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全力推進智能制造強市三年行動計劃

2月10日,瀏陽撤縣設市30周年紀念日,由瀏陽市委、市政府主辦的“巨變·何以瀏陽——瀏陽撤縣設市三十周年發展成就展”在瀏陽市博物館開展。
與30年前鑼鼓喧天的慶典儀式相比,這場成就展顯得簡朴了許多。然而,800平方米展廳裡,350多張資料圖片生動“濃縮”了瀏陽30年之巨變,觀者無不為之感慨萬千。30年來,那份欣喜與自豪,一脈相承。
其中,瀏陽制造的蝶變,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這也是瀏陽高質量發展實現跨越趕超的堅實脊梁。
以前是瀏陽煙花“一枝獨秀”。有一組10年前的數據可以証明:2012年瀏陽花炮產業集群實現銷售總額172億元,為瀏陽貢獻了超過20%的納稅額。彼時,瀏陽33家生物醫藥企業實現產值135億元,9家電子信息企業產值也不過181億元。
如今,瀏陽制造早已在眾多優勢產業鏈上“百花齊放”——電子信息躋身全省信息產業領先地位,生物醫藥佔據全省醫藥產業半壁江山,二者都在向千億級產業邁進……一顆顆“產業種子”在此生根發芽,逐漸長成郁郁蔥蔥的“產業森林”。
更為可喜的是,瀏陽制造正在搶佔“智”高點實現換道超車,以“智造”促進制造,從制造邁向“智造”。
新春伊始,記者在瀏陽走訪看到,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智能裝備、新材料乃至煙花爆竹等領域,“瀏陽制造”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步伐在加速。
據統計,瀏陽目前有高新技術企業565家,湖南省、長沙市智能制造示范企業273家。這也是自2021年以來,瀏陽全力推進智能制造強市三年行動計劃取得的長足進步。
高端競逐 智造龍頭集聚瀏陽河畔
高科技的競爭,芯片是重中之重。位於瀏陽經開區的泰科天潤,是國內首家專注於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碳化硅功率芯片設計制造的領軍企業。
如果說中央處理器(CPU)是計算機的心臟,功率半導體就是電機的心臟。特斯拉率先在馬達逆變器上搭載碳化硅功率芯片,加速、續航等性能表現亮眼,由此引領了碳化硅的商用熱潮。
“相比於第一代硅基材料,碳化硅功率器件能夠大幅度提高能量轉換效率,同時更加耐高溫、高壓、高頻。”泰科天潤董事長、總經理陳彤說。
從北京中關村起步的泰科天潤落子瀏陽,緣於瀏陽對於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的熱切渴求。項目於2020年初動工,克服了疫情影響,歷時一年多“一氣呵成”。
潔淨的無塵車間裡,技術人員正在趕訂單。
“去年,我們生產了1萬多片6英寸碳化硅晶圓,客戶主要來自新能源汽車、光伏、軌道交通等領域。”陳彤坦言,國內相關產業與歐美“領頭羊”相比仍有差距,“但大家正在奮起直追,這是個補短板的過程。”
泰科天潤的異軍突起,是瀏陽“芯屏器合”產業格局加速形成的側影。依托藍思科技、長沙惠科、啟泰傳感、泰科天潤、藍思智控、豪恩聲學等“新勢力”,瀏陽找准了“芯、屏、器”之間的共振點和引爆點,推動三者之間融合互動。如今,瀏陽智能制造龍頭企業集聚效應明顯,推動著產業鏈不斷向中高端發展。
換道超車 傳統產業煥發勃勃生機
在新興產業智能化“武裝到牙齒”的同時,一大批傳統產業同樣在借助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實現“換道超車”。
“不辭辛苦層層縛,隻為春來化蝶時。”養蠶本是最為傳統的農業產業,而在瀏陽雅士林長沙(國際)蠶桑絲綢智造產業園,智能工廠化養蠶早已成為現實。
不管酷暑還是嚴寒,走進4萬平方米的養蠶廠房內,總是溫暖如春。
小巧靈活的AGV搬運機器人鑽入蠶室,一次將三四十層蠶筐送到流水線上,再由機械手進行自動分揀、換筐、投食……
數百萬條“蠶寶寶”每過幾天出來在“中央廚房”完成補給,然后又躲進舒適的“臥室”茁壯成長。
“目前我們一條生產線隻需要10多個工人操作,日產25噸蠶繭。”雅士林相關負責人李苗表示,工廠化飼料養蠶突破了季節限制,單位土地面積蠶繭產量、人均勞動生產效率均提高1000倍以上。
據了解,雅士林項目計劃2024年全面投產,屆時可年產蠶繭50萬噸,將佔據國際市場原材料半壁江山,年產值超300億元。
“蝶變”的不僅僅是養蠶業。作為享譽全球的“花炮之鄉”,瀏陽近年來在花炮產業同樣推進“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為千年煙花注入更多“智”能量。
官渡鎮的隆順煙花制造有限公司,投資500萬元打造了兩條自動裝藥生產線。“完全實現了人藥分離,應用5年來,沒有出過一起安全事故。”企業負責人施文武說,該公司花炮生產的關鍵工序基本實現了機械化。
五彩斑斕的煙花,是寫給天空的情書。花炮產業向安全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正在不斷擦亮“世界花炮之都”的品牌。
創新驅動 “瀏陽智造”活力迸發
隨著科技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引發了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未來先進制造業的主攻方向就是智能制造。
加快“瀏陽制造”向“瀏陽智造”升級恰逢其時。
瀏陽有良好的產業基礎,“三主四特兩新”九大產業門類擁有工業企業3600家,規模工業企業近千家,佔長沙市規模工業企業總量的三分之一。
2021年3月,瀏陽出台全力打造智能制造強市三年行動計劃,正式吹響“智造強市”的號角。
創新是“瀏陽智造”強起來的“關鍵變量”。
在歐智通智能移動終端產業園,華為全屋智能展示廳詮釋了完美居家方案——輕輕一點觸控板,燈光、窗帘、家電都能聽從“召喚”﹔回家路上,你可以用手機喊話“小易助手”提前打開暖氣……
牆上,有一個煙盒大小的控制器,這是全屋智能的“大腦”——投資20億元的歐智通PLC電力載波通信模組生產基地項目正是為此量身定做。
從多年前做MP3收音模組起家,到專注於5G版本的Wi-Fi模塊,已成長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歐智通,創新的每一步,都緊扣時代的新需求。
放眼瀏陽,歐智通的發展與該市創新環境的不斷優化同頻共振。
2018年,科技部啟動全國首批52個創新型縣(市)建設,瀏陽以“科技支撐產業發展”為主題入圍。
4年后,首批47個國家創新型縣(市)驗收通過名單揭曉,瀏陽成功邁入全國縣域創新第一方陣。
創新引擎為高質量發展持續助力,“瀏陽智造”活力迸發,為瀏陽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的核心組團和關鍵一極注入了新動能。
2022年瀏陽市10條產業鏈實現產值2178.50億元,同比增長7.14%,其中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同比分別增長17.51%、14.63%。此外,全年大規模工業用電量增長18.47%,增速居長、望、瀏、寧四區縣(市)第一。
2022年12月16日,中郡研究所發布“百強縣”名單,瀏陽列全國縣域經濟和社會綜合發展百強縣第7位,高位進位,比去年更進一步。
149萬瀏陽人,距離“挺進前五強”的“小目標”,咫尺之遙。(記者 顏開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