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梅似火,“湘”味動人

2021年06月10日08:59  來源:湖南日報
 

6月5日晚,由湖南省京劇保護傳承中心創排的現代京劇《向警予》在湖南戲曲演出中心上演。記者 徐行 龍文泱 攝影報道

【開欄的話】

5月,湖南文藝界捷報頻傳。1個月內,湖南奪得曹禺劇本獎、中國戲劇梅花獎、中國雜技金菊獎3項大獎,包含4個獎項。亮眼的成績,源於湖南文藝工作者始終守正創新,發揚工匠精神,勇攀高峰,堅持與時代同步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堅持以明德引領風尚。同時,充分挖掘湖南豐富的紅色資源,以生動的表達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為充分展現獎項背后的精神,《湖南日報》特開設《精品是怎樣煉成的——探尋湖南文藝經典背后的“工匠精神”》專欄,梳理近年來湖南的精品力作,把鏡頭對准藝術家和文藝院團,配以文藝評論,分享創作背后的感人故事,為廣大文藝工作者和愛好者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閃亮名片】

今年5月,湖南省京劇保護傳承中心一級演員張璇憑借現代京劇《向警予》中的向警予一角,獲得第30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中國戲劇梅花獎是由中宣部批准,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戲劇家協會共同主辦的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每兩年舉辦一屆,旨在表彰在表演藝術上取得突出成就的中青年戲劇演員。

目前,湖南共有16位演員獲此殊榮。

【內容梗概】

現代京劇《向警予》講述了中國共產黨第一位女中央局委員、湖南漵浦人向警予生命最后一年的人生歷程,截取其主編黨報《長江》、留學尋求真理、致力婦女解放等片斷,展現她追求理想、嚴守秘密、忠於信仰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格。

該劇突出京劇化和戲劇性,情節環環相扣,動人心弦。劇中的音樂唱腔既有傳統京劇唱腔特色,又融合了湖南民歌和花鼓戲元素。

【創作故事】

此次憑借“向警予”的角色獲獎之前,京劇演員張璇曾兩次沖擊梅花獎無果,但她從未氣餒。對於張璇所屬的文藝院團湖南省京劇保護傳承中心來說,這一堅持時間更久:上一次“摘梅”是在1994年,獲獎者是京劇表演藝術家陳少雲(后調入上海京劇院)。梅花獎,多少中國戲劇演員心中的夢。得獎的秘訣從來沒有變過:梅花香自苦寒來。而張璇,是一朵火紅的梅花。

“我不服”

《向警予》的編劇之一李薇薇與張璇相識多年,她最常聽到張璇說的一句話,就是“我不服”。

不服什麼?不服自己11歲開始學戲,在京劇界折騰不出動靜﹔不服“胡大姐”“劉海哥”廣為流傳的湖南,京劇《拾玉鐲》《四郎探母》不被人欣賞﹔更不服,人們忽略傳統戲曲在增強國人文化自信中的積極作用。

湖南漵浦女英雄向警予堅強、執著、熱情。在排練這部戲時,很多人都認為,張璇和這位革命前輩的性格有很大的相似之處。

1985年出生於湖南常德的張璇,是個有個性的姑娘。11歲,她考上了當地極好的中學,卻選擇學京劇,原因隻有一個:離開常德就可以脫離父母嚴格的管束。但父親的思想一直影響著她:“從小父親就對我說,要麼快樂地玩耍,享受人生﹔要麼就要當第一,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到最好。”沖著這個目標,每天練功、背台詞、琢磨戲,幾乎成為張璇全部的生活。

李薇薇記得,張璇主演的京劇《辛追》在第八屆中國京劇藝術節演出。開演前幾分鐘,因為過度勞累,張璇暈倒在后台。醒來后,想著不能浪費單位的錢和心血,她靠打針吃藥完成了演出,演完就被送上救護車,住了2個月的院。雖然心裡也曾后怕,但一想到舞台,她就把顧慮拋在了腦后。

此次《向警予》首演前,記者曾多次到排練現場採訪探班。每次,張璇都極其投入,演完后累癱在地上,幾近虛脫。為了揣摩和演繹向警予,她一直沉浸在角色的亢奮和激情裡,經常睡不著。據說,好幾次演到激動處,她都是靠吃速效救心丸平復心臟的狂跳的。

本次梅花獎的終評演出,張璇獲得的評價是,將向警予的勇氣、豪氣、正氣演繹得十分到位,情感拿捏恰到好處。憑著一股不服氣的勁,她終於“摘得梅花”。

“打仗去”

5月14日,《向警予》在南京人民大會堂上演,這是第30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的終評演出。

飾演聯絡員陳桓喬的葛倩倩出場靠后,正在化妝。幾位要上場的同劇演員從她身邊經過,其中一個人斗志昂揚地說了句:“走,打仗去!”

多年來,跟著湖南省京劇保護傳承中心一起成長,葛倩倩心裡激動極了:“我們一直都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隊伍。這次排演《向警予》,更讓人感受到空前的凝聚力和信心。”

有這種感覺的不止葛倩倩。角逐梅花獎,是全國優秀演員的大比拼。在京津滬,京劇院團實力強勁,是有力競爭對手。張璇此次以《向警予》入圍梅花獎終評並不容易。為此,所有人都鉚足了勁。

近年來,湖南省京劇保護傳承中心秉承“戲比天大”的宗旨,守正創新,通過合作共建、開展“名家入湘傳藝”等方式大力培養人才,新創劇目12部,上演傳統保留劇目100余部,獲得國家、省級獎勵20余項,為“摘梅”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本次創排《向警予》,主創團隊採取國內名家與本土名家、優秀人才合作的方式,集結了國內一流的人才:國家一級編劇張烈、湖南省藝術研究院優秀青年編劇李薇薇、上海京劇院國家一級導演王青、著名戲曲音樂家朱紹玉、北方昆曲劇院優秀青年作曲王天賜、國家一級舞美設計師伊天夫,湖南省京劇保護傳承中心國家一級舞美設計師江霞及國家一級演員張璇、葛倩倩、彭麟鈞、李永順。

在前期充分採風和調研的基礎上,創作團隊召開了多次研討會,邀請省內外專家學者提意見,編劇對劇本進行了10多次修改。《向警予》預演后,導演根據專家意見,對整部劇的內容、架構以及舞美燈光、音樂唱腔、服裝造型等方面進行了大量調整,使得劇目整體上有了質的提升。

演員隊伍平均年齡不到35歲。他們全身心投入排練和演出,看優秀作品找感覺,力求精彩演繹。大家都覺得:“這是我們大家的榮譽,要努力去爭取。”

新觀念鏈接歷史與現在

“湖南是紅色熱土,這片土地上孕育了無數革命英雄。向警予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位女中央局委員。將她作為創作題材,是最好的選擇,她具有中國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和崇高品格、為國家和民族不懼犧牲的精神。”省京劇保護傳承中心主任陳爭光說,向警予的品格與精神對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有重要的啟示作用,但許多人對這位偉大的英雄不了解。該中心作為國有文藝院團,理應擔起責任,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

向警予究竟是怎樣的一位女性?在短時間內,如何鏈接歷史與未來,讓現代觀眾理解這位女英雄的精神呢?

“像火一樣的性格,能點亮人心中的渴望。”談起向警予,導演王青的眼睛發光。她說,自己導演過很多紅色題材劇目,其中有不少主角為女性,如趙一曼、楊開慧,向警予個性更加鮮明。向警予穿男裝,個性男性化,熱情執著,信仰堅定。於是,王青力圖將與時代接軌的新的觀念,滲透到編劇、表演、舞美、燈光、服裝設計等各個方面,力求給觀眾新感受、新期待。如簡潔唯美的舞台設計,利用視頻等手段讓舞台的流動性更強。

負責改編的青年編劇李薇薇在首稿的基礎上,試圖進一步挖掘向警予和現當代人的共鳴、共情之處。如通過向警予海外求學、追求自由婚戀等經歷,展現人物優雅浪漫的一面。編腔作曲朱紹玉則在深挖傳統唱腔、音樂的同時,融合了湖南民歌、花鼓戲等元素。“湘”味十足的《向警予》,讓人眼前一亮。(記者 龍文泱)

(責編:李淑靜、唐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