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昌湘老人介绍水龙灯。肖琳 摄 |
人民网长沙8月14日电 龙江水发源于武冈稠树塘镇苏龙村,经水浸坪、秦桥、双桥、邓家铺、龙从五个乡镇,至隆回易家湾小江口会入资水。其中,在邓家铺一段龙江沉积了“滩里”这块富庶宝地,还沉淀了远古龙文化。
据了解,湖南武冈滩里水龙灯起源于唐朝,繁荣于大宋,发展于元明清,盛传于民国,继承于当代,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规模宏大,技艺复杂。
“水龙灯是龙灯的一个分支,因为龙生活在水中,所以在水中耍龙灯,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现年84岁的张昌湘,8岁开始学鼓、16岁舞龙、26岁扎龙头。“打我记事起,最开始是我爷爷在做这门手艺,后来是我父亲掌管,接着手艺传承到了我这一代。研究滩里水龙灯70余年的他,早已成了水龙灯文化的传承掌门人。”
据张昌湘介绍,滩里水龙灯有近千年历史。1962年,张昌湘跟随父亲学习手艺,尔后数十年间,断断续续。
“之前,我也停过一阵子。后来觉得这样不行,我要把水龙灯拾起来。”于是,在张昌湘和周锦云等几位老人的提倡下,水龙灯又重新得以制作。
“龙灯核心之人要符合几个条件才算合格。”张昌湘介绍到,“大致分为十二点,其中扎灯的手法掌握度排在首位。”
为了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昌湘开始在年轻人中物色传承人。在张昌湘的亲自教学下,徒弟们大都继承了破篾、织龙灯、糊纸、耍龙灯、祈福的精髓。说到徒弟,张昌湘面露笑容,“他们都很乐意去学,我们也会去指导。你握要这样,站要这样,睡卧着要这样,都有专门的规范,不能半吊子。”他边说,边用手比划着。
2019年9月23日,滩里水龙灯申遗成功,邵阳市政府将水龙灯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申报非遗之后,政府出钱对我们进行资助。”从当地村民处了解到,2018年,张昌湘带着水龙灯文化去武冈市申遗,武冈市政府资助了两万块钱。紧接着,村里也对项目进行了补贴。去年,张昌湘去到邵阳市继续申报。水龙灯文化在邵阳申遗完成后,邵阳市对其拨款三万元左右。“今年本来是要去湖南省申遗的,但因为疫情耽误了。我会一步步向上申遗,把水龙灯文化发散开来,想办法,肯定得想办法。”在张昌湘看来,申遗这件事是要尽力去做的。
对于水龙灯文化的发展前景,张昌湘满怀希冀,“我们要把这个文化遗产优良传统继续发扬下去,变成湖南有名望的看点。等到不久的将来,我们还要变成中国有名望的看点。” (曾妍 杨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