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名菜土頭碗。石鼓區委宣傳部供圖
取紅棗二兩,小火慢煮后置於碗底﹔土雞蛋經煮、炸、炒、切后,覆蓋其上﹔紅薯去皮切塊、蒸熟加入糯米粉和煉乳,團成小團后再添一層。再逐層加上房節肉、草魚丸、土鴨蛋片、木耳肉片,依次疊成七層,呈玲瓏寶塔形,寓意步步登高。
紅棗溫補、雞蛋鮮香、魚丸彈牙……這便是湖南衡陽的傳統風味佳肴——土頭碗,是當地喜宴的頭道菜。
“土頭碗”的制作工序極為復雜,單是原材料准備就得耗費半天,這期間還得經歷洗煮炸切,以及手工、揉捏攪拌等一系列繁瑣過程。即使是有著38年白案功力的范祚應也不敢小覷。
“雖然復雜,但村裡能做這道菜的至少有300來人。”范祚應所言非虛,因為他的家鄉衡陽市石鼓區角山鎮旭東村,是遠近聞名的“廚師村”,隨便一個家庭主婦,都能拿出一兩道拿手菜。
“衡陽廚師出角山,角山廚師出旭東。”在這個面積不足6平方公裡、人口700多戶家庭的小村裡,出現了300多名廚師,幾乎每兩戶人家中,就有1名廚師。
時光荏苒,旭東的廚師們,從學門手藝吃飽飯,蝶變為依靠特長來致富。鍋碗瓢盆的故事裡,燴出一首致富“交響樂”。
開場
山村裡的鄉廚老師傅
風光秀麗的旭東村。人民網 李芳森攝
未到五一假期,梁光友的檔期早已排滿:衡陽當地的幾場喜宴,都邀請他掌勺。
“辦宴席請廚師,最好是請旭東的。”家鄉何時被稱作“廚師村”,即使是花甲之年的梁光友,也不知道源頭在哪裡。
38年的掌勺經驗,讓梁光友成為衡陽各地炙手可熱的老師傅,“出場費”每天都能有240元。
“我們一起做鄉廚的,都沒想過能掙多少錢,就是希望能學門手藝吃飽飯,能給孩子交得起書本費。”梁光友學廚,是在32歲。依靠家中的3畝多地,而立之年也難以挑起孩子的讀書重擔,就誕生了學門手藝的想法。
學門手藝,其實就是找個不耽誤種田的副業。思考良久,梁光友選擇了鄉廚這門職業。“基本上都是在老家附近,當天就能往返。”
從跟著師傅幫廚,到出師獨自接活,梁光友逐漸嘗到了鄉廚帶來的益處:工作時間短,不耽誤田裡的農活﹔每天10元的收入,一場一結不拖欠﹔附近鄉村距離不遠,每天都能照料家裡……
38年鄉廚生涯,梁光友在萬家煙火裡,拉扯著孩子長大成人,一家人的生活不再逼仄,也感受著時代變遷裡柴米油鹽的生活滋味。
漸快
都市裡的當家大廚師
旭東村風貌。人民網 李芳森攝
相比於梁光友的緊守鄉村,60歲的梁善生,路子則廣得多。
北到北京、南至廣東、東赴浙江、西及新疆。這位旭東村的老廚師,早已將自己的廚房搬到了全國各地。
“雖然還是辦宴席,但邀請我的,不少是商業的答謝宴。”提及本行業的優勢,這位淳朴的鄉村老人,也禁不住自豪。“城裡廚師的小鍋小灶,不適合做一天上百桌的宴席,還得是我們來。”
2017年,一位在深圳開辦企業的衡陽企業家准備辦一場客戶答謝宴,特地打電話給梁善生,邀請他來深圳展示廚師村裡的手藝。“他還是懂行的,大鍋菜在火候的把握上更難,也更費力氣。”
梁善生答應前往后,對方不僅開出高於當地的價格,還承擔一行5人的來回高鐵費、住宿費,更是派專車把工具拉了過去。
“一天120桌,我們沒問題。”當問及客戶的滿意度,梁善生笑著答道:“之后每逢這種宴席,他還是請我們,都說我們是他們的當家大廚。”
交響
商海裡的時代弄潮兒
旭東村裡的田園風光。人民網 李芳森攝
結束一天的忙碌后,41歲的劉運友在書桌上算起了一天的收入。這位從旭東村走出的廚師,如今在衡陽、郴州、邵陽、貴州等地都開起了飯店。
“1996年,我初中畢業后就在村裡學廚,那時候就是為了出國。”回憶廚師生涯的開端,劉運友回憶,是受學了廚藝成功出國的老鄉的影響。“我們那時候都說,想出國,學廚師。能像出國的師傅一樣,把我們旭東的土菜端到國外的餐桌上,那還是很讓我們年輕人向往的。”
兩年學藝,成功出師的劉運友沒選擇留在家鄉做鄉廚,而是去了外省。輾轉廣東、廣西、湖北、上海等地湘菜館,劉運友的掌廚風格也在從傳統湘菜轉變為新派湘菜,大鍋農家菜的做法也逐漸被精致小炒代替。
“我不能隻做個廚師,我要自己開店,帶著村裡的廚師一起干。”2008年,劉運友在耒陽開了自己的第一家農家樂,並大獲成功。“隻要手藝好,我就有信心。”
不滿足一家一店的成就,13年間,劉運友逐漸把分店開到了市外、省外。曾經的“出國夢”,不知道何時消失在劉運友的計劃裡。
曾經,旭東村的鄉廚,拿著一天10元的工資也心滿意足﹔如今,從旭東村走出的廚師企業家,飯店每天的流水達到了40萬元左右。
旭東的廚師,已不止是能在鄉間酒席上,炒出大鍋菜的鄉廚,更是能在國內外宴席上,端上一道道精致小炒的名廚。
三代廚師,三類選擇,在時光的偉力下,逐漸唱響了廚師村裡的致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