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吉首隘口村:小茶葉成就“金飯碗” 年輕人闖出致富路

劉賓

2021年04月09日08:41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春意盎然的時節,地處武陵山脈腹地的湘西州吉首市隘口村又迎來了茶葉採摘的旺季。隻見梯田環繞的茶園裡,身著苗族服飾的採茶人腰挎竹簍,靈巧的雙手在青翠的茶叢間跳躍,一片片嫩芽被採下時,葉尖的露珠還閃爍著晶瑩剔透的光芒。

隘口村,因中國南方長城最北端第一個關隘“隘門關”得名,是一個土家族、苗族、漢族“三族共居”的中國傳統村落。這裡山巒層疊,茶樹成林,有“苗疆茶谷”之稱,是湘西黃金茶的發源地和核心產區。

隘口村。吉首市委宣傳部供圖

“興致起來,茶農還會唱上幾首苗歌,嘹亮著哩!”沿著新修的公路,隘口村黨支部書記向天順一邊走一邊介紹說:“湘西黃金茶營養價值高,市場需求旺。每年三、四月份,很多外地茶商趕來后,就守在制茶的合作社門口等貨,合作社則直接跑到農戶的茶園收鮮葉,200元左右一斤,農戶一天採6到8斤,即採即賣,每天收入能達一千多元。”

10多年前,隘口村還是一個“空心村”,今天卻是截然不同的光景。

“過去,村裡一沒產業二沒廠房,村民主要種植水稻和蔬菜,貧困人口高達95%,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向天順說,近年來,村裡大力發展黃金茶產業,目前已有13家茶專業合作社,去年全村線上線下黃金茶銷售額超過7000萬元。“自從有了‘金飯碗’,外出的村民一個不落,全都回來了。”

返鄉青年闖出致富路子

隘口村處武陵山脈腹地,有“苗疆茶谷”之稱。吉首市委宣傳部供圖

隘口村林農片區是純苗族居住區。這裡山勢陡峭,交通不便。2014年,由於附近沒有加工廠,鮮葉出售和加工不便,片區3000多畝茶園一度成為當地茶農的“包袱”。

“鮮葉不能久放,運出去加工要耗時間,品質降低,收購價格也會跟著降。”這一年,當選為隘口村支書的向天順深切感受到,產業發展迫切需要更多的人才,他開始動員在外的年輕人返鄉發展。

隘口村是一個土家族、苗族、漢族“三族共居”的中國傳統村落。劉玉雙供圖

大山之外的游子,也一直密切關注著家鄉的變化。

原本在長沙做生意的苗族姑娘洪丹,十分看好黃金茶的前景。2015年,在向天順的動員下,洪丹和父親洪興望拿出多年積蓄,加上從村裡申請的8萬元補貼,投資40余萬元,建起了林農片區第一個茶葉加工廠,取名“丹望黃金茶專業合作社”,就近收購附近茶農的鮮葉進行炒制,再對外銷售。

19歲就外出打拼的洪丹,曾在長沙、溫州等地當過幼師,做過銷售,不僅吃苦耐勞,且見多識廣。回來第一年,她跟著茶科所的專家和老師傅學習茶園培管技巧和炒茶工藝。第二年,洪丹又把在福建打工的二妹洪英叫回來,兩人一起跑市場。辛苦付出終有回報,在廣州的茶博會上,她們接到了第一個外省客戶的訂單。

丹望合作社裡工人制茶忙。洪丹供圖

如今,丹望合作社黃金茶銷量實現了逐年翻倍增長,從2017年僅1000多斤提高到去年的6000多斤。為了擴大生產規模,洪丹在鄰村又新建了一處1000平米的廠房,父親洪興望則辦起了60畝的茶苗培育基地,兩個妹妹分別在吉首、深圳兩地各開了一家湘西黃金茶專賣店。

從茶樹育苗、種植到茶葉收購、加工和銷售,洪丹一家人真正端上了“金飯碗”。春節剛過,她就接到了北京一家公司發來的20萬元訂單。眼下,兩個廠房的制茶機正加速運轉,日夜不停忙趕工。

機器的轟鳴聲,“喚醒”了昔日沉睡的大山。在洪丹三姐妹的帶動下,原本在北京、上海等地打工的洪偉、石澤厚等一批80、90后年輕人紛紛返鄉創業,相繼在林農片區建起了五六家合作社。

 

“年輕人腦子活,路子廣,他們回來后,茶農再也不用為鮮葉加工犯愁。”向天順說,如今,林農片區的茶園面積,從2014年的3000畝擴大到了7000多畝。全村有3100多人,共有茶園1.6萬畝,人均5畝茶。

茶旅融合邁向鄉村振興

逶迤的司馬河經隘口村進入吉首市境內。劉玉雙供圖

逶迤的司馬河經隘口村進入吉首市境內,這條河曾經是通往雲南、四川的水運“茶路”,潺潺流水,清澈見底。河兩岸,錯落有致的樓房一棟連一棟。其間,一個門上挂有“最美庭院”牌子的四合院頗有特色:繁花點綴的院內,擺放著太陽傘、木秋千,還有一間長長的竹制走廊,取名“洪莉茶舍”。

“這裡有泡茶區、制茶體驗區、休閑娛樂區,都是我一手布置的,別看院子不大,每年接待的城裡游客可不少。” 站在院子中央,38歲的女主人莫洪莉用自豪的語氣笑著介紹說。

2016年,莫洪莉從馬頸坳鎮嫁到了隘口村。這幾年,除了和丈夫成立合作社加工銷售黃金茶,莫洪莉還吃上了“旅游飯”。她巧花心思,把庭院打造成農家樂,推出了油酥茶團、茶葉熏雞等特色茶餐,生意做得紅紅火火,在當地已經小有名氣。

洪莉茶舍在當地已小有名氣。劉賓攝

去年,茶葉銷售加上旅游收入,莫洪莉一家收入很是可觀。今年一開年,她早早就做好了謀劃:“村裡號召大家伙搞旅游,正好房屋后面還有一片空地,我打算投入一筆錢把它利用起來,一樓建廠房,二樓做民宿。”

隘口村村域面積24平方公裡,茶園已拓展至1.6萬畝,超過土地總面積的40%,土地利用達到極限,靠開墾荒山擴大種植規模來增加收入的路已然不通。今后怎麼發展?村裡定了四個字:茶旅融合。

位於“張家界-猛洞河-紅石林-鳳凰”旅游經濟圈的黃金走廊之上,隘口村不僅有優美的自然環境,更有隘門關、南方長城、茶馬古道、燃灼苗寨、烽火台等遺跡,發展鄉村旅游的優勢得天獨厚。

通過發展黃金茶產業 隘口村荒山變“金山”。吉首市委宣傳部供圖

“通過茶旅融合,不僅能推動隘口村產業升級,還能夠有效促進‘三產融合’,即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與旅游服務業這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吉首市相關負責人說。

修路、建民宿、改造古村落、修復古遺址……這個春天,大山深處的隘口村,一片熱火朝天!

“過去,依靠村民、合作社和村黨支部三方力量,隘口打贏了脫貧攻堅戰。現在,咱有產業、有平台、有人才,鄉村振興那還不指日可待?”向天順的語氣裡,透著滿滿的自信。

茶馬古道上,斑駁的青石殘牆記錄著千百年來湘西黃金茶的興衰。如今,消逝的馬幫,早已駝鈴聲不再。在致富路上大步前行的隘口村,展現的是一幅風光無限的秀美畫卷:蜿蜒的盤山公路猶如玉帶,一圈圈梯田仿佛綢緞。空氣裡,茶香彌漫,令人沉醉。

(責編:李淑靜、羅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