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金融產業集群 國際金融港已入駐30余家金融機構

從啟動建設到金融機構紛至沓來,僅花了2年時間,如今的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國際金融港儼然成了一座“金融城”。記者31日從長沙經開區獲悉,目前國際金融港已吸引30多家大型持牌金融機構、地方金融機構入駐。
打造“金融機構+金融配套+金融人才”集群
國際金融港是長沙經開區著力推進金融改革創新先試先行和高水平跨境金融服務便利化而打造的金融功能性平台,2021年10月獲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工作辦公室正式授牌,成為省級重大功能性平台。
2年來,長沙經開區通過擇優引進金融機構和配套服務機構,著力打造“金融機構+金融配套+金融人才”的金融產業集群。同時,在為企業提供跨境資金結算、跨境投融資、商務辦公、金融科技成果展示、銀企對接和投融資路演等全方位綜合服務的基礎上,發揮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優勢,積極探索金融改革創新,為長沙經開區打造先進制造業高地、產業轉型升級提供金融支撐。
長沙經開區財政金融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國際金融港正加速吸引國內外金融資本、金融機構集聚,進一步豐富金融業態,壯大金融產業規模,從而有力支撐園區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截至目前,國際金融港已有交通銀行、郵儲銀行、招商銀行、浦發銀行、長沙銀行、華融湘江銀行、中國太平洋產險、湖南東方私募、星城融資租賃、湘銀擔保等30多家大型持牌金融機構、地方金融機構入駐,業態涵蓋銀行、保險、基金、融資租賃、融資擔保、小額貸款等。其中中國太保產險湖南分公司營業部是湖南自貿區獲批以來長沙片區落地的首家保險分支機構,湖南星城融資租賃有限公司是湖南自貿試驗區獲批以來成立的首家融資租賃公司,銀行網點均為綜合服務能力較高的自貿金融服務個性化網點。各金融機構正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瞄准”金融改革創新高地,全力參與湖南自貿試驗區建設。
今年以來,國際金融港路演系列活動也在有序開展,投融資氛圍日漸濃厚。8月底,在國際金融港召開的“匯聚資本力量,賦能專精特新”2022國際金融港股權投資產業論壇,現場促成三家投資機構與被投企業進行投資意向協議簽約。此外,園區還組織開展了供應鏈金融、融資租賃、專精特新等主題豐富、形式多樣的“金融集市”銀企對接活動20余場,參與企業近400家﹔由經開區建設的區塊鏈金融服務平台也如期上線,入駐金融機構10多家,發布金融產品近20個,為園區金融機構及企業提供集“綜合服務+金融對接+風險監管”為一體的金融科技體驗。
成立60億元產業基金,加速產投聯動
值得一提的是,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少、融資能力弱、續貸能力不強等問題,長沙經開區還探索形成了“‘金融集市2.0’融資服務新模式”,通過“貸前”定向研發產品、實現貸款精准匹配,“貸中”雙軌聯動幫扶、確保貸款可持續,“貸后”尋求治本之策,提升企業獲貸能力,今年以來助力園區企業融資降本增效、獲得融資近15億元。該課題入選省自貿辦發布的2021年省級制度創新成果。
金融改革創新方面,國際金融港圍繞自貿區核心改革任務,積極開展金融改革創新和先行先試。在湖南省外匯管理局指導下,園區積極推動了索恩格等優質外貿企業外匯收支便利化試點政策落地見效,助推涉外經濟高質量發展。
同時,長沙經開區還開展融資租賃改革試點、業務創新和產業培育,今年4月,以山河智能及其關聯境外公司成功試點湖南自貿區首單“融資租賃+工程機械設備出口”業務,首期投放資金1000萬元,租期24個月,為國內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拓展海外市場提供金融支撐。
“為發揮基金乘數效應,促進產投聯動,我們開展了市場化母基金的探索實踐。”長沙經開區財政金融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10月,長沙經開區與財信中金達成基金合作,成立財信思迪產業基金,基金總規模60億元,主要投向園區先進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醫療健康四大產業,為長沙經開區項目建設及產業發展引入金融“活水”。(記者 伍玲 通訊員 歐亞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