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湖南要聞

一水清深湘江源

2022年08月29日08:30 | 來源:湖南日報
小字號

清流從岩石下沁出,形成10平方米左右的澤地,周邊是山石、燈心草、高山苔蘚和矮小的杜鵑。

這是永州藍山縣湘江源國家森林公園野狗嶺山頂,當地人能尋到的湘江“第一滴水”。

正是這樣的細流,從山頂出發,流過濕潤的苔蘚,繞過結著小小果實的獼猴桃樹,經過開白花的圓錐繡球、開紫花的地菍,最后穿過密密的竹林,入大橋河,聚瀟水,匯湘江,流經洞庭湖,一路浩蕩奔向長江大海。

1.湘江之源“掬水可飲”

“湖南省最大河流,與漓水同發源於廣西興安縣海洋山。”在人們早先的認知裡,湘江的源頭在廣西。2013年,湖南省第一次水利普查成果表明,湘江源頭在湖南藍山縣的野狗嶺。這一結論,印証了《山海經》“湘水出舜葬東南陬,西環之”的說法,也得到國務院水利普查辦和水利部的認定。

據測算,從藍山縣湘江源頭計算,湘江干流全長948公裡,比原來長了92公裡﹔湘江流域面積94721平方公裡,比原來大了61平方公裡。

8月17日,我們頂著驕陽來到藍山縣湘江源國家森林公園,走近熟悉又陌生的母親河,尋找少有人抵達的源頭,探究湘江最初的秘密。

在湘江源景區,沿溝谷拾級而上,木質棧道與山色相合,萬千翠綠迎面而來。一路蟬聲與水聲盈耳,當地人稱“琛水”的源頭水,水量充沛,在峽谷裡急切奔流,由山石間跌宕而下。

“這裡的水可以直接飲用,常年保持在一類水質。”隨行的永州市生態環境局藍山分局工作人員田軍介紹。

行至“天泉”瀑布,景區棧道戛然而止。可見水流從石壁上決絕而下,水量豐富,氣勢不凡。這裡離源頭顯然還有一段距離,但已無路可上。

在湘江源國家森林公園管理局護林員的帶領下,我們沿另一條崎嶇山路重新溯源,進入了野狗嶺茫茫的原始次生林。

一路草木葳蕤,山路湮滅,蚊虫密集,一行人艱難前行。

“草木比20多年前還茂盛。”護林員李芳輝說。

20多年前,李芳輝進入野狗嶺所在的林場工作,那時林場的主要功能還是木材生產。如今,李芳輝的工作由“伐木”徹底變成了護林:“現在森林最重要的功能是水源地的生態保護。”

森林涵養水源,山好水就好。2013年以來,湘江源頭區域科學劃定生態經濟區、生態公益林和禁採區,把湘江源國家森林公園15萬畝林地列入湘江源頭水源涵養林核心區域,提高源頭地區生態承載能力和水源地水質。

由於封山育林,附近村民不再常上山活動,山路漸漸無跡可尋。人的身影減少后,動物的蹤跡多了起來,李芳輝在林中見到越來越多的林麝、豹貓、野豬、野雞等。

我們穿行的山林,由一開始的竹林,逐漸變成闊葉樹混交林,溪水不時出現在腳邊,或者就在不遠處淙淙作響。每到水流處,我們便俯身痛飲。

清冽的源頭水,讓人在酷熱裡周身清涼。掬水可飲,是一種人與自然互不設防的境界,和諧共處的狀態。

跋涉近3小時后,我們站在了野狗嶺山頂,南嶺山脈在眼前綿延不絕,環抱著湘江的源頭區域。在山石與野草間,濕潤的苔蘚橫生,像一張綠毯鋪陳在湘江源頭,涵養著水源。

湘江源的水流聲此時已隱約不可聞,但我們知道它在那,看似柔弱纖細,卻堅韌不息、一往無前,這是“源”的力量。

2.保護湖南母親河的心臟

從野狗嶺一路奔襲,到達山腳的湘江源瑤族鄉竹林村時,琛水已經逐漸平緩。

與琛水一道下山,記者一行來到一個美麗村落——湘江源瑤族鄉竹林村。守護在湘江源頭的這個瑤族村落,過著簡朴的生活,有著朴素的生態觀。

“這條水我們叫大橋河,瑤鄉人自古以來就有護水源、愛整潔的習慣。”在湘江源瑤鄉長大的廖夢婕說。

村民家家戶戶、世世代代,都喝山上流下來的甘甜山泉水。廖夢婕記得,小時候的夏天,媽媽每到傍晚便會把屋子前后的坪院都清理干淨,用山裡接的泉水沖了又沖。晚飯后,打開用泉水冰鎮過的西瓜,涼氣“滋滋”冒了出來,撫慰一天的辛勞與燥熱。

這些,是湘江源頭水留給這一方百姓的共同記憶。這樣的水,怎能不愛護?

早年間,竹林村定下村規:嚴禁破壞水源,嚴禁亂砍濫伐。

2013年,野狗嶺被認定為湘江源頭后,竹林村進一步完善了村規民約:所有生活垃圾運至垃圾填埋場集中處理,組建黨員干部義務保潔巡邏隊,每天巡河一次,節假日和旅游高峰期增至兩次。

“既然是湘江源頭,當然要帶頭保護,還下游一江清流。”村民環保意識越來越強,亂扔垃圾、張網捕鳥的現象越來越少,村民左修多還主動報名成為河道保潔員。每天,他都穿著膠鞋、拿著鐵夾穿梭在水邊收拾垃圾,風雨無阻。

村裡還用竹管架設湘江源頭水直飲點,方便游客飲用。在這裡,水特別甜,西瓜、絲瓜、豆角、土雞、干筍等,均異常美味。

“湘江源山上長出來的竹筍、放養的土雞,城裡可難得吃上。”湘江源瑤族鄉竹林村黨支部書記肖志軍說,好山好水,游客自來。現在,村裡開了10多家農家樂,添置接待床位近200個。

湘江源,正成為湖南一張美麗的生態名片。

“保護湘江源就是保護湖南母親河的心臟。”全力守護好湘江源這口湖南人民的“大水缸”,藍山縣委書記、縣總河長總林長龍向洋提出,“全域湘江源、人人都是林長河長”。目前全縣有縣、鄉、村三級730余名林長、350余名河長。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已成為保護湘江源的共識。藍山縣確立了“生態立縣”戰略,主動淘汰冶煉、石材等落后產能,發展生態旅游、有機農業、風能發電等綠色產業。

藍山縣生態環境監測站副站長李福輝,從2008年起持續對湘江源進行監測:“無論天氣如何水量多少,湘江源水質多年來保持在一類水平,藍山境內其他監測點也全年保持在二類以上,各項數據顯示,藍山的水越來越好。”

清澈的大橋河一路奔流進入江華,與更多水流聚集,被沿河的人們賦予各類名號:馮河、沱江、東河以及瀟水。

3.一條大江的遼闊由此開啟

8月18日,清早的陽光已經灼人,瀟水零陵段,犁頭咀碼頭,三三兩兩的人等船去萍島,湊夠10人即可開船。江風大而涼,幾個市民在樹蔭下乘涼聊天。

“東南從藍山來的這條水我們叫瀟水,西南從廣西來的那條稱湘水。一直以來,東源的水量都要大一些。”游船從碼頭出發,往萍島駛去,船隻的轟響裡,零陵區民間總河長蔣宏向我們講述這一條水的脈絡。

清深的瀟水自藍山發源后,流經江華、江永、道縣、雙牌,又接納了各路支流,在零陵的萍島與廣西來的湘水匯合。湖南也因此有了“瀟湘”雅稱。

船開至瀟湘匯合處,水面更為開闊,大江氣象已成,這裡就是湘江干流的起點。盡管久晴不雨,此處依然水量豐沛,漫江碧透。

“最近兩個月,我們水質監測都是一類。”永州市生態環境局零陵分局總工程師唐維娜介紹。

前往犁頭咀的路上,有一大片廢棄廠房,巨大的煙囪靜立在藍天下,早已不再冒煙。

唐維娜介紹,原來那一片都是氮肥廠、農藥廠、氧化鋅廠等,從2009年起零陵區陸續關停排污企業數百家,保護湘江干流,關停最多的是2016年、2017年兩年。

煙囪已冷,廠房已棄,江水日益清澈起來。

萍島上有萍洲書院舊址,書院大門兩側有楹聯:“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

瀟湘在江之頭,洞庭在江之尾,一條大江的遼闊與浪漫,由此開啟。

“千年打卡地,此處是瀟湘。”永州境內,湘江流域面積和流程長度佔全省境內三分之一。近年來,永州市扛起保護好湘江源頭、守護好一江碧水的政治責任,關停污染企業,實施水環境質量提升行動,全面消除湘江水環境安全隱患。

監測顯示,近年來,永州市飲用水源地水質全部達到二類水以上標准,52個考核斷面水質優良率100%。

祁陽市琵琶洲,湘江依依不舍繞了個彎,准備作別永州。在這裡,我們遇到了正在巡河的李順秀。因為11年如一日守護湘江,她剛剛上榜了2022年第二季度“中國好人榜”。

熱辣的太陽下,59歲的李順秀低頭撿拾垃圾,汗濕衣衫。2017年,她成為第一批民間河長之一,被聘為祁陽市民間總河長。現在,祁陽市民間河長已發展到165名。無數人的自覺維護,護送著一江碧水向北流。

祁陽市浯溪濕地公園立著一塊大石碑,上面刻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刻之金石,以求不朽。浯溪的奇山異水間,曾有元結、顏真卿等作詩題字,銘刻石上,在湘江邊千年不滅。

而現在的湘江守護者,不僅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鐫刻在巨石上,更銘記於心中,見之於行動。(記者 周月桂 張航)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