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銅鑼 響出國際范

【查看原圖】

人民網耒陽11月10日電 (李芳森、實習生陸紫溪)立冬已過,烈烈冬風在田野裡嘶吼,行人紛紛裹緊身上的衣服。但湖南省耒陽市壇下鄉東升村的銅鑼廠內,卻是另一番“風景”——工人們在銅鑼生產區大汗淋漓,兩台大功率電風扇正呼呼地工作。

成語“一錘定音”,便是來源於銅鑼制作時,最后一錘決定銅鑼的音色。

一錘定音。人民網 李芳森攝

67歲的羅冬元,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銅鑼制作工藝已在家族傳承七代,在他看來,一錘不僅能定音,還能鑒定出銅鑼質量。

鑼如紙薄、聲若驚雷,便是上品。

壇下銅鑼,制作技藝起源於三國時期,至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創立之初,便是在軍事領域承擔起通訊作用。

壇下鄉。人民網 李芳森攝

“從小就聽爺爺說,張飛駐軍寨下仙山,把北方的冶煉技術帶到了我們這裡。”羅冬元從家門口向遠方望去,給我們指明了這座壇下鄉最高峰的方向。

壇下銅鑼歷經千年卻聲名愈顯,關鍵在於本地出產的銅礦和錫礦,把這兩種礦產按一定比例混合鑄造后,銅鑼的響度和硬度都會提升。

“選料、配料,這只是壇下銅鑼鑄造優勢之一。”羅冬元掰著手指頭算起了銅鑼鑄造的工藝:選料、配料、融水、制坯、鍛打、剪邊、成形、淬火、冷作、拋光、定音。

道道工序,均有門道。

壇下銅鑼需歷經11道工序。人民網 李芳森攝

在羅冬元的記憶裡,父親便是依靠給村民們上門制作銅鑼,擔起一家人生活的重擔。一個錘子、一個鐵釘、一個風箱、一個爐子,便是老一輩制鑼人的全部工具。一面銅鑼,走完11道制作工序,需要3天左右。

“老一輩的手藝,可不能在我們手上丟了。”1996年,羅冬元為實現父親的心願,創辦冬元鑼鼓廠,招了6名工人,純手工制作銅鑼。“純手工打造,產量低,第一年,每天隻能生產100多斤。”

論“斤”不論“面”,這是羅冬元摸索出的銷售經驗,這也是員工工資的計算標准。

“省份不同,銅鑼的規格會不同。”羅冬元說,以前的壇下銅鑼基本上隻在長江以南銷售,為拓寬市場,羅冬元在北方各地走訪、學習,並將當地的銅鑼帶回來研究,逐漸打開了全國市場。“現在找我買銅鑼,隻要說省份和數量就行。”

市場穩定后,羅冬元逐漸把員工人數增加到20多人,引進或制造了空氣錘、剪邊機、壓鑄成型機等機械化設備,2008年,更是把生產場地擴大到3棟房屋。

“銅鑼現在的用途越來越廣泛,已經是一種文化產品了。市場也越來越大,已經銷到了國際上。”2021年,羅冬元的工廠生產銅鑼約30噸,產值達400萬元,在全國11個省份設有銷售點,熱銷國內約20個省市及東南亞一些國家。

銅鑼制坯。人民網 李芳森攝

銅鑼鍛打。人民網 李芳森攝

銅鑼拋光。人民網 李芳森攝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2021年11月10日08:57
分享到:
(責編:李淑靜、唐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