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看湖南】湖南常德:干部沉下去 發展強起來
核心閱讀
強化黨建引領,推進鄉村振興。近年來,湖南常德發揮黨組織引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通過搭建雲黨建平台、建強村級黨組織、助力鄉村產業發展等方式,推動黨員干部扎根基層、提升本領,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
2400多畝雙季稻核心示范區,冬修水利一片繁忙﹔新引入的花椒產業示范基地,兩萬余株花椒綠意盎然……冬日的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烽火鄉沔泗村充滿勃勃生機。
強化黨建引領,推進鄉村振興。近年來,常德充分發揮黨組織引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為推動鄉村振興注入動力活力。“我們推動縣級領導包鄉走村、所有鄉鎮干部聯村聯戶,激勵干部真聯實干,壓緊壓實工作責任,努力把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常德市委書記曹志強說。
借助雲黨建平台,推動干部提升本領
“剛從脫貧攻堅轉到鄉村振興時,該怎麼干,我心裡也沒底。” 談起身份轉換,常德市漢壽縣太子村駐村第一書記楊祺鈞深有感觸。按照“工作隊數量保持不變、市級領導聯點和對口幫扶原則保持不變、幫扶單位組成基本不變、人員選派要求基本不變”的原則,曾作為扶貧工作隊隊長的楊祺鈞繼續留在村裡。
老隊長都沒底,新隊員則更需要學習。和楊祺鈞一同駐村的,還有三名新隊員。“我之前一直在專業技術條線工作,駐村考驗的是綜合能力,需要真正扎進去。”駐村干部趙鳳說。
如何扎進來、沉下去,制度和紀律約束少不了。按照規定,駐村干部每月要有20天在村。為了避免“走讀式”駐村,駐村干部要在常德雲黨建平台上簽到打卡。
人沉下來了,不少駐村干部又遇到“想干不會干”的難題。剛駐村時,趙鳳想利用自身的林果業種植技術,在村裡發展水果和苗木種植。但太子村村集體土地和山林過去基本都已經承包到戶,發展林果產業缺乏土地資源。
“我到雲黨建平台的經驗學習交流模塊上查找后發現,岩汪湖鎮金盆嶺村以前也遇到過類似問題。”趙鳳說,金盆嶺村最后想出在村主干道和小路兩側的空地種植林果的辦法,很有借鑒意義。
結合太子村距離城區較近,適合發展觀光農業和周末休閑游的特點,趙鳳在常德市園林綠化服務中心的指導下,選擇了紅葉李這種集觀賞性和經濟性為一體的品類。如今,800多棵火紅的紅葉李,已經成為太子村的一道新風景。“雲黨建平台真是幫了大忙。”趙鳳說。
常德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徐東遠介紹,雲黨建平台開發專門功能模塊,加強線上幫帶,為1000余名駐村工作隊員和基層黨組織負責人進行了鄉村振興專題培訓,有效推動干部沉下去、本領強起來。
建強村級黨組織,吸引在外發展的能人回村
過去,常德市鼎城區草坪鎮三角堆村由於沒有富民產業、村集體凝聚力不強,村裡走出去的能人也都不願回村。
新一屆村兩委上任后,黨總支書記陳良凱根據三角堆村區位特點,提出發展火龍果種植。在村干部的帶領下,村民們紛紛加入火龍果種植合作社,增收致富的路子越來越寬。
“看到家鄉變化越來越大,我們在外發展的人也更願意回鄉發展。” 在外地創業的閔譯軍捐資1000多萬元修建村文化廣場,帶動了三角堆村不少能人返回家鄉、建設家鄉。
常德市以村兩委換屆為契機,全面優化班子結構,新一屆村(社區)干部平均年齡較上屆下降7.5歲,大專及以上學歷佔比較上次換屆增長28.26%。同時,常德全面推行“導師幫帶制”,從全市基層干部中擇優選拔2013名幫帶導師、5568名幫帶對象,所有新任鄉村兩級干部均有1名導師結對幫帶。
除了建強村兩委班子,常德還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形成了一群有能有為的“屋場長”“屋場員”。
在常德市石門縣夾山鎮楊坪社區,村民陶文平成了陶家崗屋場抓產業建設的帶頭人。這兩年來,在他的帶動下,過去沒有一個集體產業的楊坪社區戶均投入兩萬元,發展了脆桃園、葡萄園、親子園等農旅項目,2022年村集體增收10萬元。
石門縣委組織部副部長董琳介紹,近年來石門縣堅持黨建引領、網格治理的思路,形成了以屋場為微治理單元的“兩聯兩包”村級治理模式。目前,全縣開展互聯互幫的黨員和屋場員達到1.6萬余人,幫聯農戶16萬余戶。
加強政策幫扶,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
鼎城區謝家鋪鎮施家陂村是一個距離城區20多公裡的普通村落。但從2016年開始,一批村集體企業和村民自辦企業在施家陂村相繼涌現。一個並沒有特殊稟賦的村子,如何吸引中小企業聚集?
“我們的發展壯大,離不開村集體支持。” 湖南億澤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帥宇說。2016年,大學畢業的陳帥宇回到家鄉從事糧食購銷。不滿足於傳統經營模式的陳帥宇,想要嘗試從良種良法的源頭開始,建立種植合作社,進一步提升產業層次。“但第一年推出良種服務,村民們都抱著觀望心態,不願主動參與。” 陳帥宇碰了壁。
“企業發展處於關鍵階段,村集體要給予一定支持。”施家陂村黨支部書記焦存再說,村裡拿出5萬元資金補貼種糧戶採用企業推廣的良種良法。“雖然村裡的獎補每畝隻有一兩百元,但這讓村民們一下子吃了定心丸。” 陳帥宇說。
很快,新技術新品種獲得了大豐收,億澤生態農業公司也打開了局面。短短6年間,億澤生態農業公司從一個小糧食烘干廠,發展成為流轉土地6800畝,服務帶動4600個周邊農戶3.8萬畝水稻生產的重點企業,施家陂村集體收入也大幅增長。
盛產柑橘的石門縣地處山區,灌溉條件不足,去年遇上旱災更是雪上加霜。“石門縣發動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包村抗旱,利用附近水源,用電泵逐級提水,最大程度減少了旱情造成的損失。”石門縣秀坪園藝場副場長杜洪波說。
去年秋天,石門柑橘喜獲豐收,當地黨員干部又忙著幫果農賣上好價錢。過去,由於中間環節多,果農辛辛苦苦種下的柑橘收益並不高。在當地黨委政府推動下,2020年開始,石門本土農業企業湘佳牧業股份有限公司逐步與1000戶橘農簽訂收購協議。“沒有了兩三道中間商賺差價,柑橘收益大幅提高。”湘佳股份有關負責人黃興佳說。
此外,從去年起,常德市縣財政每年安排4700萬元專項補助資金,重點扶持一批薄弱村,鞏固扶持一批潛力村,積極扶持一批重點村。“2022年全市2103個村(含涉農社區)實現集體經營性收入2.84億元,較上年增長36.54%。”常德市委組織部部長康重文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