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特色小鎮:立足三湘大地 盡顯蓬勃生機

彭應兵 匡瀅 李芳森 何萌

2021年05月08日15:15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湖廣熟,天下足。”暮春時節,時雨紛紛。在三湘大地上,一個個特色小鎮如同雨后春筍般飛速崛起,為“春耕”賦予了新的定義:

安化的皇家茶園唱響流傳千年的採茶歌,瀏陽的花木小鎮產銷兩旺,常德的桃花秘境又開啟世外桃源的探秘,永順的芙蓉鎮從電影照進現實,新化的文印小店開遍全國,邵東的小五金繼續撬動國際大市場……

這樣的“春耕之變”,始於2019年。湖南省按照工業、農業、文旅三個類別,遴選出50家省級特色小鎮,做足產業文章,著力打造了一批形態小而美、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體制活而新的特色小鎮,助推區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份產業撐起一片世界

邵東仙槎橋五金小鎮工廠裡的工作場景。人民網 匡瀅攝

會上900余家企業參展,參展人數達10萬人次,成交額達70.18億元﹔108家企業線上直播帶貨,海外交易額達14億多元,佔整個博覽會總成交額的20%……這是邵東第五屆五金機電博覽會交出的成績單。

一個小縣城何以取得如此成績?邵東仙槎橋五金小鎮給出了答案。

“鎮上規劃引進五金制造上下游企業,完成向全產業鏈延伸的目標。”仙槎橋鎮黨委委員、副鎮長黃必杰解釋道。

“千年冶鐵史,百年五金名。仙槎橋五金鑄造史至今已有2000年。”黃必杰介紹,仙槎橋小五金生產歷史可追溯至漢朝,因鐵礦、錳礦和煤資源豐富,用土法煉鐵鑄造刀劍由來已久。到了明末清初,當地鐵匠開始制作刀剪,小五金應運而生。

迭代千年,這個小鎮的五金產品日益精美。

“1套全自動化智能設備,8道精加工工序,產品加工精度能做到0.05毫米以內,我們生產的扳手可以剪斷一根頭發絲。”湖南寧慶航空航天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申小明介紹,該公司落戶仙槎橋五金小鎮后,2020年為邵東五金行業重點配套打造了一條智能生產線,去年9月發布全球首台套高檔鉗智能自動化生產線后,供不應求,僅邵東就採購了近50台套。

黃必杰介紹,目前該鎮已形成一條完整的全產業鏈,從新材料研發與引入,到模具設計與生產,再到機床制作與加工,一分鐘就可以生產一把扳手,如今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全世界70%的扳手和鉗子都產自仙槎橋,這裡成了名副其實的五金名鎮。

規模以上企業57家,年產值超70億元,60%以上產品遠銷歐美、中東和東南亞,帶動就業2.3萬人……這個2019年獲批的湖南特色產業小鎮,2020年就交出了滿意答卷。

新化縣新印科技公司的碳粉生產線。新化縣委宣傳部供圖

不同於五金小鎮的產品輸出,新化洋溪文印小鎮技術輸出同樣成功。

“中國文印看新化,新化文印在洋溪”。上世紀70年代起,新化洋溪的第一代文印人在外流動維修打印機,憑借過硬的維修技術、業務能力和“一幫十、十幫百”的鄉情紐帶,新化人的打印店逐漸開遍全國。

經過50余年發展,新化文印在全國開設有15萬余家文印門店、2000余家耗材經營企業、3000余家復印機再制造和經營企業,形成了從打字復印、繪圖晒圖,到文印設備回收與再制造、耗材制造與經營的完整產業鏈,年產值達880多億元,佔據全國文印市場75%以上的份額。

“我在外面開了3家店,一有時間就會帶小孩回家鄉。”48歲的楊忠偉是村上眾多在外從事文印產業的村民之一,雖然在貴州開店已經10多年,但他依然很關心家鄉的建設,在家鄉建起了新房子,加入了村裡的愛心會,每到過年大伙就會給村裡的五保戶和大學生送去紅包和糧油。

如今的文印小鎮,人富了,環境好了,文印產業也越做越紅火了。 目前,全縣回鄉注冊的文印企業已達1400余家,有5.3萬人從事文印產業,遍布全國15500多個縣市級城鎮,小鎮的文印之路越走越開闊。

目前,特色小鎮已成為湖南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推動城鄉融合的重要載體。為進一步促進其發展,湖南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支持首批30個特色小鎮建設,並出台《湖南省支持省級特色產業小鎮發展的政策意見(2019-2021年)》,從要素支撐、規劃引導、資金支持等方面提出15條政策干貨,形成支持小鎮發展工作合力,相應制定《省級特色產業小鎮評價考核標准(試行)》,對特色小鎮提出規模水平、吸納就業等方面的發展指標目標,形成引導小鎮發展的評價標准體系。在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下,當地特色小鎮建設如火如荼。

一畝土地帶動一城賦值

安化縣田庄鄉高馬二溪村茶山。人民網 李芳森攝

清明節后,細雨初歇。湖南省安化縣田庄鄉高馬二溪村,曾經的皇家古茶園內,茶農們開始了延續千年的採摘。

山上採茶,熱火朝天﹔山下茶商,絡繹不絕。

“茶葉一開園,村道就是車水馬龍,車子都開不過。”54歲的高甲溪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諶貴祥介紹,早在開園前,自己便收到了600多萬元的黑茶預定款。

出生於茶山的諶貴祥,用半個多世紀的光陰,見証了安化黑茶的興盛。自家茶廠幾經易址,從益陽市區到安化縣城,如今開到了家門口。離茶園更近,茶商們也更安心。

憑借“黑茶第一村”的美譽,這個人口不足兩千的小山村,1.7萬畝茶園每年能收獲1萬擔黑毛茶,產值約1.5億元,精加工后能達到3億元。村民僅在田庄鄉農商銀行,就積累下2億元的存款。

高馬種茶,始於唐宋二代,盛於明清兩朝,揚名於道光咸豐。高馬二溪茶盛,不僅有省級文物清道光御賜“奉上嚴禁”茶碑可考,更有唐代陸羽所著《茶經》可鑒。

“一畝茶園,一年就能有1萬元純收入。”田庄鄉黨委書記周歡民介紹,這個曾以勞務輸出為主的鄉鎮,自2007年起便定下“做好高山一片茶”的發展思路,舉全鄉之力將田庄茶業打造成富民強鄉的扶貧產業、振興產業。

據悉,安化計劃五年投入建設資金100億元,確保實現小鎮吸納就業3萬人以上,年產黑茶5萬噸,年接待游客1000萬人次,年綜合產值100億元以上,年創稅5億元以上。

比起安化在重山之中開出片片茶園,瀏陽市柏加鎮在長株潭“綠心”核心區造出一個花木小鎮,就顯得寫意不少。

瀏陽市柏加鎮裡的花木造型師。柏加鎮供圖

春回大地,行車在柏加鎮,和綠意撞了個滿懷,陣陣花香更是讓人沉醉其中。全鎮3萬多畝的花木產業種植面積,不僅展示著“百裡花卉走廊、萬頃苗木基地”的景象,也讓小鎮成為長沙東部經濟走廊的最美風景線。

“以前雖然也是做花木,但和現在真是不能比。”一家人與花木作伴半世紀,柏鈴村村民陳佰雄對於柏加鎮的花木發展史,早已了然於胸。

據《柏加鎮志》記載,上世紀20年代,柏加人陳熹赴日本留學,帶回宮川、龜井兩種無核蜜橘,將其種植培育在當時的柏加鎮鈴泗村中洲島。而后,他將一部分良種果苗贈予當地農民,並授予栽培技術,使得橘樹逐漸在柏加普及。

上世紀70年代,陳佰雄的母親便開始種植柑橘。“那會兒種柑橘,賣價不高,還辛苦得很。”陳佰雄回憶說。與母親不同,陳佰雄通過給花木造型來增加產品價值,並請教兒子通過網絡銷售,讓自己苗圃的各類花木,遠銷上海、廣東等地。

從父輩的“單一種類種植”,到自己的“造型增加價值”,再到下一代的“網絡線上銷售”,這不僅是柏加花木產業的發展軌跡,更是當地花木產業發展的歷史縮影。

下一步,柏加鎮將挖掘柏加苗木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傳承,探索“產業+文化+旅游”新型經營業態﹔鼓勵建設精品園林和休閑農庄、主題園林餐廳、主題民宿等熱門農業休閑旅游場所,打造研學基地、眾創家園、文化板塊、游樂中心等功能聚集、形態新穎、設施齊備的產業全價值鏈。 綠色柏加,伴著花木飄香,正蹚出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健康發展,才是特色小鎮的可持續發展。”在特色小鎮的建設過程中,湖南打出促進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的一整套組合拳:大力開展整頓規范工作,著力解決特色小鎮概念泛化問題,清理和淘汰了一批問題小鎮﹔嚴格把好篩選關,制定評價標准,為不同類型特色產業小鎮篩選提供了主要依據,在特色小鎮候選階段,便邀請各領域專家進行評審推薦,湖南省政府召開專題會議和常務會議研究,確保小鎮特色鮮明、符合要求。

一方水土激活一池春水

桃花源。趙喆攝

日暮時分,溯溪而上,桃源深處,桃花點綴山間,一場《桃花源記》溯溪實景演出正在此上演。

就在四年前,群演劉明祥一家還在貧困線上苦苦掙扎。如今,他和他的30隻羊,已是現場備受游客關注的明星演員。

今年55歲的他,家在桃花源旅游管理區桃花源鎮清江鋪村,因患小兒麻痺症留下殘疾,腿腳不便,一家三口全靠養羊和種田勉強糊口。

2017年,《桃花源記》剛開演,“意外”當選第一批群演的劉明祥也迎來了轉機。頭戴斗笠,身著白衣的他,在溪水邊放放羊,每晚就有140多元的出場費,這讓他嘗到了“桃花源”文旅資源帶來的甜頭。

“白天下地種田,晚上上台演出,每年光是演出收入就有三四萬,2019年底我們家就脫了貧。”劉明祥自豪地表示,“現在我兒子也在景區工作,他是游船上的‘武陵漁郎’!”

據了解,這場實景演出中,像劉明祥父子這樣的“本土”演員已達96%,這在全國山水實景演出中本地化率最高,演出還創下一晚6場的國內同類演出最高紀錄。

去年底,桃花源成功創建為常德市首家國家5A級旅游景區。

“創建成果相當來之不易。”桃花源旅游管理區宣傳統戰教育局局長李寧感嘆,“從2011年開始,我們就陸續對景區提質改造,建成了9大景觀項目、50個配套項目 。在田園山水游覽的基礎上,推出天工六藝坊等文娛體驗類、桃源工藝術博物館等文化研學類、《桃花源記》實景夜游類等系列活動,實現演藝、游樂等產業與文化旅游業有效融合。”

在桃花源小鎮,文旅產業發展不再是景區“獨角戲”,而是全鎮居民的“大合唱”。目前鎮區直接或間接從事文旅產業的人員近60%,以“景鎮共興”為支撐、“村鎮共榮”為導向、“主客共享”為基礎的桃花源文旅融合發展模式呼之欲出。

芙蓉鎮夜景。永順縣委宣傳部供圖

隨著1986年電影《芙蓉鎮》的播出,一座”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火了。從最初的“野蠻生長”,到現在的“有序發展”,這座文旅特色小鎮,探索出了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

近年來,芙蓉鎮市場化推進芙蓉鎮文旅發展,加大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深挖土家族文化內涵,創作《花開飾錦》等文創產品,打造從生產到加工再到銷售的產品產業鏈,並推出大型行浸式民族風俗演藝,將夜間的芙蓉鎮景區變成由山水瀑布、吊腳樓、石板街組成的超級大舞台,滿足游客觀演體驗,實現了從數量規模向質量效益的轉型升級。

如今,電影中的“劉曉慶米豆腐店”也成了旅游景點,店主人的家庭環境,也翻開了嶄新一頁:“以前家裡窮得不行,現在條件好了很多,一天最多可以賣一兩千碗米豆腐,忙個不停。”

“我們希望大家來到芙蓉鎮,在文化上有說頭、景觀上有看頭、休閑上有玩頭、住宿上有選頭、購物上有買頭、餐飲上有吃頭。”芙蓉鎮副鎮長肖軍介紹,芙蓉鎮裡90%的餐飲住宿接待設施、商業購物等業態,都是當地居民的金飯碗。

古鎮每年帶來的千萬級旅游人氣,帶動著周邊十幾個村的土特產、手工業、種養殖業的發展。肖軍提到,未來景區還將拓展研學親子游、土家特產溯源游等產品,把游客從芙蓉鎮導流到周邊鄉村,實現“白天鄉村游、夜晚古鎮留”的產業大格局。

在兩年的特色小鎮建設推進過程中,湖南也摸索出一條特色道路:從把握定位、分類發展、典型引路等方面緊扣內涵,高位推動特色小鎮建設﹔從政策扶持、專項支持、宣傳推介等方面完善政策,積極扶持特色小鎮建設﹔從抓規劃引導、抓項目支撐、抓評估監督等方面強化抓手,推動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

路子對了,小鎮裡產業之花盡情綻放,湖南特色產業小鎮的花園也已是萬紫千紅:2020年,僅20家特色文旅小鎮貢獻文旅總收入就達168.51億元﹔15家工業特色小鎮繳納稅收13.5億元﹔首批農業特色小鎮吸納就業人數21.19萬人。

春和景明,迎著大好春光,50家特色產業小鎮踏出奮進的步伐,在三湘大地鋪就通向鄉村振興的產業發展之路。  

(責編:羅帥、彭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