年25歲的她一舉奪魁,拿到了“鼓王”的稱號。

但在矮寨大橋開通、旅游紅火之前,她一度收起飛揚的鼓槌和紅綢,去城裡的理發店打工。現在,游客多了,龍菊獻回鄉受聘,成了專職苗鼓表演者,還經常受邀去附近的學校傳授鼓藝。“苗鼓是苗族人民的驕傲,我希望能專心把它傳承下去。”

湘西巨變的新畫卷裡,一個聯結美的時代新高地

“嘿——”

“喂——”

空中遙遙傳來幾聲吶喊。放眼望,一處崖頂接連飄出幾朵鮮艷“彩雲”,悠悠下落。是游客們正在玩滑翔傘。

高空游潛力無限。湖南高速文旅公司旅游事業部部長、湖南省新地標旅游文化傳播公司董事長張志介紹,今年9月,他們將依托矮寨大橋,推出高橋極限體驗項目,並建成我國最長的雲中漫步棧道。“打造國內版高空極限運動的天堂,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這是我們依托公路的標志性建筑,與地方的旅游資源進行交旅融合的探索。”張志說。

張志介紹,這裡還將建設星空營地、房車營地和觀景餐廳,將矮寨奇觀旅游區建設成為日接待量超過10萬人次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張志對此頗有信心。因為矮寨處在湘西“黃金旅游線路”上,去哪兒都便利。打開地圖軟件搜索——去長沙,5小時﹔張家界,2.5小時﹔十八洞、裡耶古城、芙蓉鎮、鳳凰古城……都在一小時“朋友圈”以內。

遠方被拉近了。2019年1-8月,湘西州接待游客3484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311億元。

湘西,是一片古老的大地,見証著峰林、岩壁的滄海桑田,見証著苗族、土家族、瑤族等多民族在這片土地上的遷徙。它曾安守著文明中孤島的地位,細數著漫漫時光,用奇異瑰麗的景、勇敢而富有創造力的人,繪就出一幅古今雜糅、色彩繽紛的歷史民族畫卷。

湘西,是一片紅色的熱土,一曲曲英雄的壯歌在天地間回響。這裡,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地帶,也是紅二方面軍的搖籃。位於永順的塔臥湘鄂川黔省委舊址,位於龍山縣茨岩塘鎮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碑,銘記著湘西紅土地上的激蕩風雲。

湘西,也是精准扶貧的首倡之地,書寫了首倡之為的壯美畫卷。作為湖南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湘西州委、州政府一仗接著一仗打,一年接著一年干,扛牢責任、盡銳出戰。從2013年到2019年,湘西州貧困人口由65.78萬人減至1.57萬人,貧困發生率由31.93%降至0.6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229元增至10046元。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中,新時代共產黨人為這片土地的富饒與美好,接續奮斗著。

大美如畫卻曾深鎖於貧困與閉塞的湘西,等到了一座大美如虹的橋。它像一根銀鏈,將那些藏於山河褶皺的“珍珠”串起——裡耶的往事、茶峒的渡船、鳳凰的吊腳樓、沈從文的文字,水邊的漢子和女人……它用臂展的手,將這片古老的土地與現代文明相牽,成為打開美、聯結美的時代高地。

在湘西巨變的新時代畫卷裡,矮寨大橋本身也成為如此醒目的那一種美。“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江山多嬌,風景獨好。一橋飛虹裡,連著無盡的天地之美,人間之美。(記者 廖慧文)

(責編:李淑靜、唐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