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長沙5月21日電 70年前,他為了國家滿腔熱血跨過鴨綠江。69年前,他為了民族英勇犧牲而埋骨異鄉,如今他的英魂終可得以慰藉,他的親人找到了。
近日,“志願軍烈士尋親服務團”志願者再次聯系到湖南省花垣縣退役軍人事務局,陳情在朝鮮開城志願軍烈士陵園的墓碑上發現了花垣籍烈士吳仕成的名字。
欣慰的是,短短幾天的時間,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和花垣鎮退役軍人服務站的工作人員,就為烈士找到了親人。
經過進一步核實,吳仕成是花垣縣花垣鎮團結中寨村人,1926年出生(烈士証明書存根記錄為1933年出生),1951年1月參加革命,系志願軍47軍139師戰土。1952年犧牲於朝鮮戰場。現安葬於朝鮮開城志願軍烈士陵園。
5月18日,花垣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將吳仕成烈士墓園地的照片送到烈士兒子吳友宏和女兒吳顏珍的手中。這是烈士親人時隔69年的第一次“相見”。
“我和姐姐在心裡無數次刻畫父親的形象,想象著爸爸穿著軍裝,奮勇殺敵的樣子,就像電影《金剛川》裡演的那樣……”吳友宏的淚水布滿了雙眼,他用手一遍一遍顫抖地撫摸著照片。
73歲的吳友宏和76歲的姐姐吳顏珍說,他們這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記住父親的樣子。所有關於父親的記憶都是母親和爺爺在世時一點點告訴他們的。
1951年1月,作為家中獨子的吳仕成,告別雙親和妻兒,響應祖國號召應征從軍奔赴朝鮮戰場,與他同時入伍的,還有堂弟吳仕恆。那一年吳顏珍4歲,吳友宏僅1歲。10個月后,家族裡的人收到吳仕恆烈士犧牲的消息。
“從知道叔叔犧牲的那一天開始,奶奶就因為思念我父親天天哭、天天哭”。吳顏珍說,奶奶把父親唯一的照片作為貼身之物帶在身邊,每天站在村口望著兒子離開的方向,盼望兒子歸來。一年后奶奶去世(據推算,吳仕成烈士犧牲一年后,他的母親因思念成疾也去世了)。
吳仕成奔赴朝鮮作戰,留下了妻子石昌珍一人照料年幼的兒女和年老的雙親。家庭的重擔壓得她喘不過氣來,一個農村婦女要撐起一個家何其困難。但石昌珍沒有向命運妥協,她做農活掙工分,細心侍奉公婆,還將兒子吳友宏和女兒吳顏珍都送進學校的大門,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曾經有個因為負傷從朝鮮戰場回來的熟人,他告訴我媽,說我爸在戰斗中了兩槍轉入后方。我媽就和我爺爺拿著我爸的照片到處打聽消息,但是都沒有找到,后來慢慢地照片就丟了,八幾年的時候,我還去當時的團結政府問過我爸的消息,得知是犧牲了……”吳友宏與父親唯一的聯系,就是珍藏著的這張《烈士証明書存根》。因這張証明書是姐弟倆在數不清的午夜夢回裡,能夠拽住父親那無形身影的唯一信物。
“最苦的時候,我媽也向我們抱怨爸爸不要這個家了”吳顏珍哽咽著說:“但是,我媽臨走的時候,說了一句話,我記了一輩子,我媽說,你為國家打仗去了,我替你盡孝了,我知道她是說給天上的爸爸聽的。”
時至今日,吳仕成犧牲已69載,吳友宏、吳顏珍兩姐弟也都到了古稀之年,他們的子女也已經獨當一面。往年因為沒有父親的消息,清明節、國慶節的時候,兩家人都是在鐘佛山紀念陵園遙向遠方拜祭。現在知道了父親的埋葬地,姐弟倆有了一個心願:就是有生之年能去朝鮮,到爸爸的墳前,親口叫一聲:爸爸,我們接您回家。(曾琴 向家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