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醫衛職院點燃教學改革,培養高質量醫衛人才

經過百余年洗禮,由廣德高級護士職業學校到如今的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湘潭醫衛職院”),扎根湖湘大地,穩步推進教學改革,走出了一條產教融合發展的特色辦學路。
傳承革命精神,涵養時代工匠精神
2015年,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迎來快速發展時期。田徑場煥然一新、食堂升級改造、實訓大樓拔地而起……
同時,學校重視傳承革命精神、工匠精神、教育精神,大力提倡教育教學改革,重視實訓和實踐教學,堅持產教融合,突出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立足培養衛生事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這是一所有變革基因的學校,更是一所有紅色基因的學校。 因此,扎根於紅色熱土辦學的湘潭醫衛職院,處處滲透著紅色基因。
3月12日,21級醫管班的學生范紅梅來到學校校史館參觀。順著牆壁上圖文並茂的展板一路看過去,百年老校的變化發展了然於心。知道學校有這樣輝煌的歷史,她感到十分自豪。
湘潭醫衛職院始終注重校園紅色文化打造,把紅色文化建設納入校園文化整體建構框架,將地方史、校史中的紅色文化和先進黨史人物事跡融入立德樹人的全過程。除了氛圍育人,學校還將紅色文化內容融入各門課程,實現了課程思政全覆蓋。
如今,湘潭醫衛職院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專業教育課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學校負責人表示,打造課程思政不只是為了學生,也是為了打造一支堅強的教師團隊,讓每個教師都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春風化雨地影響學生,讓他們有更好的品格來成就自己的人生,成為優秀的大國工匠。
念好“融”字訣,無縫對接專業產業
目前,我國基層醫療人才隊伍無論是總數還是特定專業人員數量,都存在較大缺口,加快醫療衛生人才培養是當務之急。
圍繞需求,湘潭醫衛職院不斷調整專業布局,加快學校轉型發展戰略,旗幟鮮明的提出走專門化、特色化的發展道路,裝配了一條反映學校特色和優勢的臨床醫學、口腔醫學、護理、助產、康復治療技術等專業的流水線。
專業進行了轉型調整,教學模式也隨之進行了改革。2021年,學校醫療設備與管理學院的老年保健與管理專業與湖南普親老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在原有“2+1”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改革為“現代學徒制1+1+1”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養護院內擁有很多十分專業的兼職教師。每個學生實踐帶教由企業兩名導師負責,兩名導師一名來自企業管理崗位,一名來自企業的業務崗位。學生未出校門,就能和行業內專家面對面,大大激發了他們對專業的信心和熱情。
為進一步突出“雙主體”育人,該校還委派“雙師型”醫衛教師到企業擔任駐點班主任。班主任在加強對學生日常管理的同時,參與實踐與校院協調。引導學生在產教融合、知識與實踐緊密結合中快速成長為社會急需的醫學人才。
此外,在校企雙方教師的引導下,該校學生通過近距離接觸老人,接觸崗位,樹立了尊老、愛老、敬老、孝老、助老的意識,甚至能主動承擔照護機構老人的工作,建立了積極的專業情感。
和企業的無縫銜接,使學校能培養出一批既懂理論知識又懂實操,尤其對此行業深度熱愛的高素質人才。而通過這種模式,實現了平台共建、資源共享、人才共育、成果共產,使學校和企業真正成了“一家人”。
近年來,學校創新體制機制,圍繞產業鏈布局專業群,構建獲批了省“雙一流”特色專業群——“社區康復服務專業群”﹔康復治療技術獲批省特色專業、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助產專業獲批省特色專業、全國首批健康服務類專業示范點。抓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新建或改造了80余個校內實驗實訓室,投資1000余萬元建設了先進的臨床仿真實訓中心,擁有醫衛類定點實習實訓基地170余家……各種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融合,每天都在這裡生動地進行著,推動著專業和產業的無縫對接。
積極打造平台,引領師生各美其美
千秋偉業,人才為先。近幾年來,湘潭醫衛職院“五湖四海,廣泛引才”,公開招聘醫衛類教師93人,調入、引進副高以上職稱人員8人,擁有“雙師型”教師85人。
懂人才是大學問,聚人才是大本事,用人才是大智慧。如何用好人才?據湘潭醫衛職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學校的秘訣是為人才提供發展的“熱土”,激發人才內生動力,營造人才發展的“最優生態”。為此,學校一方面強化教師專業技能,不斷提升教師學歷、職稱層次,另一方面大力改善食堂、體育鍛煉設施等條件,不斷增強教師的歸屬感、榮譽感、獲得感和幸福感﹔堅持人盡其長,開展干部公開選拔、全員競聘﹔實施績效分配制度改革,對獲得突破性成果的予以重獎,短短幾年時間,學校教師形成了積極向上的干事創業氛圍。
如今,該校畢業生已經得到了市場的檢驗和認可。學校2021屆畢業生4136人,初次就業率85.61%,年終就業率93.26%,留潭就業1039人,留潭率25.11%,就業率和留潭就業率在駐潭高職院校中均位居前列。(曹利敏)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