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文学的基础,文学是文化的升华。”“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原文化部部长王蒙对文字有独到的见解,他表示,“当我写起小说来,每一个细胞都在跳跃,每根神经都在抖擞。”
22日在“老长沙 · 新味道”第二届书堂山文人书法周开幕式上,86岁高龄的王蒙以《文字、文学与文化》为题进行了精彩的讲座,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为在场800 余位观众送上了一场精神文化的饕餮大餐。
中国人对汉字有崇拜敬畏之情
“要想了解中国文化就一定要先了解中国汉字,中国汉字既生动形象又富有逻辑。”王蒙首先谈到了对中国文字的看法, “中国文字和拼音文字非常不同,拼音文字表达的是声音,而中国文字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基础,有其基础性、结构性、系统性,它表达的是对世界的认知、世间万物的联系、中国特有的整体主义思想。”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王蒙说中国造字是件伟大的事情,“中国字有六书,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从各种不同的方向来使字造得既有形象又有逻辑,更有声音,表现了世间万物的关系。”
“比如一个牛字,中国词语有水牛、黄牛、公牛、母牛、小牛、老牛、耕牛等,还加上吹牛等各种意思。可在英语里单词只有具体的意思,比如奶牛cow、公牛bull、黄牛cattl、牛排steak等,但是中国的词就都把它的关系说清楚了。”
“中国的文字造成了文化上有些很有趣的现象。”王蒙说中国人对汉字有着一种敬畏、崇拜之情,比如“ 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儒学文化,“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学文化,“天丧予!天丧予!” 的民间崇拜文化等等。
书法可以磨炼人的心理素质
他还讲到了书法在中国的文化中有特殊的意义。
“书法的精美和衍生的意义是远远超出人们预料的,能培养人的心无旁骛、平心静气的精神状态、心理素质和风度气质。”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王蒙提到了庄子的虚静理念,即一个人只有心静,才能对客观事物有准确认知。
他认为,书法是书画同源,作为中国汉字书写的艺术,书法不仅仅有结构形式,能反映写作人的心境、学识、书写技巧乃至才能。
他说,有一些书法和文学是不可分的,比如《兰亭集序》不仅是书法名作,更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文笔清新自然的优美散文,至今受到人们的欢迎与喜爱。他希望,有更多人来关心书法、热爱书法,珍惜传统、珍惜文化。
为有志学习和写作的年轻人鼓掌
现场观众踊跃互动,积极提问,得到了王蒙耐心仔细的解答。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网络文学的看法和发展方向。
王蒙表示,他一直关注和支持网络文学的发展,网络文学百花齐放是好现象,但也存在一些低俗的作品,让他痛心疾首,他希望能有一种力量正确引导网络文学的发展,追求生产出更高雅更深刻的好作品。
第二个问题则是关于年轻人如何学习和写作。
“一个青年人有志于学习和写作,我们应该为他鼓掌。你要看经典的书、有深度的书,长见识,提高境界,而且一定要能坚持。”王蒙对年轻人学习和写作的热情进行了肯定。他建议,年轻人学习应该系统性学习,不要被片段化、碎片化、浅层次的海量信息耽误时间、浪费了精力。应该多积累、深入生活,多动笔、多练习,保持写作的激情。(记者 朱华)