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市州縣域

湖南東安:扛牢守護湘江源頭責任 水碧岸綠織就“幸福河”

趙四清 蔣忠山 何雲飛 張愛陽
2021年11月30日15:37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東安縣是湘江入湘第一縣。東安縣河長辦供圖
東安縣是湘江入湘第一縣。東安縣河長辦供圖

初冬時節,漫步紫水河畔,但見河面薄霧繚繞,清新空氣扑面而來,清得透明的河流玉帶般鑲嵌在大地上,好一幅美不勝收的江南水鄉風光。在湖南省永州市東安縣,這樣的美景隨處可見。

東安縣是湘江入湘第一縣,有大小河流45條,總長858.6公裡,湘江干流流程50多公裡從西南向東南穿越全縣。自2017年全面推行河長制以來,東安縣圍繞建設水清、河暢、岸綠、景美“幸福河”的總目標,多措並舉推動河長制從“有名”向“有實、有效、有能”轉變。

據東安縣河長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縣境內省級重要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境內國家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100%,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去年,該縣河長制工作年終考核在永州市排名第一。

“四雙”工作舉措切實提升河長履職效能

為切實推動河長制工作見成效,東安縣建立了縣、鄉、村三級河流管護責任體系,目前共有縣級河長21人,鄉級村級河長297人,民間河長22人,河道保潔隊伍18支、232人。

推行“雙共建”,河長履職基礎更牢固。近年來,東安縣實施“黨建+河長制”,推行基層黨建與基層河長制高度融合共建,創新“黨委+黨支部+黨小組”河流管護三級管理體系,深入推動河長制工作從“有名”到“有效”、從“見河長”到“見成效”的跨越。

“鄉鎮黨委把河長制工作列入黨委重要議事日程,落實制定河庫管理方案、巡查監管、河長制會議、綜合整治、督促指導村支部等工作。村(社區)黨支部履行屬地管理職責,抓好黨員帶頭引領,宣傳發動廣大群眾自覺愛河護河,共同參與管河治水,落實河庫監管、保潔、整治責任。”該縣河長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同時,黨員個人落實包河段責任制,分管河段“挂牌亮身份”,帶頭自覺踐行愛河護水行動,帶動更多群眾積極參與保護家鄉的“母親河”。

據了解,今年以來,全縣45條河流由247個村級黨支部分段管理,共完成巡河3萬人次,清淤除障218公裡,環境衛生整治500余次,基本做到了河岸垃圾“不下河”,水面垃圾“不出村”,河流突出問題解決“不出鎮”。

推進“雙河長”,河道管護更有力。全面推行“雙河長制”治水模式,對16條河流各明確一名“官方河長”、一名“民間河長”。河長巡河護河著力抓“一長三率”,即河長巡河率百分百,巡查內容按照“四巡一建”要求全覆蓋,無死角﹔發現問題率百分百,巡河沒有發現問題的視為無效巡查﹔巡河發現問題百分百整改到位,並建立整改台賬。

今年該縣、鄉、村三級河長共巡河1.74萬余次,巡河總裡程達1.55萬公裡,巡河共計發現和解決河庫問題1300余起﹔民間河長巡河1600余人次,裡程5000余公裡,發現河湖問題100余起﹔召開總河長會議和工作推進會議6次,河長責任河流專題會議78次﹔河長制工作進社區、進校園130余次,開展“淨灘”活動30余次。

推行“雙督查”,河湖問題解決更徹底。充分發揮公眾參與和社會輿論監督作用,在45條河流360塊河長公示牌上,公布舉報二維碼和舉報電話,讓社會各界廣泛參與河道管理,為全縣45條河流安上了“萬雙”眼睛,全年共接到舉報電話800余個,查實反映河庫問題680余起。

推行“雙述職”,河長監管更到位。推動縣級河長、河長制成員單位主要負責人向縣第一總河長(或總河長)述職、鄉(鎮)級河長向責任河流縣級河長的述職評議機制,21名縣級河長以及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作會議述職﹔50名鄉(鎮)河長向責任河流河長會議述職,並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民間河長、記者河長和環保志願者、媒體代表等列席會議,倒逼各級河長履職盡責。

“四治”模式夯實河湖管護責任,全面打造幸福河湖

11月7日,東安縣大廟口鎮黨委書記秦曉挺帶領相關部門沿紫水河順流而下,巡查河流有關情況,對發現的問題一一記入河長日記,並立即交辦責任單位及時辦理到位。這是東安縣鄉級河長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日常開展巡河保暢通的眾多畫面之一。

流域聯治,聚合力提效能。東安縣注重河長制工作體制機制創新,與廣西全州縣簽訂了湘江西源跨縣(區)河界聯防聯控協議﹔與新寧縣、邵陽縣簽訂了紫江、檀江跨縣(區)河界聯防聯控協議﹔東安縣人民檢察院和廣西全州縣人民檢察院簽訂了《關於建立長江流域湘江水系廣西全州至湖南東安段省界斷面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跨區劃協作機制的框架協議》,雙方達成協作共識,建立聯席會議、信息共享、聯合巡查等制度,有效解決“上下游不同步,左右岸不同行”問題。

條塊共治,除陳疴清“四亂”。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將任務細化分解到鄉、村各河長,變“九龍治水”為“一龍治水”,既管治水域的“大動脈”,也管治水域的“毛細血管”,以鄉鎮為單元對轄區內河流及農村河道開展地毯式排查,查處河道“四亂”問題36起,拆除了社塘村2組侵佔湘江岸線的違建親水平台,關停取締了紫水河馬跡塘“水上餐廳”。

水陸同治,截污水變清流。堅持岸上保潔和水中清潔一體推進,確保垃圾不下河、污水不直排,以“水岸同治”確保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投資4.27億元,實現全縣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紫溪市鎮、蘆洪市鎮污水處理廠全面建成通水,大廟口、橫塘、端橋鋪、井頭圩4個鄉鎮污水處理廠,今年12月初竣工運行,其他鄉鎮污水處理廠在2年內建成。

精准智治,搭平台強監管。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作用,注重精准發力,東安縣投資500多萬元,在全縣45條河流設立135個監控點,運用現代化高科技手段對重要水域河段的水體水質、水位流量、岸線保護等動態信息實時監控,構建“一江三水四區”河湖生態安全格局。

同時,該縣建立“互聯網+河湖長”智慧河湖平台,實現河湖事務24小時“全感知、全智能、全計算、全生態”的智慧化管理,推動河湖治理能力和提升管理現代化水平,開啟智慧化監管新模式,織密河湖長責任“一張網”,繪好全縣河湖管理“一張圖”。

“三結合”抓實河湖治理工作,整體推進系統修復

11月6日,石期市鎮政府接到群眾舉報:在湘江石期市台凡村段有人非法採砂,鎮政府及時向東安縣水利局水政執法大隊報告,並組織相關人員趕往現場取証,對當事人進行詢問筆錄。這是東安縣堅持部門聯治、全民共治,以系統思維推進河湖保護治理,形成河湖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的一個典型案例。

堅持治理與利用相結合,打好飲水安全保衛戰。東安縣將生態理念與水源地保護、防洪安全有機融合,以建設樣板河為抓手,一體打造堤、路、景,讓湘江母親河成為一條安全線、生態線和風景線。

2017年以來,共投資3.5億成功打造湘江、紫水、蘆江河、揚江等樣板河17條,2019年,該縣紫水河被評為“湖南美麗河湖”﹔完成大廟口、蘆洪市石期市等5座千噸萬人工程水源地保護區整治,實施了大盛、川岩、水嶺、橫塘等17個鄉鎮“千人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開展石期市鎮、大廟口鎮、鹿馬橋鎮中供水飲用水水源地環境整治,惠及39.7萬群眾。

堅持整理與修復相結合,打好河道採砂專項整治攻堅戰。東安縣深入開展非法碼頭渡口及河道採砂專項整治,近年來,共開展聯合執法專項整治300余次,組織出動執法人員1000余人,拆解“僵尸船”102艘,“三無船隻”130艘,清理涉河違章建筑物15處,取締非法採沙船11艘,取締非法上砂碼頭19個,查處非法河道涉砂涉漁案件23起。

堅持整理與修復相結合,打好小水電生態流量保障攻堅戰。圍繞管好“盛水的盆”,護好“盆裡的水”,全力開展水生態整治修復工作,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工程。去年,全縣小水電清理整改,縣財政支付4300萬元退出和54座小水電整改任務﹔今年以來,進一步加強了對小水電站生態泄流的日常監管,確保達標電站生態流量排放保持合格狀態。

今年9月中旬,東安縣水利、生態環境、科工局、國網東安供電公司等部門聯合執法,對皂水凼、荷葉塘等6座生態流量下泄不達標的電站,實行停電解網,限期整改。據介紹,10月份以來,該縣小水電生態流量達標率100%,在永州市位列第一位,全縣水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