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6187条,老师为你留住故乡的声音

2020年09月10日20:24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邓红华近照。受访者供图

人民网长沙9月10日电(李芳森)初秋时节,一场骤雨落在湖南省郴州市,王仙岭下湘南学院的校园里,八月丹桂的清香被雨水冲淡,但开学季的到来,打破了校园暑期的宁静。

“俗语是历代群众创造的口头语汇,它题材广泛,思想活泼,风格幽默,形式凝练,是亿万人民群众世世代代集体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文传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二学生的初见,古代汉语教师邓红华便借用江蓝生先生在《俗语研究与探索·序》的话语,开宗明义地向学生们展示出自己十多年俗语研究的初心。

15年搜集俗语6187条,在邓红华看来,俗语不止是语言,更是从听觉直抵内心的乡愁。作为一位母亲、教师,她想做的,便是为孩子们留住故乡的声音。

郴州,素有“楚粤之孔道”之称,是个方言来源复杂的地区,有西南官话、赣方言、客家方言,及系属未定的湘南土话等,是方言研究者们的“宝库”,邓红华便是出生于此。

“年少时,就对俗语产生了好奇,这份好奇源自于家中的长辈,尤其是我的妈妈。”虽已过不惑之年,幼时长辈们在一起聊天时的场景,还是会时常邓红华的脑海里循环播放。

而最让邓红华印象深刻的,便是母亲时不时蹦出的一些新奇有趣的话语。

“每次出门前,母亲便会告诫我说:出门要谨慎,‘三条路走中间’,说人没有远大理想时就说‘老鼠子眼睛一寸光’等等。”当时这些话语虽然引起了邓红华的好奇,但却也只停留在弄懂语意、简单喜欢的层面,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去研究它。

改变始于2006年,在武汉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邓红华在面对学位论文选题时一度茫然。导师杨逢彬教授觉察到学生的焦虑,提醒她说:一要找准适合自己的定位,二要发现有特色的语料,三要找寻他人鲜少涉及的选题。

一语点醒梦中人,长辈们口中那些言简意赅但又极其鲜活极接地气的俗语顿时涌入了邓红华的脑海,并成为她笔下的论文材料。这些生长于乡野的俗语,在邓红华笔下流淌,并让她顺利地完成了硕士论文的写作与答辩。

后来的十来年,成为人民教师的邓红华,对俗语的研究工作一直延续着。在继续研究俗语的道路上,邓红华一方面大范围搜集湖南俗语语料,尤其是郴州的俗语语料;一方面大量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研究方法和相关理论;另一方面积极走访当地语言工作者和语言爱好者,考证俗语语义来源等等。

《从郴州俗语透视郴州民俗》《郴州俗语的来源探究》《城市化进程中新移民语言态度现状调查研究》……十多年对俗语的搜集,也让邓红华的著作数量随之增长,在留住故乡声音的道路上,这片多情的土地也对她予以馈赠。

(责编:唐李晗、罗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