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政协常委、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让农业文化遗产润泽湖湘

2020年01月14日15:06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政协湖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二次大会上,胡彬彬作了《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区,推动湖南经济文化建设》的发言。杨杨 摄

人民网长沙1月14日电 (湖南两会报道组)从湖南道县玉蟾岩上万年人工栽培稻种出土,到澧县彭头山遗址9000年前的稻作农业遗存,再到城头山遗址7000年前的环濠农业聚落;从遍布于三湘大地上的被列入国家名录的657个“中国传统村落”,到湘南地区新近发现的传承千年之久的代头村“联排别墅”;从雪峰山麓的数十万亩人工梯田,到沅水之滨的杂交水稻发源地安江农校,不仅证明了湖南农耕文明是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基石,更说明了湖南在人类农耕文明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2014年,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继列入“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后,又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足以证明湖南在人类农业发展史上的地位。

湖南省政协常委、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介绍,在世界人类文明史上,有关稻作文化最早、最重要的关键遗存物证都在湖南。湖南是农业大省,不但农耕文明历史悠长久远,而且农业文化遗产遗存遍布三湘。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既有巨大的历史价值,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保护好湖南农业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湖湘文化的根。湖南农业文化遗产大量承载着湖湘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信息,既是宝贵的且仍在活态传承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更是湖湘乃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在漫长的农耕生产过程中,先民在湖南这块自然条件并不十分优越的土地上繁衍生息,通过利用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水旱轮作、使用有机肥等传统农业耕作技术,保持了土地的可持续性生产,见证了湖湘大地上悠久的稻作文明发展历程,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湖湘文化。

“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就成为湖南人最自豪的一句俗语。尤其在以农药、化肥、机械等为主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今天,保护与利用好农业文化遗产,就是在守护湖湘文化的根与源。如果湖南能够率先建立起农业文化连片保护区,并有度有序地利用好,在全国会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也会成为湖南面向世界的另一张举足轻重的亮丽名片。它所带来的经济文化效益,不言而喻。

胡彬彬认为,保护利用好农业文化遗产,能够推动旅游扶贫、助力乡村振兴。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2019年7月,因为代表了中国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以及杰出的城市文明,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不仅五千年的中国文明起源和国家历史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而且申遗成功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在于此。

据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的调研显示,湖南省农业文化遗产很大一部分位于国家扶贫工作的重点县、重点村。因其生态环境良好、民俗文化多样、人文景观丰富,所以也是优质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地区。如果它们能够得到应有的善待和重视,而且在保护与利用工作上做到位,对于推进湖南农村经济、文化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旅游扶贫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都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应充分利用湖南农业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将其有度有效地纳入湖南的经济文化建设之中,启动调查摸底,划定相关保护区,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并用,发挥农业文化遗产效益,将 “文化资源”变为“文化资本”,进而转化为“文化红利”,让这些农业文化遗产润泽湖湘。

(责编:唐李晗、罗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