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消費持續火熱,是驚喜還是套路?

2021年04月28日09:23  來源:長沙晚報
 

  “五一”臨近,某旅游APP推出的 “機票盲盒”剛上線就秒光,引發大眾對盲盒經濟的關注。

  盲盒因其不確定性收獲了眾多青少年粉絲,盲盒經濟也遍布各行各業,從“玩偶盲盒”到“機票盲盒”“文具盲盒”“奶茶盲盒”“考古盲盒”……萬物皆可盲盒。

  盲盒在消費市場持續火熱,也引來“燒錢”“成癮”等質疑與爭議不斷,被指助長了非理性消費。

消費者在選購茶顏盲選商品。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劉捷萍 攝

消費者在選購茶顏盲選商品。記者 劉捷萍 攝

  近20萬人人均一年花費兩萬元

  盲盒,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不透明的盒子裡裝著商品,在盒子打開前,誰也不知道盒子裡裝著什麼,顧客購買完全是“盲”猜。

  4月24日,記者在悅方IDMALL負一樓看到,一群年輕人正圍在一台盲盒自動售賣機前購買盲盒玩偶。

  市面上盲盒玩偶有不同品牌和系列,價格從幾十元到上百元不等。雖然價格不便宜,但市場歡迎度很高。某商場有關負責人透露,一台盲盒自動售賣機月銷售額可達兩萬元。

  在某企業工作的95后女孩陽陽是一位盲盒玩偶愛好者。一次逛街時,她看到一個長著獠牙的小兔子玩偶:呆萌的表情,時尚的設計。陽陽一下就愛上了這個叫“labubu”的小玩偶。陽陽說,開始是一個一個買,后來為了避免重復,干脆連“盒端”,一次買一盒共12個,一年多來在這方面累計花費兩千多元。根據天貓發布的《95后玩家剁手力榜單》顯示,有近20萬人人均一年花費2萬元在收集盲盒上。

  為何拆盲盒對消費者特別是青少年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李定文教授認為,盲盒就像抽獎游戲,在購買盲盒時充滿未知、打開后驚喜連連,會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讓消費者得到簡單易得的快樂體驗。此外,盲盒中的玩具形象時尚、酷萌,對於青少年而言,具有心理放鬆、減壓的心理效果,成為一種有心理治愈功能的“萌寵”,而且具有社交屬性。

  盲盒+”營銷炙手可熱

  記者走訪長沙各大商場發現,盲盒現已成為不少商家的“財富密碼”,除泡泡瑪特為代表的潮流玩具盲盒外,食品、美妝、文具、服裝、文物等多個領域都已刮起“盲盒風”。

  位於坡子街的茶顏悅色的游園會零售店內,各種文創產品琳琅滿目。其中杯子、胸針、文具等推出了“盲選系列”新玩法。茶顏logo上的古裝女孩茶小顏奮力擺出“挂”、“扣”杯壁的造型,這兩款“盲選杯緣子”受到不少消費者青睞。“茶顏目前推出幾百個周邊商品,其中盲選產品佔比不到40%。”茶顏悅色有關負責人嚴喆告訴記者,茶顏對於每個產品都想呈現更豐富的創作內容,想要給到消費者好玩的體驗,盲選成為最合適的方式之一。

  拆開前,忐忑不安、充滿期待﹔拆開后,或是驚喜或是失落……“盲盒的這種不確定性、神秘感,迎合了年輕人愛玩的心理,尤其對於本身價值不大的小商品能夠增加附加值,提高復購率。”長沙零售商業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易禮鈞說。

  去年以來,星巴克和宜家相繼推出了聖誕季盲盒﹔必勝客和餓了麼聯合30個國潮品牌聯名推出了周年紀念T恤,並以盲盒形式發售。此外,旺旺、娃哈哈、麥當勞、九陽、全家、奈雪的茶等企業,也都推出了盲盒產品。

  今年4月下旬,各大在線旅行平台紛紛推出“機票盲盒”, 在規定時間內,用戶隻花不到百元,即可購買一張指定出發地、隨機目的地、隨機日期的國內機票。各家剛上新的機票盲盒產品幾乎都被秒光。

  “盲盒+”被越來越多的行業借鑒。Mob研究院《2020盲盒經濟洞察報告》顯示,2019年國內盲盒行業市場規模為74億元,預計2021年突破百億關口,2024年達300億元。

  監管需跟上消費要理性

  盲盒經濟熱潮洶涌的背后也存在諸多問題。

  中消協近日發布“五一”消費提示,其中提到“機票盲盒”時表示,“說走就走”的旅行不可取,一定要通盤考慮出行時間、用餐住宿、目的地情況、返程安排以及售后退換限制條件等因素后再做決定。

  前段時間,網購活體寵物盲盒也引起極大爭議,“金龜”變“草龜”,“名貓”變土貓、病貓甚至是死貓,種種損害動物的行為讓“抵制盲盒”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

  記者梳理發現,盲盒市場目前主要存在四方面問題:一是商家過度營銷,消費者易中套“上癮”﹔二是商家涉嫌虛假宣傳,到手貨品與宣傳不符﹔三是產品質量難以保障,假劣及“三無”產品時有出現﹔四是消費糾紛難以解決,售后服務亟待改善。

  “近年來,盲盒、福袋、悶包等營銷手段逐漸被大眾所接受,但也存在魚龍混雜的情況,存在正常的營銷手段被濫用等問題。”易禮鈞認為,盲盒主要的消費群體是未成年人和年輕人,容易被誘導進行非理性消費。因此,相關部門要切實擔起監管職能,不能任由盲盒游走在法律法規邊緣。

  李定文認為,說到底盲盒是一種商品。收集盲盒隻要有節有度即可。但如果到了“瘋狂”購買,甚至成癮的程度,那麼就要提高警惕。針對青少年消費行為,家庭、學校、相關部門要及時引導,提醒認清風險、理性適度消費、切勿盲目跟風。(記者 劉捷萍)

(責編:李淑靜、唐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