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日,長沙地鐵2號線長沙大道站進行25米軌道吊裝鋪設,標志著長沙首條地鐵進入鋪軌施工階段。記者 徐行 攝
【銘刻】
2014年4月29日,湖南第一條地鐵——長沙地鐵2號線一期工程載客試運營,長沙從此邁入“地鐵時代”,成為全國第18個開通地鐵的城市。
【追尋】
今年“五一”期間,一組數據在長沙市民朋友圈“刷屏”——5月1日當天,長沙地鐵全線網客流量達到285.12萬人次,其中,地鐵2號線全日總客流量為103.78萬人次,成為長沙地鐵首條“百萬客流”線路。
這條“百萬客流”線路,是湖南歷史上第一條地鐵線路。伴隨著它的開通,長沙市民的出行更便利,生活變得更加綠色、便捷、舒適。
交通被喻為城市的經絡血脈。經舒絡活,血暢脈通,城市的肌體才能健康。地鐵,是現代城市中重要的公共交通手段,也是城市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對地鐵,長沙人盼了多年,想了多年。
時間回到本世紀初。長期以來,由於受湘江阻隔影響,過江交通成為制約長沙城市發展的瓶頸,城市的空間結構與布局不夠合理,道路系統條件先天不足……放眼全國,武漢、西安、南京等城市都修建了地鐵,兄弟省會城市在地鐵建設、運營方面已先行一步。長沙修建地鐵,市民有呼聲,現實有需求,政府有謀劃。
2000年,長沙軌道交通建設被正式提上議程。當年6月,長沙市委、市政府組織修編了《長沙市總體規劃》,首次提出“全市遠景軌道網絡規劃方案”。同年7月,省發改委委托鐵道部第四勘察設計院開展長沙市城市快速軌道交通網絡規劃研究,長沙邁出了地鐵建設實質性的第一步。此后,長沙地鐵項目前期工作經歷了艱辛曲折的過程,赴北京、上海等城市學習考察,展開線路現場踏勘,規劃報告四易其稿,建設規劃六選方案,反復論証……
2007年,國務院批准長沙進入二批建設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城市名單。2009年1月,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長沙市城市快速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2008-2015年)》。
2009年9月28日,在700萬長沙人的翹首以盼下,地鐵2號線終於在長沙望城坡揮鍬動工。
長沙地鐵2號線一期工程穿越湘江,橫貫東西,從光達站到望城坡站,全程19個站點21.926公裡。
“在溁灣鎮—橘子洲—湘江中路—五一廣場這段湘江橫穿區域,集中了2號線施工的各種難關。”時任地鐵2號線一期工程項目總工程師文志軍介紹,這段區間擁有長沙最高密度的人流、車流、建筑物群,兩處地質斷層,灰岩、溶洞、飄石、河床內裂隙水豐富,地質條件復雜多變,施工難度和施工風險都很大。
讓文志軍印象最深刻的是五一廣場站的建設。五一廣場站是地鐵2號線上最大的換乘站,所處地段繁華,高樓林立,商鋪眾多,正式動工之前,長沙市委、市政府就提出明確要求,施工期間要盡量保障五一大道暢通,保障周邊大多數商家正常營業。為此,文志軍帶領團隊花9個多月時間,組織參建方、周圍商家召開了30余次座談會,不斷完善交通微循環疏解方案,最大限度保障施工路段的通行能力,直到得到大部分商家同意才開挖。
從五一廣場站到橘子洲站,頭頂是滾滾江水,位於橘子洲景區的橘子洲站是全國第一個江心洲上地鐵站,施工難度極大。負責施工的中鐵五局城通公司,在河床30米以下,開始了驚心動魄的征服湘江之旅。
“當時這一區段被稱為2號線一期工程盾構施工的堡壘,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時任工程盾構施工項目經理李洲回憶說,地鐵需要穿過湘江防洪大堤,江底河床地下水與江水連通,水量大,可能發生噴涌,且湘江東岸河床存在斷層,斷層處的大直徑破碎石容易對刀盤造成影響,存在江底換刀的風險。
最后,施工團隊駕馭由湖南本土打造的盾構機“湘江一號”“湘江二號”向其腹地進發,這兩種盾構機在諸多關鍵部位進行了針對性的設計和改造,攻克了技術難關。
2014年4月29日,歷時4年7個月、1600個日日夜夜的艱苦建設,湖南第一條地鐵——長沙地鐵2號線一期工程載客試運營,長沙從此邁入“地鐵時代”。當天有14萬人次“涌”進地鐵,嘗鮮試乘,人潮如春運。
至此,一江兩岸的長沙進入地鐵新紀元。此后短短幾年時間,長沙地鐵實現了從“一橫”到“黃金十字”,再到“網絡化運營”時代的歷史飛躍。目前,長沙軌道交通已有6條線路投入運營,包括國內首條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低速磁浮線,還有數條線路正在建設中。
一條條加速鋪展的地鐵線網,推動長沙這座省會城市在開放發展的道路上跑得更快。
【感言】
“地鐵時代”的來臨,改變了長沙市民的出行方式,也標志著長沙城市品位、城市形象、城市功能提升了一大步。城市軌道交通的跨越式發展,推動長沙更好地融入長江經濟帶、長江中游城市群,放大核心增長極作用。未來,也必將助力長沙進一步奮勇爭先,在建設現代化新湖南征程中當好領頭雁。(記者 梁可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