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3月15日,德夯苗寨,苗族姑娘用傳統攔門酒儀式迎接游客,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圖②:3月16日,矮寨鎮坪朗村,75歲老人在縫制傳統苗繡。老人空閑時間做苗繡,一年可以掙4000多元。
圖③:3月14日,矮寨鎮幸福村村民楊冬成(右)在矮寨大橋觀光通道上擦拭護欄。她是湖南高速矮寨養護所的工作人員,每月收入2000多元。記者 辜鵬博 攝
3月15日至18日,記者來到吉首市矮寨奇觀旅游區,踏訪矮寨百年路橋奇觀,體驗千年苗寨風情,領略萬年峽谷風光,聆聽當地群眾的幸福故事。
以矮寨大橋為節點,周邊19個村寨被納入矮寨奇觀旅游區規劃。一橋飛架南北,引燃當地興產業、置家業激情。一橋跨越歷史,加速從脫貧攻堅邁向鄉村振興。“從半小時到一分鐘”的時間變化,譜寫出一曲氣吞山河的英雄史詩﹔“一個也不能少”的錚錚誓言,鐫刻在矮寨人民的生活巨變裡﹔“大家一起走”的光輝足跡,烙印在當地各族同胞的奮斗歷程中。“我們各族群眾,把矮寨大橋比作民族團結的連心橋、脫貧攻堅的致富橋、奔向現代化的幸福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主要負責人說。
景區帶動,興業富民有“底子”
3月15日清晨,吉首市矮寨鎮排兄村吉斗苗寨居民龍秀成像往常一樣,花30分鐘,對苗寨的旅游設施、環境衛生進行了一番巡查,做好登記后,便步行到景區旅游扶貧示范街上班。2014年初,龍秀成一家因病致貧,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政策幫扶和自身努力,龍秀成從旅游區一名普通員工晉升為部門主管,妻子在家開起了農家樂,2016年全家實現脫貧。
當天,矮寨鎮德夯村村民石金常和妻子楊蓮英,也早早來到矮寨奇觀旅游區上班。石金常家在2014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夫妻二人通過轉移就業到景區上班。通過努力,石金常也從普通保安走上管理崗位,兩個子女分別考入中專和大專學校,一家人日子越過越幸福。
“景區員工80%是當地村民。”吉首市天行健文旅公司負責人介紹。
矮寨大橋建成通車后,交通運輸部門和地方政府共同探索推進“交通+旅游+扶貧”模式,以矮寨大橋為核心,打造矮寨奇觀旅游區。旅游區借助“中國十大最美橋梁”等品牌優勢及當地古苗寨、峽谷風光的吸引力,延伸產業鏈條,帶動周邊村民從事旅游銷售、農家樂、民宿服務等。其中,緊鄰矮寨大橋的排兄村,依托景區客流,發展農家樂108家、客棧47家,2019年實現整村脫貧。
為拓寬群眾增收渠道,旅游區還在游客中心、矮寨大橋景區、德夯峽谷景區修建3處“扶貧商業示范街”,通過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吸納貧困勞動力直接就業等,帶動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
自2015年以來,為打造武陵山片區生態文化旅游中心城,吉首市積極推進矮寨奇觀旅游區提質改造——優化交通、整治環境、提升管理服務。近6年來,矮寨奇觀旅游區5A景區創建總投入達4.5億元,年均投入超過6000萬元。以創建5A景區為契機,吉首市目前已建成星級鄉村旅游區(點)5個、鄉村旅游示范村18個,旅行社及營業部增至16家,旅游車隊增至4家,旅游商品生產規模企業增至9家,接待床位達到38702床,旅游營運車輛342台,旅游從業人員超過4萬人。
矮寨大橋極大改善了當地交通運輸條件,帶動了當地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為周邊居民脫貧致富打好了“底子”、搭建了平台。
產業驅動,鄉村振興有“裡子”
矮寨大橋建成通車后,當地干部群眾因地制宜興產業、置家業,夯實鄉村振興的“裡子”。
矮寨鎮坪朗村山環水繞,群峰疊嶂,樹木蔥蘢。峒河、209國道、谷韻綠道相依相偎自西向東穿村而過,是吉首通往矮寨大橋和德夯風景區的必經之地。
橋下溪水潺潺,橋上繡娘飛針走線。走進吉首金畢果扶貧車間坪朗工作站,記者看到,數十名女工在趕制一批舞台表演服裝和定制苗服。車間負責人石利華是“大師傅”,她告訴記者,除了到車間上班,扶貧車間還向村民提供苗繡加工訂單,以計件形式在家干活,有效解決婦女“顧家、務農、賺錢”的矛盾,真正實現“持家創收兩不誤”。
來到坪朗,不能不去探訪遠近聞名的坪朗豆腐。因採用本地青皮豆、優質山泉水和傳統工藝制作,坪朗豆腐以細嫩味美而出名。石磨悠悠轉,滿村豆腐香。坪朗村農家豆腐體驗店裡,游客爭相體驗磨豆腐,品嘗豆腐腦。被譽為“豆腐西施”的石清香,10多年前在村裡成立第一個農家樂“鄉巴佬”。矮寨大橋通車后,游客暴增,其農家樂從簡陋小店升級為集研學、餐飲、戶外拓展於一體的大型農庄。為幫助村民增收,石清香每年向本村及周邊村100多戶農戶發放青皮黃豆種子,定向收購,輻射面積近1000畝。
站在矮寨大橋上“雲端漫步”看風景,茶農從峽谷對面“雲端茶海”唱著山歌望向你。大橋裝飾了矮寨的茶園,你裝飾了茶農的夢。
矮寨鎮生態景觀茶園,位於海拔720米至860米的“八層坡”茶葉基地。運營這個茶葉基地的湘西神秘谷茶業公司,是吉首市國有重點龍頭企業,成立短短3個多月,就牽頭開展吉首市茶基地建設、湘西黃金茶茶博園建設、茶旅小鎮建設等,成為矮寨奇觀旅游區拉動當地產業發展的新“引擎”。據介紹,吉首茶葉基地涉及6個鄉鎮、4個街道的89個村,茶園面積擴大到2012年的104倍,去年產干茶1500噸,實現茶葉綜合產值8.7億元。
與矮寨鎮緊臨的馬頸坳鎮隘口村,是湘西黃金茶核心產區之一,今年春茶早在農歷正月初六就開採了。高峰時,全村採茶總人數超過5000人。“不僅請來了‘七大姑八大姨’,還請來了‘山那邊’的專業採茶隊伍!”隘口村支書向天順感慨,現在交通方便了,特別是矮寨大橋通車后,很多大山裡的村民都能便捷地出來務工。
文明律動,幸福生活有“面子”
吉首市擁有6個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14個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13個中國傳統村落,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7項。該市聲名遠揚的苗鼓,極富群眾性,旋律輕快,動作原始質朴,讓人賞心悅目。
鼓樂陣陣慶盛世,苗歌聲聲頌華年。從2013年至今,吉首鼓文化節已連續舉辦8屆,帶來一場場視聽盛宴。
3月15日,在矮寨奇觀旅游區吉斗苗寨問天台,楊欣揮舞鼓棒,向游客展示精彩的苗鼓。這位2013年晉升為第六代“苗鼓王”的奇女子,而今帶的“徒弟”超過2000人。“我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受到‘鼓舞’,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迎接新生活!”楊欣說。
勤勞善良、能歌善舞的苗族同胞,每逢“春節百獅會”“三月三”“四月八”等傳統節日,就會身著盛裝,邀友結伴,涌向矮寨,載歌載舞歡慶節日,熱鬧非凡。
3月15日晚,矮寨奇觀旅游區德夯苗寨,一場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目“鋼火燒龍”上演,以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宏大壯觀的場面、強烈的視覺沖擊感,讓現場觀眾嘖嘖稱奇。這場表演的主角,是“鋼火燒龍”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張孝銘。當天下午,“鋼火燒龍”2021春季非遺群體傳承研修培訓活動在德夯苗寨舉行,20多名“新生”加盟,隊伍人數擴大到100余人。
“漫研竹露裁唐句,細嚼梅花讀漢書”“林花經雨香猶在,芳草留人意自閑”……在吉斗苗寨,家家戶戶門前挂著楹聯,傳統文化氛圍濃厚。“家家挂楹聯,是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融合,是苗家人民生活自信的體現。”湖南高速文旅公司旅游事業部負責人張志說。
近年來,湘西州委、州政府著眼當地生態優勢,創建100個“最美鄉村”,掀起了一場從顏值到氣質的全面變革。其中,矮寨大橋及周邊聚集了十八洞村、雙龍村等30多個“最美鄉村”。
目前,吉首市正在全力打造武陵山區旅游中心城市,以矮寨奇觀旅游區為龍頭,串聯起家庭、中黃、坪朗等鄉村旅游重點村,讓當地百姓在文明的律動中,感受幸福生活的美麗“面子”。
矮寨不矮,時代標高。大道如砥,行者無疆。進入新發展階段,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更加美好的未來就在前方!(記者 李寒露 通訊員 陳生真 歐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