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湖南特色小鎮】

湖南寧鄉煤炭壩鎮產業成功轉型 “百年煤城”蝶變“湘中門都”

2021年04月14日08:35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煤炭壩鎮門業園區。受訪者供圖

人民網長沙4月14日電 (記者 林洛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煤炭壩鎮當年就是一個典型。”寧鄉市煤炭壩鎮賀家灣村黨總支書記謝龍輝的一句話,道出當地依靠煤炭資源發展的歷史,因煤而興的小鎮養活了幾萬人。

300多年的產煤歷史讓煤炭壩鎮成為寧鄉最富裕的小鎮之一,但隨著資源枯竭、生態破壞、地質塌陷等問題的出現,煤炭壩鎮大小煤礦陸續全部關停,如何重振煤炭壩鎮的經濟,擺在了當地政府面前,轉型發展之路由此打開。

“百年煤城”被迫轉型升級

“將產業由‘地下’向‘地面’轉型,難度之大超出想象。”回想起當時的場景,煤炭壩鎮黨委書記宋強感慨頗深,想要引入產業必須要進行調研,不是所有產業都適合煤炭壩鎮的發展。

2013年,煤炭壩鎮黨委班子通過多次走訪調研,發現此時不少工業企業准備遷出長沙市區,四處尋找新址在周邊建廠,交通條件便利、勞動力有保障、營商環境優化的煤炭壩應該抓住機會,承接優勢產業。

最終,鎮政府決定將產業鎖定在湖南乃至中部地區空白的大型門業生產基地上,確立以玉煤大道為軸,規劃面積4平方公裡的門業集中區,統一規劃安排,改善相關配套,並提高產業的集聚性與技術水准。

在實地考察、多個區域反復比較后,家美門業董事長王海峰2013年在煤炭壩鎮購買50多畝土地,工廠僅半年建設周期便竣工投產,他成為了當地第一個落戶的門窗企業,在他的的帶動下,一批同行企業紛紛將工廠遷至煤炭壩鎮門業集中區。

“政府承諾土地‘三通一平’,廠區在建成投產后,圍牆以外的事情政府全權負責。”王海峰認為當時的選擇很正確,政府不但兌現了承諾,還積極幫助企業解決了招工、物流、原材料採購等難題,讓企業生產無后顧之憂,2020年家美門業生產各類門30多萬張、產值規模超過2.6億元。

如今,煤炭壩鎮正形成以門業制造、整體家居定制、智能安防為主要方向,集設計研發、生產銷售、物流配送、展示體驗、人才培訓、創業孵化為一體的湖南中高端門業制造基地,助推門業產業強勢發展。

目前,門業園區解決當地勞動力就業7900多人,去年總產值突破90億元,門業園內無一塊空地,無一間閑置廠房。

今年41歲的胡建強是土生土長的煤炭壩鎮人,之前在當地煤礦開過礦車,如今在門業園區做事,每個月收入有七八千元。“我老婆在家養豬,我在廠裡打工,相比之前挖煤收入沒少,工作也體面很多。”胡建強介紹,去年家門口掙錢年收入有20多萬元。

特色旅游助力小鎮發展

門窗產業引入的同時,煤炭壩鎮也在思考如何有效利用煤礦企業關停的生產車間及舊址。

憑借得天獨厚的煤礦工業遺存,當地政府策劃實施“創意煤城”項目,秉承保護是底線、再生是手段、升華是目的的宗旨,充分利用百年採煤文化,突出工業遺存特色,將原有礦山退出后遺留下來的設備設施、建筑、地質、地貌等變廢為寶。

走進由煤炭壩礦區打造而成的創意煤城,這裡建立了煤礦工業遺址博物館,是創意煤城工業文化的核心表現部分。博物館收藏數百件反映煤炭壩鎮採煤歷史的老物件和大型採煤機器,百年煤炭壩歷史的縮影在這裡重現。

原煤礦設備維修車間被打造成“陳列室”,展出煤礦工人用過的作業工具,通過影像再現煤礦的生產場景﹔40米高的水塔被打造成“觀景台”,供游客登高俯瞰整個礦區,打造成了集影視、文旅、研學、培訓為一體的大型礦山工業遺址公園。

煤炭壩竹山塘工業遺址公園客服部謝芳介紹:“煤炭壩竹山塘煤礦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不論是從文化、歷史、情懷的角度,都值得去傳承和保護,開園后每天都有不少游客慕名而來體驗、參觀。”

煤炭壩鎮還利用工礦遺址拍攝愛國主義題材影視作品,《秋收起義》《共產黨人劉少奇》《何叔衡》等電影電視在此取景拍攝,利用工業文化開展紅色文化教育,開啟了多業態、多形式、多維度的全新城市周邊游模式。

“把閑置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利用工業文化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填補了寧鄉在工業旅游方面的空缺,讓整個寧鄉旅游體系更完善。”宋強介紹:通過挖掘煤炭壩百年採煤文化,讓遺址成為煤炭壩鎮轉型升級后新的經濟增長點,如今已有上萬人次來此研學。

“百年煤城”煤炭壩鎮在歷經陣痛后迎來蝶變,實現了由地下工業向地面工業的成功轉型,由“湘中煤都”轉型成“湘中門都”,特色旅游也正在發展壯大,當地走出了一條特而精、小而美、新而活的發展之路。

(責編:唐李晗、羅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