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被叫作“星星的孩子”。他們似乎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人們很難走進他們的內心。
今天是世界自閉症日。自閉症也稱孤獨症,有數據顯示,中國孤獨症人士數量超過1000萬,孤獨症兒童數量超過200萬。
讓“星星”不再孤獨,如何及時發現、治愈孩子的內心?
3月30日,“世界自閉症日”前夕,山東省兒童美術作品公益展在濟南開展,呼吁關愛“星星的孩子”。孫宏瑗 攝
不能忽視的一個群體
中國自閉症兒童或超200萬
提起“孤獨”“自閉”,人們似乎總是容易聯想到“性格孤僻”“心理問題”,但從專業的角度說,孤獨症是一種廣泛性、嚴重的發育障礙性障礙。罹患孤獨症的兒童主要表現為社會交往和社交交流障礙,以及興趣狹窄和刻板重復的行為模式。
有數據估算,中國孤獨症人士數量超過1000萬,孤獨症兒童數量超過200萬。孤獨症已成為嚴重影響兒童健康的全球公共衛生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列為兒童精神疾病第一位。
“這一疾病將對兒童社會交往能力、學業等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首都兒科研究所保健科主治醫師張麗麗表示,兒童期是個體生長發育最旺盛、變化最快、可塑性最大的時期,為及時診斷該類疾病、盡早開始康復訓練,從而積極改善兒童長期預后,使兒童能盡快融入集體及社會生活,及早發現兒童發育進程中孤獨樣症狀尤為重要。
但在現實中,由於認知有限等原因,父母往往很難發現孩子內心的異常。
張麗麗記得有一個兩歲的患兒,確診之前,因為一直自己玩,媽媽並沒有發現異樣,總是認為孩子很乖,“直到發現孩子說話延遲,喊其名字也不回應,基本和家人沒有目光對視,也不粘著媽媽一起玩,媽媽將孩子帶到醫院就診,才被判斷出孤獨症。”
“孩子的母親很傷心,后經醫生勸說,積極進行了康復治療,一年后回來復診,孩子的狀況才有所改善。”張麗麗說。
專家表示,如果家長能盡早發現孤獨症孩子的不同之處,就能爭取到非常寶貴的就診、早期干預的機會,可明顯改善孤獨症患兒的結局。
首都兒科研究所保健科主治醫師張麗麗在出診。受訪者供圖
如何及早發現孤獨症?
不看、不理、不說……孩子這些行為需注意!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哪些異常表現需要引起重視?對於不同的年齡階段,專家提示家長,要關注孩子這些特殊表現。
“首先是嬰兒時期,孩子的生理需求與心理需求表現異常。”張麗麗說,從生理上說,嬰兒時期的孩子睡眠過少或過多,哭聲很微弱或者尖叫,或出現特別安靜、異常煩躁不安,不易被安慰、喂養困難等狀況,應引起家長注意。
此外,專家認為,社交活動在生命初期已經出現,在母親哺乳或對著嬰兒微笑時,即使是三四個月的小嬰兒也是有回應的。如果孩子聽到聲音不理、不看、不說、不笑、不能辨認,也可能是孤獨症的表現。
“比如聽到聲音沒有反應或不能追視物體,不注視人臉,不追視移動的人臉或物,被逗引時不發聲或很少笑,不能辨別媽媽或者帶養人和陌生人的面孔,對媽媽沒有太多的親切感,對陌生人沒有警覺、恐懼及躲避行為,缺乏好奇心,興趣范圍狹窄。” 張麗麗說。
專家指出,孩子1歲后,如果對語言指令沒有反應,熟人叫其名字像沒聽見,回避別人目光,缺乏與人對視的非言語交流,更不容忽視。
張麗麗介紹,“在孩子的幼兒時期,若孩子進行大運動落后於同齡幼兒,學會走路就喜歡不停地、無目的地跑,缺乏象征性游戲,缺乏想象力、創造力,對周圍環境和小朋友的活動不感興趣,行為刻板,如走路隻認一條固定路線,喜歡的玩具、飲食習慣單一,家長應重視。”
到了孩子學齡前期,孩子同環境的交往需求與能力,將進一步反映出問題。“要仔細觀察孩子是否有接觸環境或進行交往的要求,是否隻喜歡一個人玩,是否不會交朋友,能不能理解假扮游戲,能不能把日常活動融入游戲中?”
此外,專家還列舉了更具體的表現。比如,孩子存在交流障礙,經常重復聽到別人或電視中的短句,語言發育差,傾向於用姿勢、手勢表示所渴望得到的東西。又比如,孩子對環境和日常生活規律的改變產生強烈反應,顯得非常刻板。
“訓練孩子大小便有困難,孩子不能控制大小便,孩子不在意他人感受,不會遵守規則等情況,也是重要表現。”張麗麗說。
如何幫助孤獨症兒童?
專家:家長呵護,科學治療
早發現、早確診、早干預、早治療,這是科學治療孤獨症的關鍵。
專家強調,干預越早越好,確診患兒立即干預毋庸置疑。由於兒童正處於發育發展的早期階段,對一些孩子,即使最專業的精神科、發育行為兒科學專家也無法進行立即的確診,這時家長不要抱著“等一等”“再看一看”的想法,無論診斷或疑似診斷孤獨症,都應該盡早干預。
目前,孤獨症治療的方法有應用行為分析法、結構化教育、人際關系發展干預、地板時光、關鍵行為訓練技術、早期丹佛干預模式等。專家表示,不同患兒需根據具體情況制定方案,建議家長選擇正規康復機構,使用科學的干預方法。
此外,專家進一步指出,孤獨症的孩子需要家長更多呵護。
“需要注意的是,在看護小月齡的嬰兒時,建議父母親自養育嬰兒,增加與嬰兒的親子交流,”張麗麗說,比如,在哺喂、護理過程中,多與嬰兒帶有情感地說話、逗弄,對嬰兒發聲要用微笑、聲音或點頭應答。
專家表示,隨著嬰兒月齡增加,要逐步培養其規律的進食、睡眠等生活習慣,多與嬰兒玩看鏡子、藏貓貓、尋找聲音來源等親子游戲。“在保証嬰兒安全的情況下,家長可助其擴大活動范圍,鼓勵與外界環境和人接觸,幫助嬰兒識別他人的不同表情。”
“對於幼兒,要給予其探索環境、表達願望和情緒的機會,引導、鼓勵他們玩一些功能性游戲,做簡單的家務活。”張麗麗稱,引導孩子模仿給娃娃喂飯、拍睡覺,鼓勵他們幫助家長收拾玩具、掃地、幫忙拿東西,能一定程度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更進一步提供與小朋友玩耍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