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红专:决战贫困——写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

2020年10月17日10:11  来源:湖南日报
 

决战贫困——写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

中共湘西州委书记 叶红专

(2020年10月17日)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一古老而美好的愿望,伴随着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穿越了无数苦难与辉煌的岁月,今天终于触手可及。在这场摆脱贫困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中国人民创造了无数奇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以前所未有、世所罕见的力度、规模和质量,向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引领各族群众谱写出战胜贫困、奔向小康的壮丽篇章。

近4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湘西州抢抓国家支持贫困地区、西部地区脱贫发展等重大历史机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进而迈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湘西州被纳入全国贫困片区。1986年,国家成立专门机构专责推进有组织、大规模、有计划的开发式扶贫,湘西州所有县市纳入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1994年,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实行扶贫到村、扶持到户,省委、省政府把湘西州作为全省扶贫攻坚主战场。新千年伊始,中央颁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全面实施以整村推进、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为重点的综合扶贫措施。2011年,国家在湘西试点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大力推进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工程纵深推进,湘西州脱贫攻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这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是各级党组织的神圣使命。2013年底,湘西州8县市中有7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个省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人口65.78万人,且大多分布在地理偏远、环境相对恶劣的中高海拔地区和移民库区,致贫原因多、贫困程度深、分布地域广,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采取常规扶贫思路办法难以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进入关键的历史时刻,迫切需要以更精准的思路和举措、超常规的方式和力度来推进。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南视察,把第一站选在了湘西州,在十八洞村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不仅点燃了湘西州各族干部群众战胜贫困的奋斗激情,更为解决多年未破解的脱贫攻坚深层次矛盾问题提供了遵循,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书写人类减贫更大奇迹的崭新篇章就此铺开。

湘西州各族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万众一心向贫困宣战。6年多来,全州所有贫困县摘帽,所有贫困村退出,累计减贫64万余人,贫困发生率由31.93%降至0.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229元增加到10046元,年均增长11.5%,扭转了历史上贫困人口徘徊在60多万人减不下的困局,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湘西州进入减贫人口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增收最快和获得感最强的时期,各族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创了湘西州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谱写了湘西州历史上最精彩的篇章,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一去不复返。

——这些年,我们始终强化党委领导,压实四级责任。坚持书记抓、抓书记,连续7年出台州委1号文件,不断完善脱贫攻坚目标、责任、政策、投入、考核和监督体系,推行“州级领导联县包乡、县级领导联乡包村”“州县市单位包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户”等制度,加强济南市与湘西州东西部扶贫协作、省辖6市对口扶持、中直单位定点扶贫和社会扶贫工作,推动领导精力更集中、乡镇责任更明确、部门作为更积极、驻村队员更尽职、村组干部更细心、群众脱贫更主动,形成了州县乡村四级书记带头抓、全州上下齐心干、社会各界同参与的脱贫攻坚大格局。

——这些年,我们始终坚持分类指导,实施十项工程。因地因人因事制定帮扶政策措施,建立扶贫资源整合投入有效机制,所有贫困村实现安全饮水有保障,所有危房改造户告别了住房不安全历史,“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所有贫困人口搬进了新家、开始了新的致富生活,年均资助贫困学生18万人次以上,农村贫困人口县域内住院报销比例85%左右,有效防止了因病因学致贫返贫问题,特别是贫困群众得到产业扶贫支持,23万贫困人口通过转移就业达到或超过脱贫线,每个贫困户有1个以上增收项目,贫困群众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上升,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

——这些年,我们始终突出精准发力,促进五个结合。扶贫动态管理上注重公开透明与群众认可相结合,做到应进则进、应出则出。内生动力激发上注重典型引路与正向激励相结合,让贫困群众想脱贫、能脱贫。发展扶贫产业上注重统筹布局与因地制宜相结合,扎实做好兴产业、增就业、置家业“三业”增收文章,发展小养殖、小庭院、小作坊、小买卖“四小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上注重留住乡愁与实用美观相结合,让农村既有美丽又有乡味。攻坚力量统筹上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与党员干部先锋作用相结合,大力推行“党建引领、互助五兴”治理模式,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断增强,“劳动致富、脱贫光荣”理念深入人心。

——这些年,我们始终注重严实作风,做到四防两严。围绕防庸、防急、防散、防虚,严格扶贫对象动态管理、项目资金管理,严肃群众纪律、工作纪律、财经纪律,认真落实驻村帮扶“三个一”制度,推行结对帮扶“六查六看”工作法,开展脱贫攻坚“三大清零”行动,用好巡视巡察利剑,推动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范化解扶贫领域“五个风险”,特别是运用大数据分析和村级微信群监督,确保扶贫项目精准落地、扶贫资金精准使用,确保脱贫工作更务实、脱贫过程更扎实、脱贫结果更真实。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特别让我们激动的是,6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湘西州的贫困群众,对湘西州脱贫攻坚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给予肯定和鼓励。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每一份亲切关怀,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每一次倾情相助,湘西州各族干部群众的每一步奋斗足迹,都在改变贫困村的落后面貌,也放大了湘西州作为全国精准扶贫聚焦点的典型示范效应。

这些年的扶贫攻坚奋斗中,广大党员干部和贫困群众苦心孤诣负重前行,成为湘西人民向贫困宣战的精神典范。这是一种苦干实干的坚守,不屈于命运、不甘于贫困,宁愿苦战、不愿苦熬,用愚公移山的坚韧战胜贫困。这是一种攻坚克难的担当,敢于直面矛盾、较真碰硬,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闯出了“不栽盆景、不搭风景”“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之路。这是一种守望相助的情怀,从中央到地方,从机关到社会,从城市到乡村,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众志成城扶贫济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种勇于胜利的信念,顾全大局,不畏牺牲,以改天换地的斗争精神、精准精细的攻坚措施,决战决胜千年贫困。湘西州脱贫攻坚展现出的这些精神力量,既是我们创造伟大业绩的源头活水,也是我们开创更加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湘西州脱贫攻坚取得的瞩目成就、城乡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是湖南省脱贫攻坚主战场取得的决定性胜利,是全国反贫困事业发展的生动缩影,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在民族贫困地区的成功实践。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真切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真切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真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实践伟力。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面貌;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脱贫治理效能;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有效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做出群众满意的脱贫成绩;只有坚持精准扶贫基本方略,才能确保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只有坚持从严从实,才能确保脱贫质量。这些认识,更加坚定了我们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赶考”远未结束。我们将坚持“四个不摘”,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特别是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把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作为现代化建设重要任务,与推进乡村振兴、区域发展、生态建设、基层治理结合起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把湘西州打造成集自然山水大画园、民族风情大观园、绿色产品大庄园、休闲旅游大乐园、和谐宜居大家园于一体的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和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美丽开放幸福新湘西,推动湘西州在武陵山区率先振兴、率先崛起,让高质量脱贫、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成为精准扶贫首倡地的新名片。

春华秋实何寻常,如椽巨笔著华章。摆脱贫困,中华民族千百年宏愿即将实现,何其壮哉;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在前,又是何等激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湘西各族群众必将牢记嘱托、感恩前行,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的生活,用开放和激情拥抱灿烂的明天!

(责编:李淑静、唐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